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交朋识友,心中有数(4)
第16章交朋识友,心中有数(4)
小孩尤其喜欢听笑语,如果你能逗得他们开怀大笑,即使你拒绝他们的要求,他们也不会很介意。总之,否定和拒绝的艺术有一条原则,就是在不误解意思的情况下,尽量少用生硬的否定词,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应该明确,委婉并不是虚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我们能够使对方听出弦外之音,彼此和和气气,何乐而不为呢?
狼性法则48
人前稳重,方被尊重
狼的稳重与大气,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狼行走于天下。
在生活中,为人豪爽是一件好事,但是态度过于随便的人却难以获得别人的尊敬。
个性豪爽的人虽然比较好相处,但要受人尊敬,就应该善于利用这种豪爽。以我们的生活体验,在一些娱乐性的场合,我们经常会想起这类人的加入。比如,因为那个人歌唱得很好听,我们感觉和他相处得很愉快;或者因为某人舞跳得很好,所以我们乐意找他去参加舞会,等等。
人们之所以乐意在这些场合找他,主要是为了娱乐的需要,但是,如果人们只是在这种时候才想到他,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因而也不会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如果一个人仅以一方面的特长去获得别人的友谊,这样的人其实是没什么价值可言的。由于他不具备其他特长,或者不懂得如何来发挥其他方面的优点,他也就很难受到他人的尊敬。
记住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就是,不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境地,都要保持一种“稳重”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他之所以要创立这个厂,主要是他稳健思考观察的结果。他通过分析,预计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革命,而当时的香港,塑胶是一片空白。这是一个机遇。可以说,他有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而这种审时度势的判断力,来自于他的稳重。
作为一个不浮躁、稳重的人,李嘉诚是很会判断机遇,抓住机遇的。
在经营到第7个年头的时候,李嘉诚开始放眼全球。他大量寻求塑胶世界的动态信息。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读到了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生产,向欧美市场发动进攻。他立即想到了另一个消息,那个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这时他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使人们无暇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他由此判断,塑胶花的市场将是很大的。因此,必须抢先占领这个市场,不然就会失去这个机遇。
于是李嘉诚以最快的速度办妥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前去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前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稳重的工作作风,一条辉煌的道路由此展开了。
一个具有稳重态度的人,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他也绝对不会随便向别人溜须拍马的;他也不会八面玲珑,四处地去讨好他人;更不会去任意滋事造谣,在背后批评别人。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意见谨慎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平心静气地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如此待人处世的态度,就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稳重的威严感的态度。
而且,这种稳重的威严感也可以从人的外在表现出来,即在表情或动作上表现出慎重其事的模样。当然,如果你能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灵活的机智或高尚的气质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更能增进你的尊严感。
狼性法则49
让人优越,不失朋友
狼与狼之间的合作始终保持着一种默契,它们之间既不互相超越对方,也不贬低自己,从而达到一种合谐共处的原则。
有一句哲语说得好:“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有一位年轻的律师,他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德国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这样的:“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从那些我们的羡慕者的不幸中所得到的那种恶意的快乐。”或者,换句话说:“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从别人的麻烦中所得到的快乐。”是的,你的一些朋友,从你的麻烦中得到的快乐,极可能比从你的胜利中得到的快乐大得多。
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要谦虚,这样的话,永远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狼性法则50
主动交往,把握分寸
狼永远是一个主动者,它们知道:如果不主动出击,就会因失去猎物而挨饿;如果不去主动交往,就会使团队失去合谐的凝聚力。
在生活中,很多人缺少朋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这样,使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人来人往的世界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上的孤寂。这些人,只做交往的被动响应者,不做交往的主动者。
要知道,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如果想赢得别人,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去主动交往。
对主动交往来说,我们应该让别人觉得值得与你交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值得与我们交往。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来“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关系的窘境。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后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强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大多数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
但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的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
而对于把握交往的分寸来说,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对象多少和周期长短。
这要注意避免两点:
(1)交往对象太杂或太少
有些年轻人交往对象太多太杂,不同年龄、性别、社区、文化、行业、志趣、志向的人,都是他们的交往对象。
另一些人的交往对象又实在少得可怜,除了亲戚、老乡、老同学或好朋友以外,对陌生对象都持冷淡、排斥的态度。他们择友的标准很高,对作为交往对象的人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身世、社会身份、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甚至衣着打扮等等都有所考虑、有所要求。他们交往的范围过窄,择友的标准过高。
(2)交往时间过多或太少
在交往时间上,交往过度的人,用于交往的时间过长,整天都忙于交往之中。工作时间中,他们除了在办公室应酬以外,还要在电话里订约会,在会客室里搞接待。业余时间里,他们不是在家里应酬来访的人,就是进出于饭店、宾馆、酒吧、咖啡馆、跳舞厅、影剧院和俱乐部,整天忙得筋疲力尽。
而交往不足的人则交往活动太少,交往周期过长。他们与人交往的时间,局限在逢年过节或朋友家的红白喜事。他们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太少了,交往的时间也太短了。因此,他们与别人的关系是疏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