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诗经(6)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 - 雅瑟 舟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章诗经(6)

第7章诗经(6)

人们一年四季的劳作,涉及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着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因此后人拿这首诗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农事诗《工作与时日》作比较,不过,《七月》显然要比《工作与时日》有进步意义。因为《工作与时日》开篇就是献给宙斯,赞颂宙斯万能的。《七月》则是一幅男耕女织时代的风俗画。三月里女孩子带着漂亮的篮子,采桑叶养蚕,六月滴溜溜的葡萄挂满枝头,七月人们榨满豆浆,八月他们打枣、收稻谷,九月他们修筑打谷场,十月家里飘满酒香,十一月、十二月农活结束了,男人开始去打猎。夜晚归来还不休息,趁着农闲,收拾好屋子,抵御冬夜的严寒侵袭,还要准备过年,来年开春又要忙着下地耕种了。在诗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蟋蟀爬进屋中,在灯下跳来跳去,提醒着北风的寒凉。人们赶紧锁上窗户,把门洞都堵塞上,屋中就暖和起来。“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不久新年到来了,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进到屋中歇个够。生活是简单贫困,抑或是负担,平凡但充满着生命力。

然而,在平和的诗句下,又给人们展现出另一幅古代农人的生活画面。农夫辛辛苦苦地白日忙完庄稼,夜晚还要搓麻绳,在一年的最后时刻忙祭祀的种种活动,献上先前储藏在冰窖里的韭菜和羊羔,分发美酒给宾客,与众人一起举杯为主人祝福,高呼万寿无疆。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关于农民与贵族统治者生活的鲜明对比。终年繁重的农事和劳役,在生活上却得不到相应的待遇,相反贵族上层却过着另一种生活:住的是防风耐寒的房屋,穿的是上等鲜亮的衣裳,吃的是味美的酒肉,没有事情了还祭祀祖先、神灵,祈求多福多贵多寿。此类相似的内容在《诗经》中其他篇章中也有体现,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后两者体现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在这首《七月》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同样的情感。

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

鸱鸮鸱鸮(1),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2),鬻子之闵斯(3)!

迨天之未阴雨(4),彻彼桑土(5),绸缪牖户(6)。

今女下民(7),或敢侮予(8)?

予手拮据(9),予所捋荼(10),予所蓄租(11),

予口卒瘏(12),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13),予尾修修,予室翘翘(14),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15)!

【注释】

(1)鸱鸮(chixiāo):猫头鹰。(2)恩:爱。斯:语气助词。(3)鬻(yu):育。闵:病。(4)迨(dài):及,到。(5)彻:同“撤”,取。桑土:桑根。(6)绸缪:缠绕。牖:窗。户:门。(7)女:同“汝”。下民:下面的人。(8)或:有。(9)拮据:指脚爪劳累。(10)捋:成把摘取。荼:茅草花。(11)蓄:积蓄。租:通“苴”,茅草。(12)卒瘏(tu):患病。(13)谯谯(qiáo):羽毛疏落的样子。(14)翘翘:危而不稳的样子。(15)哓哓(xiāo):形容惊恐的叫声。

【赏析】

这首诗歌的意思是:可恶的猫头鹰,你已经抓走了我的幼子,别再来毁坏我的家园了。可怜我含辛茹苦费尽心思,早已经为抚养幼子病倒了!趁着天晴没有雨水,找些树枝桑根,修补门窗。如今你们树下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要来欺负我。我的爪子疼痛无比,还得继续采集茅草来垫巢底,我的嘴巴泥土都啄不动了,可是我的窝巢还未曾修好啊!我的羽毛稀落凋残,我的窝巢也摇摇欲坠,正在风雨飘摇中啊,我只能惊恐地哀嚎!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被广泛运用,使得古代的说理散文增添了许多的艺术魅力。在这篇《鸱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诗中小鸟被猫头鹰吃掉了,巢穴也被破坏掉了,但是母鸟,它还趁着天晴修补自己的家园。诗中的鸟很坚强,面对灾祸有着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刚刚还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之中,一会就在哀伤之中抬起头来,重建家园。这只母鸟有很大的悲哀之处,它以为自己的幼子被猫头鹰吃掉之后,通过哀求之后,猫头鹰就不会再来侵袭它了,它哪里知道,鸟类也是贪婪的,尝到甜头的猫头鹰肯定还会再来,家园还会遭到它们的袭击。

鸟儿明知道猫头鹰已经知道自己好欺负了,时刻都会再来侵扰,却依然固守家园。况且家园已经被破坏,它依然不放弃,希望可以修缮重建,可是这艰难的生活,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的爪子受伤了,嘴也不能再用了,羽毛也失去了以前的光泽,变得凋零了。这只母鸟的遭遇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的一个写照,深受压迫,但是还要生存下去,鸟儿的观念就和中国人的家园观念一样强烈,是对家园的固守。

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1)。

哀我人斯(2),亦孔之将(3)。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4)。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5)。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6)。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7)。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8)。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9)。

【注释】

(1)皇:同“惶”,恐惧。(2)斯:语气词,相当于“啊”。(3)孔:很、甚、极,程度副词。将:大。(4)錡(qi):凿子,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锯。(5)吪(é):教化。(6)嘉:善,美。(7)銶(qiu):凿子,一说是独头斧。(8)遒(qiu):《毛传》“固也”、《郑笺》“敛也”,一说是臣服。(9)休:美好。

【赏析】

全诗分三节,采用复沓形式,各节仅有数字不同。

第一节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遥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赞美周公,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节,结构与第一节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錡”不论解作凿或锯,“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节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节,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錡”、“銶”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有理,有待考查。

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伐柯如何(1)?匪斧不克(2)。

取妻如何(3)?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4)。

我觏之子(5),笾豆有践(6)。

【注释】

(1)伐柯:采伐作斧头柄的木料。柯,斧头柄。(2)匪:同“非”。(3)取:通“娶”。(4)则:方法。(5)遘(gou):同“觏”,遇见。(6)笾豆有践:喻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一种竹编的礼器,用以盛放果脯。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用以盛放腌制食物或酱类的器皿。

【赏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