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追求自由,圆融以对(3)
第9章追求自由,圆融以对(3)
第五,刻板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身份不够的人所说的话也没有分量,所以没人听。因为上述原因,所以人微言轻,这是自然的人性现象,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处在这种情况中,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法则:
(1)既然人微言轻,那就少开口
因为你没有机会开口,就算开了口,也不会有人重视,甚至还有被嫌恶的可能。比较好的方法是先以沉默的方式取得别人对你存在的认可,并慢慢地赋予你说话的权利;如果你的话有价值,自然就会产生力量;最忌讳的是不甘寂寞,企图以言语吸引别人的注意,以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这么做,将会被驱离那个圈子,如果又言之无物,那么一次就够了,你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2)如果你非说不可,姿态要很低,以免引起反感
如果你的话很有价值,有可能引起回响,但更有可能当场就受到驳斥,或在事后受到压制,哪怕你说的是真理。
掌握了上述两条法则,我们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处世。
狼性法则24
以人为师,勿为人师
狼不是靠它生下来就拥有的生存能力,而是靠从自然界中的每一种事物及其它动物身上学习更多的捕猎技巧。它们学习狮子的经验,学习猎豹的速度……它们处处以有能力的动物为师,这是它们的绝对高明之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因为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对自我成长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是相当有价值的。
在人群中,你以别人为师,除了可增进自己的能力之外,也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以及虚荣心。很多老师一教就是一辈子,多多少少也有这种被满足的心理。
但是,“好为人师”却不是一件好事。
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指喜欢指点、纠正别人。
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贡献”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衣服发型、教育子女的方法……
这种人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观念才是对的。
不管基于什么心理,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在动物丛林中,狼是从来不做这种愚蠢的事情的。如果它们认为狮子太过于残暴,它们就去指点狮子的缺点,这无疑是自掘坟墓。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主动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在工作方面,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和能力,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会领情的。
所以说“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
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从狼性法则中提炼出几个前提才行:
(1)两人关系密切
你基于“义”而提出意见的话,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也相当高,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
(2)你在他心中够分量
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他表面听从,私下不理你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别自讨没趣。
(3)你是他的长辈或上级
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也不尽然。
总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毁灭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
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视人为师”求自己的成长,别人的事,管那么多干嘛。除非他来“请教”你,但该说多少,还是要有所斟酌的。
狼性法则25
巧用虚荣,恭维有度
狼的生存法则是自然界最本质的智慧精华,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作为小型食肉动物,狼族或许面对的是最艰难的生存环境。
为了能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下生存,狼能够巧用虚荣,对那些大型动物恭维有度,这才使自己顺利生存下来。但这绝不是献媚,这一切都是它们的生存法则。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自从降生以来,虚荣就开始与其相伴。年幼时,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长大以后,也只是学会让步。即使人死了,虚荣也不会消失,墓碑也会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光荣”。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自我爱”,而且虚荣在某种程度之内是被允许的。因此说,虚荣也有好的一面,因为它能使人重视自己,自尊、自立、上进心都是从“自我爱”的土壤中长出来的。但是,爱是盲目的,当一个人过分沉溺于“自我爱”和虚荣中时,就看不见厌恶的眼光,并且很容易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自我爱”可以成为人的力量,但也会给人性带来危害。没有一个人被夸奖时会不高兴;因为自古以来,人就是住在虚荣大海中的一条鱼。
有一个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惟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为了能重新站起来,他经常请人吃饭,拉拢关系。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了两个钟点工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热烈地表示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助的。
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是人的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会掉进为寻求他人认可而活的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事实上了需要征得他人的认可和同意的虚荣心理:你对我的看法比我对你的看法更重要。
就常情而言,人犯了过错,得到别人的谅解后,常常还会有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情形;有时在许久之后,每想起那一次过错,仍然会感觉到些许的刺痛,这种感情如此强烈,是因为伤到了人的虚荣心,所以伤痕不容易治愈。
“自我爱”是绝对健康的,以自我为中心也并没有错,因为人是惟一能说出“我”的动物;但是绝不能过分,因为一个人假如一味地溺爱自己,追求虚荣,就是对自己的残害。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眼中有自己,所以当别人夸奖自己时,每一个人都会很高兴。因此,当一个人想要操纵另一个人时,常常就会激发对方的虚荣心,把己之所欲施于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适度地恭维别人的为人、处世、衣着等,可以很好地得到别人的欢迎和欣赏。
虚荣心必须有个尺度,特别是在与竞争对手相处时,更应该力戒虚荣,否则就会被别人利用。
狼性法则26
贪婪过多,招来自毁
狼永远都不会忘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贪婪是困扰人类永恒的难题。贪婪也被很多人认为这是狼的本性,其实,对于贪婪,狼总是能够把握有度的。否则,过多的贪婪只会让它们走向死亡。
人是感情的动物,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进入社会,接触到物质社会的利益,都会在心里产生种种欲望。
人的贪婪与否,欲望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人品的高低和事业的成败。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婪和私心杂念,他本来的刚直性格就会变得懦弱,聪明就会变得昏庸,慈悲就会变得残酷。不论在什么社会,什么国家,贪婪者、自私者都是卑鄙的、遭人唾弃的,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受到公众的鄙视。
古时候,有一个放羊的男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山洞,这个地方很隐蔽,他从未涉足过。好奇心促使他一步步地往山洞深处走去。突然,就在洞的深处,他发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库。天哪!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第一宝藏呢?放羊的男孩很是好奇,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金子,他很高兴。他小心地从几万吨的金山拿了小小的一条,自言自语道:“要是财主不再让我帮他放羊的话,这块金子也够我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的了。”
然后,他从金库出来,不急不忙地将羊赶回了老财主家,又如实地将一天的发现告诉了财主。还把自己捡到的那块金子拿出来给财主看,让他辨别其真假。财主一看、二摸、三咬之后,一把将放羊的男孩拉到身边,急切地问藏金子的洞在哪里。男孩把藏金子的山洞的大体位置告诉了他,老财主马上命令管家与手下的打手们直奔男孩放羊的那座山,还担心男孩的话不真,让男孩为他们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