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追求自由,圆融以对(4) - 狼行天下 - 余金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狼行天下 >

第10章追求自由,圆融以对(4)

第10章追求自由,圆融以对(4)

“孩子,”希莱尔回答说,“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巴比伦尼亚,由于没有熟练的接生婆,婴儿出生的时候,奴隶和妇女在他们的腿上照料孩子。所以巴比伦尼亚人的头是长的。可是在这里,有熟练的接生婆,婴儿出生的时候,在摇篮里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他们的头受到摩擦。这就是为什么巴勒斯坦人的头是圆的。”“你让我失去了400个祖兹!”那人大喊起来。

希莱尔对他说:“你因为希莱尔失去400个祖兹,也比希莱尔发脾气更好些。”

从这个故事中可知,在一个会令绝大多数人狂怒的情形下,希莱尔却以温和的方式控制自己,并最终驯服对方。这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狼性法则28

人情变化,有迹可寻

狼群在围猎之前总要进行仔细观察,这种观察最长的时候会持续几天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它们要忍受变幻无常的天气和蚊子的折磨,最可怕的是它们还要忍受饥饿,长达数日没有任何食物。但是为了捕到猎物,它们必须随时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

在人性丛林中生存,我们也应该像狼一样多了解一些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变化。当然,了解人情变化不是为了刺探别人,而是为了了解人我之间关系的变化,使自己处在“主动”的有利态势上。

所谓的“人情”,即指人的喜怒哀乐与好恶。要了解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好恶不难,难的是当这些“人情”产生变化时,从何得知?

老于世故的人不会把人情的变化说出来,也不会摆在脸上;你以为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可是真正接触,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而实际上,这也不是老于世故的人喜欢故弄玄虚,而是他们熟知人性的游戏规则,懂得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先求保护自己,所以才不得不让他人猜哑谜。

难道“人情变化”就这么难以捉摸?

不是的,根据狼性法则,人情变化也是有迹可循的,方法如下:

(1)先观察

观察其平常的言语及行为,这些资料经大量累积之后,自然可理出对方若干思维模式及行为风格,这是“平常”;当发现对方的言行有了“异常”,如由亲而疏,或由疏而亲,由热而冷,或由冷而热时,用“平常”来检视这“异常”,必可了解“内中文章”。

(2)接下来要求证,以免判断错误

求证的方法很多,可开门见山,可旁敲侧击,可迂回向第三者进行了解,至于采用何种方法,要看事件的性质,你的目的及你与对方的关系。不过,一般来说,开门见山应尽量避免使用,因为你无法测知对方的反应,有时反而会把问题弄糟,甚至产生误会。最好是,能迂回尽量迂回,能旁敲侧击尽量旁敲侧击。

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了解人情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我之间关系的变化,使自己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者。若不如此,自己反而成为被动者,不但不能掌握机会,也不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很可能在人生的旅途上,成为落败者。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了解人情变化,可用来检讨自己的处世方法。因为人情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对方个人的因素,有时仅仅是他对你的行为所起的反应,并不见得含有心机,这时,你若不能及时修正你的行为,很可能就会失去朋友,失去机会。

“人性”是看不见的,因此“人类社会”也是一座看不到的丛林。因为不是实体,所以就没有“阻碍”,理应可以通行无阻,可是事实不然。

人情的阴晴风雨变化,比实际丛林中的变化还剧烈,只不过这种变化既无声又无相,因此,对人情反应迟钝的,免不了要吃一些亏。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对人情的变化不能不加以注意,如此才能进退有据。

狼性法则29

细节魔鬼,能成能败

在自然界中,到处都可能存在着陷阱,随时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落入陷阱,或者成为敌人的食物。所以狼会注意它所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时刻观察身边环境,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狼的眼睛。

在现实生活中,细节-一因其格外细小而常常被人忽略,但这绝不意味着细节无关紧要。大量的事实表明,能否充分重视交际中的细节,直接关系到交往的成败,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粗疏大意者常因忽略细节而功亏一篑。

有一家公司,为了能从美国引进一条生产无菌输液软管的先进流水线,做了长期的艰苦的努力,终于说服了对方,且美方的代表已经来到中国,就要在引进合同上正式签字了。可是,就是在签字的那一天,在步入签字现场的一刹那,中方厂长突然咳嗽了一声,一口痰涌了上来,他看看四周,一时没能找到可供吐痰的痰盂,便随口将痰吐在了墙角,并小心翼翼地用鞋底蹭了蹭,那位精细的美国人见此情景不由地皱了皱眉。

显然,这个随地吐痰的小小细节引起了他深深的忧虑:输液软管是专供病人输液用的,必须绝对无菌才能符合标准,可西装革履的中方厂长居然会随地吐痰,想必该厂工人素质不会太高,如此生产出的输液软管,怎么可能绝对无菌?于是,当即改弦更张,断然拒绝在合同上签字——中方将近一年的努力也便在转眼间前功尽弃。

一个“细节”砸了一笔生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反之,如果多注重细节,往往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这方面的例子也不鲜见。

某公司高价招聘一位白领员工,不少人前来应聘,但只有一人顺利过关,为什么?因为细心的经理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原来,当女服务员为这些应聘者递来茶水时,只有他一人很礼貌地站起来并用双手接过,还说了声“谢谢”。

无独有偶,有家幼儿园招聘园长,在众多的应聘者中也是只有一人顺利过关,其原因也是因为一个细节。原来,只有她一个人在上楼梯时,为站在那里的一个流着鼻涕的小男孩擦了擦鼻涕,而这个被大家忽略了的小男孩儿,乃是招聘者提前安排好的。做幼教工作者理应充满爱心,理应真诚地热爱孩子,而那位有幸被录用的女士也正是通过主动为孩子擦鼻涕的细节体现了她的神圣的爱心。

同理,在交际场合中,尤其是事关重大的交际场合,也一定要注意细节,做到“滴水不漏”、“一丝不苟”,这样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狼性法则30

见人说话,投其所好

在一个狼群的内部,每一只狼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声音与群体内所有其它成员的声音不同。但是狼群深情地嚎叫时,它们却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群体。

这种嚎叫就是狼的语言的最直接表达方式,正是这种交流方式使它们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这句俗语就说明了与人交谈时若能投其所好,自然就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但倘若一句不慎,则会令对方恼火,而几乎所有在谈话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话题才造成的。

一般而言,多数情况下没有人提醒我们说话时欠考虑或没有考虑,但只要注意听一下自己讲的话和对方的反应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不足。

有时,我们会发现别人对我们所说的话并不感兴趣,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话题没有意义,而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另一方面,在说话的内容上要随着交流的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动。比如跟农民要说粮食、土地、收成,跟工人得多讲钢铁、布匹、效益、奖金,跟知识分子得谈他的事业、爱好,等等。

见人说话,投其所好,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是为了能与对方更好地交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会让对方有一种被人接受、被人承认的感觉。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对方感到亲切,并愿意与你谈下去。而所谓的话题,就是言谈的中心。

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的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苦劳,乐此不疲。他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当然就顺利卖出了。

话题的选择反映着言谈者品位的高低。如能选择一个好的话题,使双方有了共同的语言,往往就预示着交流成功了一大半。

根据狼性法则,我们可归纳出以下几点来选择话题。

首先,要选择交谈者喜闻乐见的话题,如天气状况、风土人情、体育比赛、电影电视、旅游度假、烹饪小吃等。

其次,要回避众人忌讳的话题。而个人的私生活(包括一个人的年龄、婚姻、履历、收入、住址等其他方面的家庭情况)、令人不快的事件(疾病、死亡、丑闻、惨案等),以及某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政治主张等均少谈或不谈为好。

此外,切记不宜谈论自己不甚熟悉的话题。

而性格比较稳重、内向、好静的人,他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不愿意多说,不愿先开口。当你与这种人交谈时,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让对方听。但要看对方高兴不高兴听,只要对方高兴听,就讲下去。讲完之后等一会儿,让对方来谈,如果他还是不讲,你可以问一些问题让他回答。等双方熟悉以后,他自然就有表达的欲望了。人想说话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些人要对交谈者有了了解之后才乐意谈。所以,一开始你对自己讲,边讲边观察对方,看他有插话的欲望时就让他讲,千万不能不看对方的情绪不停地讲。对方一开始插话你就要认真地听,变换个角色,变成他讲你听。

与人交谈时,不要只考虑自己说得痛快,而不考虑对方听得高兴与否。如果对方不高兴听的话题,说出来只能自找没趣,轻者对方不理,重者对方生气,与你辩驳或起身告辞(或赶你离开)。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另外,要注意一点,切记不要重复,不管是一遍又一遍地讲同一个故事,还是讲那些听起来有趣的细节,很多事情简单地讲述或第一次讲都很有趣,但没有任何事情值得重讲。有些人与别人谈话时总是自己一味地夸夸其谈,完全不在意另一方的主观感受,好像只要将自己想讲的东西宣泄出来就达到效果了,其实不然。你这样做,对你个人来说,倒是酣畅淋漓了,但对对方来说,却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因为你所谈的都是对方不感兴趣或者不能接受的命题。我们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既要有好的动机,也要注意有好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察言观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