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勇往直前
第6章勇往直前
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需要鼓起勇气去作选择
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需要鼓起勇气去作选择。而这些选择不仅不符常理,违背理性,甚至离经叛道得罪亲友。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会一意孤行!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决定,我们做了最该做的事。——马云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马云: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当下,许多人都渴望通过改变来获得成功。但是,有些人却又一直在找各种推脱的理由,不愿做出改变,不肯离开温暖的窝。对他们来说,安于现状是一种最保险的做法。但是,这也是一种平庸的行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安于现状,没有勇气去做出改变,那反而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
所以,马云认为,你若想成功,就要有勇气去突破现状。
马云高考三次,才被当时杭州“最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录取。毕业后,马云去了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他很快成为杭州的优秀青年教师,并在西湖边上发起第一个英语角,在杭州翻译界积累了名气。
1994年,马云30岁。他已经做了5年教师,其所供职的大学校长对他许诺,将来让他当学校驻外办事处主任。然而,就在这一年,马云下海创业,创立了海博翻译社。
马云的下海,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意气用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马云却并不后悔。他说:“当时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很想到实践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功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再传授给我的学生。”
海博源自英文单词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海博开张的第一个月,总收入700元,而相对的房租却高达2000元。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批发小礼品、小工艺品回杭州卖,用这些买卖的收入填补财务缺口。
凭借马云一往无前的勇气,不久之后,海博开始盈利了。
海博翻译社的红火与日后阿里巴巴的大红大紫没有什么可比性,可以说当时的马云称不上功成名就。不过马云从这件事中意识到:“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着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马云的大胆就体现在他敢于打破现状,从安逸的学校里走出来到商海里去拼搏。
毫无疑问,改变生活需要勇气。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因那种不安于现状的内心冲动,而走上改变的道路。有了这种要突破自我的心,一个人才能勇敢地直面困难,开辟新的道路。
马云就是这样的人。1994年年底,马云因翻译工作去了一趟美国,并与互联网有了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当时,马云还是个“网盲”,他到了西雅图的第一家网络公司,对方跟他说可以在internet上面搜索任何你想看到的东西。于是马云就在上面敲了“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却没有中国的。然后他又敲了个“chinese”,搜索结果竟然是“nodata”。
凭借直觉,马云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甚至会改变世界!不安分的马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名字就叫“中国黄页”。
回国后当晚,马云就召集24位外贸出身的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提议。结果,23票反对1票赞成。大家都觉得马云做其他都行,开酒吧、开饭店或者办夜校,都不会有什么波折或困难,但是这个事情不行。投唯一一张赞成票的朋友也只是建议他试试,不行赶紧逃回来。马云想了一晚上,最终决定干。
1995年4月,马云凑了两万元钱,创建了“海博网络”。海博网络从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对于做互联网这个决定,多年后,马云是这么解释的:“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提及当年的事情,马云最赞赏的不是自己的眼光,而是自己的勇气。他鼓励今天的创业者或者上班族在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是,不贪图安逸,勇于改变。
有人说,什么是创业,就是你不满足于现状,鼓起勇气,想方设法去突破。马云希望人们把创业理解为一种为实现目标而孜孜不倦追求的心态。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刚入职的程序员,你不满足于只是把工作应付完,而是花了很多时间提高你的编程能力,下了很大功夫来研究很多软件,那这也是创业。不要像驴子一样只迷恋车辕之间的空间和磨道的稳定,不要因为今天过得舒服而一直拖延,你需要勇气和毅力去战胜你的“拖延”,去改变你的人生,让它从停滞不前到高效前进。
二是,改变模式化的现状,需要有突破性的进步。
作为上班族,在工作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制度,开始制订的时候可能是有用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这些制度就有可能成为包袱,阻碍着企业效率的提升。
在精神上或行动上摘除戴惯了的脚镣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不敢承受改变的不适或痛苦,而是一味维持现状,只会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我们从马云身上看到的都是他的辉煌和光环,但是,如果多年前他只安分地做着外语教师,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也就没有创造互联网神话的机会。我们需要学习的恰恰是他当年那种走出现状的勇气,没有走出也就没有改变。
马云高效课堂
安于现状是毒药,雄心壮志会因此灰飞烟灭。勇于突破是保鲜剂,让你生活的精彩层出不穷。所以,不要拖延,鼓足勇气去突破现状,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不是现在那是何时,不是我那是谁
马云:ifnotnow,when?ifnotme,who?(不是现在那是何时,不是我那是谁?)
“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一听到这句歌词,不少人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豪情,敬佩那些侠士,希望自己也能这般勇敢洒脱。
马云更是如此。他自小酷爱武侠小说,对书中的大侠形象很是崇拜,加上读到了很多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因而很有侠气。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他虽然生来就瘦弱,却经常打架,常为朋友而战,该出手时绝对不缩着。
据马云回忆,他小时候特别喜欢打抱不平,经常帮别人打架,坚定不移地践行他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侠骨仁心”。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在学校帮人打架,白骨都露出来了。缝针的时候没用麻药,虽然很疼,但马云说自己当时眼泪都没掉一滴。
马云虽然爱打抱不平,但是,从不欺负弱小。马云说,他不想欺负别人,但因为他个小,别人会欺负他。他从不害怕比他高大的对手,不论敌人多么强大,只要他觉得该出手,就硬碰硬地和对方“单练”。有一次为了一些事情和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打架,别人都以为身材矮小的马云会不战而退,可是后来马云却越打越勇,虽然最终也没打赢对方,可却在气势上让对方颇感震惊。
因为常打架,马云受了多次处分,被迫转学。但是,他打架多是为了朋友,朋友们都特别佩服他的勇气,对他有好感,说马云是最讲义气的人。
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时候的马云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将来就是一个爱打架的小混混罢了。但是,大家忽略了年幼的马云身上最值得尊重的品质——果敢。马云果断勇敢,在被人欺负、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候,能够勇敢反抗。因为勇气,在该出手的时候,马云绝不退缩。因此,他能克服困难,一直前行,从不妥协,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马云说:“面对千载难逢的大机遇,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产业,有时决策必须快,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就会延误战机,铸成大错。”马云做决定往往当机立断,做事则雷厉风行。所以,他总能先发制人,或在自己危险时扭转局势。
1995年,马云一接触互联网,发现商机后,就立马筹钱、招人、创业。从美国回国当晚,他就召集了24位朋友征集意见,甚至面对众人反对也果断出手。不到一个月,他就让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问世了。可以说,这次“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他抢来了先机。
1998年,马云当时在外经贸部做商业网站,在体制内深感受到束缚。正巧,当时,中国第一次出现网络热,新浪、搜狐开始崛起。马云当机立断,放弃了高薪和官方优势,拒绝了其他公司的邀请,放弃了北京,拉着队伍回到杭州二次创业。两个月后,阿里巴巴创立,马云东山再起。
2000年,阿里巴巴面临危机,筹措的资金告罄,企业内部人心涣散。当此危机时,马云当即在阿里巴巴的“遵义会议”上,做出了3个“b2c”的战略决策,即“backtochina(回到中国)、backtocoast(回到沿海)、backtocenter(回到中心)”。这里的“回到中国”是指全面收缩战线,撤站裁员;“回到沿海”是指将业务重心放在沿海六省;“回到中心”是指回到杭州本部。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如果当时马云没有这么果断,那么阿里巴巴极有可能成为无数个倒闭网站的一员。
2003年“非典”时期,人人谈“非”色变。马云敏锐地看到,缺少网上交易习惯的国人,此时不能走出家门购物,那他们很可能会培养起网上购物的习惯。于是,马云提出了做淘宝的尝试。
当年3月末的一天,马云秘密召集了10名员工,每个人都被告知将有一项十分艰巨的“秘密任务”,且接受任务必须签署一份保密协议。此后,这10名员工集体“失踪”。而不到两个月,淘宝就在“非典”中问世了。当初这些员工接到的任务就是“做一个像ebay那样的网站”。
ebay易趣是当时中国最大的c2c网站,由于平台进驻需要收费,易趣并不普及。马云再次抓住这个机会果断出手,提出淘宝免费,并针对消费者打出“淘我喜欢”的广告,推出了支付工具支付宝,瞬间吸引了大批的小白领创业者。
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成功的第一要义便是敢想敢做,出手果断。如果你敢想不敢做,或者过于小心谨慎,犹豫不决,到了关键时刻不敢出手,那么机会就会溜走,对手就会获得先机。
我们都知道,10多年前,有些人只有几千元进股市炒股,几年后就成了百万富翁;当初只有几百元去摆地摊的“倒爷”,10年后就成了大老板。更多没有成功的人呢,他们在干什么,在等。等形势好了,等安全放心了,等条件成熟了……或许你资本比他们多,能力比他们强,但是你没出手去做,你就什么也得不到。这是观念的问题,也是胆识的问题。
某公司老总靠工程建筑起家,成立了大集团。但是,自从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管理,集团就处于亏损状态。有人劝他改变经营方式,把亏损的商场变作休闲运动场地,拼出一条生路。可是,这位老总却心里直打鼓,决定等实在不行再出手。
这时,有个年轻人提出愿意租赁他的商场,并投资改成保龄球馆。这位老板很高兴,自己不用冒险,又能得到高租金,太好不过了。几个月后,保龄球馆因位置佳,宣传到位,服务周到,天天客满,这位老板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今天,资历很好的人不在少数,但很多人都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那就是果断性。你有没有果断性,不妨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1.你是否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轻而易举地适应与你过去的习惯迥然不同的新规定或新方法?
2.若是你知道自己的看法与上司的观点相反,你能否直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