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山东竹枝词》(5) - 刘玉民作品全集 - 刘玉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一十三章《山东竹枝词》(5)

威海竹枝词环翠楼

镇海卫疆立翠楼,

硝烟几度又重修。

故迹但见老城土,

新区更比云出岫。

威海古称石落、清泉夼,为黄海岸边的一个渔村。1398年明王朝在此设威海卫,从此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环翠楼是威海卫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登斯楼也,近山苍苍,远海淼淼,无边的楼群与街道车辆尽涌眼底,不由人不生出诸多感慨。

刘公岛

东隅屏藩海上关,

百年依稀血迹斑。

硝烟何曾离人远,

炮台犹筑旗顶山。

刘公岛背依威海湾,面对黄海波涛,与威海市区隔海相望,是北洋水师提督署和铁码头所在地,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该岛东部的海域上。岛上现有丁汝昌寓所旧址和甲午战争博物馆等。

四眼楼

实木构筑一米墙,

海风款款暑气凉。

当年洋人休闲处,

而今茶酒唱悠扬。

甲午海战失败后,英国人趁机强租威海,历时三十年始得收回。位于黄泥沟海滨的四眼楼,就是当年英国海军司令的避暑别墅。四眼楼为三层实木结构,楼外的木质古廊,墙体最厚处达一米,平均厚度也在七八十厘米;石柱雕梁、花砖地瓷、舞厅古井以及其特有的百年沧桑史,使四眼楼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四眼楼现为茶楼,据说生意兴旺。

宜居城市

拥山环海四时清,

阳光沙滩几多融。

开放发展最前列,

人居城市第一评。

威海是一座年轻的地级市。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一片生长着希望与美好的土地。威海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也是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威海更是我的故乡,那里的每一片云、每一朵浪花,都寄托着游子的期盼与梦想。

渔民节

谷雨时来百鱼欢,

渔家焚香出龙船。

不求大福不求贵,

但愿丰收四时安。

渔民节是胶东渔民的传统节日,早在几百年前便风行于民间。改革开放之后,经由荣成市有关方面的发掘与推行,渔民节的影响得到了扩大。

渔家号子

无词无曲众口传,

风涛生处风涛欢。

啊呀嗬啦哩嚎嗨,

沧海吼出鱼万船。

我的老家离海不过十几里,自小没少与海打交道,但对于老一代渔民的海上生活却知之不多。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回荣成采风时,才第一次听到渔家号子,并且被打动了。渔家号子听起来简单,细细琢磨却浑厚无比、丰富无比。可惜今天的渔民对此已知之甚少且兴趣索然了。

对船

海上出入一夫妻,

履波踏险紧相依。

不求恩爱百年好,

但求鱼虾无尽期。

海上捕捞渔船大多是以对船的形式出现。对船出则同行归则同宿,撒网收网都要共同完成。对船有头船二船之分,头船长处于决策者的地位,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海上的行动。我在中篇小说《海猎》中对此有过详细描写,读者诸君一览可知也。

登船

登船容易笑脸难,

竹节大杯面前端。

一口喝尽兄弟好,

不喝管你多大官。

这里讲的是好多年前船上的一种风俗。特殊的生活和环境,养成了渔民豪爽、侠义的性格,而酒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当然也是测试和观察外人的一种方式:那个用竹节做成的杯子是盛得下少则六两多则一斤白酒的。这种场景我在中篇小说《海猎》中曾经有过展示。

摆平

要想摆平把酒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