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深度思考
对于业务经营,陆祎细细揣摩、深度思考。商业银行,过去习惯讲单纯的规模扩张,认为存贷款越多,成绩就越大。其实不然,如果要想扩大存贷规模很容易,提高存款成本和降低贷款准入条件就可以。
但是这其中的风险究竟有多大?组织存款付出了多少代价,发放贷款又承担了多少风险,这些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如果组织了大量存款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运用资金,组织多少存款也没有用,所以说,资产业务管理不好,负债业务的再好,其它的工作都没有意义。
过去这个问题,大家想得都不太清楚,或者说,根本就没人想。既然没想,那也就没有什么清楚不清楚了。因为许多经营机构组织存款付息率很高,经济上很不划算。
大谷银行总行现在不缺存款,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都投到货币市场上去了,加权平均收益不超过2.2%,所以高成本的存款绝对不能再要了,没有益处。
再比如放贷款,有时是为了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考核指标,挂回相应的费用、工资和奖金而采取突击放款的措施。
对于这个问题,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单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发放贷款。从今年情况看,比去年要稍微轻松一点,以往到了12月份就突击放贷款,完成当年计划,不想下一年怎样,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后患无穷。
细细想来,现在办商业银行,不管哪一级单位,都必须尊重风险,尊重办商业银行的基本规律,尊重客观环境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是根本,是科学发展在商业银行一个基本的体现,当然科学发展还有很多内容,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下半年以来,支行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在全行上下改变过去的老观念和老做法。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包括利润和财务指标等都要实事求是,如果不这样做,最终害了大谷银行,也害了支行自己。
过去,大谷银行为了完成不良贷款控制计划,想了一些办法,但更多的是借新还旧,转贷盘活等,把借据倒来倒去,本来就已经不良了,而在这些过程中大谷银行还要付出一些代价。
今年大谷银行总行给三才省行的亏损计划点是2.7个亿,可是省行左算右算也很难完成,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不能再采取弄虚作假的办法了。
对于太平县支行来说,今年新旧班子的交替是个机会,要尽可能地还其历史本来面目,让上级行知道支行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否则支行的工作会非常难的。
在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的同时,也要防止矫枉过正的现象,防止一些人在实事求是的幌子下不干活了,存款上不来也不去争取,贷款该收不收,不良该清不清,年末亏多少算多少,亏得越多越好,这是不行的,是“不为作”的表现。
所以,经营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对许多问题都要通盘考虑,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将好的东西保留下来;又要总结以往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员工。
尤其在贷款管理上,大谷银行以往的教训是很深的,轰轰烈烈搞存款,轰轰烈烈放贷款,轰轰烈烈收不良贷款,最后轰轰烈烈处置不良资产,转了一圈,费了很大的劲放款,结果收回来也就是10%或20%。
从现在的报表监测看,每天都有大量的逾期,放贷时大家都非常积极,出了问题谁也不想负责任,收贷时就更找不着人了。
所以对大谷银行来说,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贷款,从新一届班子开始,必须通过各种场合和各种形式去引导大家真正地转变思想观念,一个人转变还不行,必须是全行上下所有的人都要转变。
否则的话,上级行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落实不了,会遇到很多阻力,被变相地曲解和歪曲,最后在各种压力和阻力面前又不断地退缩,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每天都在影响着支行的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工作措施的执行。
要想大踏步地前进,就要正确面对支行的历史包袱。
目前,支行的历史包袱很重,不良资产占比高、非生息资产占用大。这些包袱如果要靠支行自己去消化实在是遥不可及,而且支行现在天天还在亏损,不是消化包袱的时候。
因此,现在不要去想这个东西,下一步大谷银行面临改制,高层会帮助大谷银行解决这些包袱。
要朝前看,把这些包袱先放在一边,从现在开始,争取不再制造包袱了,或者少制造包袱,少损失一点,这就是对高层对大谷银行最大的贡献。
首先要认真。也可能现在一部分正常的贷款还要转为不良,那么就要想办法把这些贷款看紧一点,或者把它退出来。
今后放贷款也可能有风险,投放的时候要把握的准一点,如果风险太大,就不要去贷了。一笔贷款放出去了,只有本金和利息全部收回入帐,这笔贷款的全过程才算最终完成了。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要说它复杂,可以动用数字模型,将硕士博士请来都不为过;要说它简单,只要尽可能低成本的组织存款,然后尽可能地控制风险,收回本金和利息就可以了。认真了之后就不复杂,不认真就很复杂,风险的高低也是如此,如果不认真,任何贷款都是高风险。
其次还要靠严密的业务流程。比如放一笔消费贷款,谁调查、谁评估、谁审查、贷后怎么管理,要靠技术和程序。
最后要尽可能去“造血”。比如清收不良贷款,既是包袱,也是潜力。按大谷银行总行考核办法,不良贷款减少1000万,经济利润就增加1000万,实际上等于创造了1000万的利润,相当于放5个亿的贷款。
再比如有的营业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经是10%了,要想办法继续发展,扩大收入规模。另外对于消费贷款,还要认真研究,让那些具备条件的经营单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多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