第370章事业部制二
《监管指引》提出的监管指标要求,银监会发布的《大谷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提出了10项监管指标要求。大谷银行在县域内组织的资金应主要用于县域。三农金融部贷款增长速度不低于全行贷款增长平均水平。三农金融部资产、负债占全行资产、负债的比例,不低于财务重组完成当年的水平,力争稳步提高。
三农金融部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在财务重组完成次年原则上应达到50%,五年内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例应争取达到50%以上。
三农金融部的资产回报率在财务重组完成次年应达到0.5%,之后逐年提高到0.8%以上。
三农金融部的营运资本回报率在财务重组完成次年应达到10%,之后逐年提高到12%以上。
三农金融部的成本收入比,从财务重组完成次年起应控制在50%以下。
三农金融部对单一客户、单一集团客户授信余额,分别不得超过其营运资本金的10%、15%。
三农金融部的不良贷款率原则上应控制在5%以下。
三农金融部的拨备覆盖率,在财务重组完成当年应不低于60%,之后逐年提高,争取在三年内达到100%。
涉农贷款与三农金融部贷款的口径,根据人民银行、银监会《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涉农贷款是发放给农业、农村、农民的贷款,包括农户贷款、农村企业贷款和城市涉农企业贷款三部分。
其中,农户指在县域城关镇以外的乡、村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农村企业指在县及县以下注册的各类企业和组织,城市涉农企业指注册地在城市,但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企业和组织。
三农金融部贷款(县域贷款),指三农金融部所辖2048家县域支行及设于县域的22个二级分行营业部的所有贷款。两个口径既有交叉,也有区别。
截至目前,大谷银行涉农贷款中有74.5%为三农金融部贷款,三农金融部贷款中有75.4%为涉农贷款。
三农金融部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大谷银行三农金融部拥有机构网点1.27万个、人员20.3万人,分别占全行的54%、46%。
三农金融部资产总额3.24万亿元、负债总额3.22万亿元,分别占全行的36%、38%;各项存款余额3.0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9万亿元,分别占全行的40%、29%。
大谷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特殊性,其他银行大多是按照相对简单的产品类型(如信用卡、票据业务)、客户类型(房地产、大客户)或某个业务区域划分事业部。
而大谷银行面对全国2048个县域支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区域范围广、客户差异大、员工数量多、盈利能力相对偏低。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难度和挑战更大,复杂程度高,必须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开。
三农金融部组织体系建设,大谷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分别设立了“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和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
总行和各一、二级分行搭建了三农金融部组织架构,设立了相关专业部门和中后台管理中心。截至目前,共组建省级三农金融分部32个、地市级三农金融分部310个。
“三农”信贷制度体系建设,总行出台了《大谷银行“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调整了三农信贷业务的准入政策。
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在评级、授信、授权、担保和流程等方面,制定了差异化的“三农”信贷管理制度。
针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科教文卫、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信贷业务,制定了单项产品管理办法,初步构建起了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
“三农”信贷授权改革,按照“下沉决策重心”的要求,大谷银行重构了“三农”信贷业务授权管理体制。除总行直管客户和大型项目外,三农金融部将“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权,全部转授给省级三农金融分部。
省级三农金融分部综合考虑经营管理水平,将自然人和3000万元以下的法人客户信贷审批权转授给地市分部。
对县域支行,根据业务规模和信贷管理水平,实施分类授权。部分管理较好、业务规模较大的县域支行视同二级分行转授权。
在派驻独立审批人的基础上,授予大部分支行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和个人业务审批权。
符合条件的营业网点授予农户小额贷款审批权。通过授权调整,绝大部分“三农”信贷业务可以在二级分行以下得到审批。
“三农”信贷审批体制改革进展,按照专业化经营管理的要求,大谷银行构建了统分结合的“三农”信贷业务评审通道。
在总行和试点行,单独设立三农信贷管理部,配备了专门的“三农”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人员。
三农金融部(分部)前台部门和县域支行承担“三农”信贷业务的调查和贷后管理职能,三农信贷管理部根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和信贷制度,负责相关业务的专业审查工作。
需经贷审会审议的“三农”信贷业务,共享全行统一的审议审批平台,但贷审会成员区别于城市业务,由三农专业部门和共享的中后台部门、专家委员组成。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既体现“三农”信贷业务的特色和要求,满足“三农”客户的需要,实现城乡业务“两个市场、两个通道”;又可以充分发挥城乡联动的系统优势,共享多年积累的信贷政策制度和审查审批专业人才,共享信贷信息平台的支持。
大谷银行总行成立了三农产品研发中心,设立了三农产品研发分中心,负责全行性通用产品的研发。各分行根据当地“三农”客户需要,开发区域性特色产品。
近年来,总行研发了大谷丰收卡、农户小额贷款、丰收信用卡、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转账电话、季节性收购贷款、农业产业化集群客户融信保业务、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县域房地产开发贷款、县域建筑业贷款、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县域高级中学贷款、县域医院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小水电贷款等30余款“三农”金融产品。
各分行也研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渔船抵押经营贷款、养殖水面经营权质押贷款等区域特色产品。总行推出了统一的“丰助农”三农产品品牌,涵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类产品,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三农”产品服务体系。
大谷银行已经在一级分行以下实行了全额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各经营单元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由原来轧差后的存借关系,转变为完整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每一笔资金来源(如组织存款),都上存到省级分行资金中心,按照相应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计收利息;每一笔资金运用(如发放贷款),直接向省级分行资金中心申请,按照相应的ftp计付利息。
实行全额资金管理后,县域支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均直接面对资金中心,资金中心直接承担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风险,县域支行也不再承担利率风险,确保了包括三农金融部在内所有分支机构的经营稳定性,减轻了三农金融部流动性管理的压力。
同时,通过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县域支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均可获得稳定的利差收益,各行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开展经营,避免为获取存贷款利差而盲目扩大放贷规模。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单独核算是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难点。试点以来,三农金融部单独核算进展顺利,一是根据“三农”特色业务核算需要,在大谷银行的会计体系中,增设了专门的“三农”会计科目和账户。
二是初步明确单独核算和报告的办法和规则。制定了三农金融部会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成本归集还原与分摊办法、会计报表编制工作操作指引、核算与报告管理规定。
三是研发了单独核算所需的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fars)已在全行上线运行,按季度生成涵盖所有县域经营单元的基础财务报表。
新核算与报告系统(ifar)三农报告子系统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二期上线后,将实现管理机关损益的自动分摊,以及三农金融部财务报表的按月自动生成,满足单独信息披露的要求。
大谷银行对三农金融部实行单独的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大谷银行逐级单独下达“三农”经济资本、业务综合经营计划、业务费用和固定资产计划。
“三农”信贷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各行不得挪用到城市业务。对县域经营单元单独下达基础费用,单独兑现激励费用,单独安排战略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战略倾斜。
三农金融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三个层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针对各级三农金融分部(一、二级分行),按照“分行+三农”模式进行考核,在分行绩效考核体系基础上,单独对“三农”业务进行考核。
二是三农金融部组成部门,根据三农专业部门和支持管理中心职责,细化和分解三农金融部年度工作目标,实行双线考核。
三是针对县域支行,总行按照“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思路,从经营业绩、经营规模、经营环境三个维度,建立了覆盖2048家县域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实施经营管理等级评定。
评定结果与县域支行领导班子考核、资源配置和业务授权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