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特工:光荣与梦想
第4章特工:光荣与梦想
爱情归宿
大凡杰出的男人,在其血气方刚的时代,总少不了优秀女孩子的青睐。但普京在这方面似乎并不“出色”,大学时代的他以成绩优异、低调成熟著称,而他所谓的“爱情”,也仅仅限于“单恋一枝花”。普京心中有一朵“鲜花”,她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俄罗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阿列克德罗付娜·普京。由于普京的魅力,柳德米拉的生平也逐渐被填充了各种传奇色彩。
柳德米拉,1957年出生在苏联的工业城市加里宁格勒,和普京一样,她也没有达官显贵的出身,其父亲也曾在苏军中服役。
柳德米拉的父亲退伍以后,便在加里宁格勒找到了一份尚算体面的工作,并很快认识了柳德米拉的母亲,二人顺利成婚,先后生下两个女儿。柳德米拉是长女,比普京小5岁。
由于家庭条件的局限,柳德米拉自幼便养成了自强朴素的性格品质,连女孩子最钟情的衣装打扮,她也未显示出多少青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喜张扬、低调沉稳的女孩,在第八中学里却以自身非凡的气质,赢得了本校“校花”的称号。
柳德米拉不高调、不张扬,却活泼开朗,加上天生机灵,能歌善舞,成绩优异,身后的护花使者队伍逐渐扩大,几乎全校的男孩都对这个女孩充满了好奇心和爱慕感。
中学毕业后,柳德米拉进入了加里宁格勒理工大学,但天性活泼的她很快对枯燥的理工知识失去了耐性。大二以后,柳德米拉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难得的学业,供职于一家航空公司,成为一名才貌双全的空姐。
个性独特的柳德米拉也有一段“情史”。学生时代的她一度恋爱,对象是低她一个年级的尤拉·阿布罗西金,两人维持了一段较为持久的“姐弟恋”关系。他们牵着手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身边很多人的指指点点。
等到大学毕业以后,早已分手的两个人又试图“破镜重圆”。在这个小男人的劝说下,柳德米拉曾和他一起在加里宁格勒汽车销售厂中打工,这时的柳德米拉度过了一生中最清苦却最充实的时光。在销售厂里,她能接受诸如邮递员、医院清洁员以及戏剧俱乐部领班等各种工作,同时还要照顾家中日益年迈的父母。
而等到放弃学业,成为航空公司里的空姐时,她与普京,也就在冥冥之中开始了无声的邂逅。
1978年,柳德米拉来到列宁格勒度假,这时的普京正在列宁格勒大学里为自己的成绩努力进取着。在列宁格勒这座城市里,相遇即算缘分,冥冥之中,优秀的国际法专业高才生和漂亮的空姐相识了。
普京是一个拒绝轻浮的真正男儿,他不会向任何一个异性女子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而在初次结识柳德米拉以后,他却很意外地给她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柳德米拉暗示的信息。
联系方便了,两人沟通的频率越来越高,很自然地发展为情侣关系。柳德米拉经常为了见到普京而利用工作的便利,去列宁格勒大学看他。在两人相处仅三个多月后,柳德米拉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报考列宁格勒大学俄语系,这样就能与普京长期厮守,不必再“异地恋”。
柳德米拉与普京的爱恋,自此发展得更为顺畅,她曾经坦诚流露自己对普京的内心感觉:“坐在普京身边,我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感觉:我身边坐着的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不论那时还是后来,我心里都很清楚,我可以和他共同创造生活,不用考虑任何后果。我想,对于任何女人来讲,这一点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坐在女人身边的是一个你会对他产生怀疑的男人,这样的想法本身就会使你将来的生活变得异常沉重。”
两个人的恋情总共延续了三年之久,在普京成为克格勃特工的时候,柳德米拉仍然对他不离不弃,由此也增强了普京向她求婚的决心。
后来普京说:“我们交上了朋友,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我当时跟她说,我在警察局工作,因为我实际上是在安全部门工作,是保密的。要是你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安全局工作,就不会把你派到国外去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在经受了有关方面的种种考验之后,普京终于开口向柳德米拉求婚。他采用以退为进的口吻,对柳德米拉和盘托出:“我们交往已经三年半了,你知道我的性格,确实很有些沉闷,有时还会让别人感到很委屈,做我的伴侣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你该决定与我的关系了。”
柳德米拉斩钉截铁地回应:“我已经决定了,我需要你。”
1985年,在涅瓦河畔的一艘游轮上,31岁的普京和26岁的柳德米拉举行了简单朴素的婚礼,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成为俄罗斯最伟大的夫妻。
普京缺乏诗人的浪漫,却不乏哲学家的理智。在婚后的生活中,不论是后来去民主德国深造,还是匆忙返回故土,柳德米拉都对他不离不弃。在异国他乡,两人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玛莎和卡佳。后来,两个女儿不借助父亲的权势,都考上了俄罗斯的名牌大学,大有乃父作风。直到普京夫妻在2012年宣布离婚,一家四口始终过着稳定幸福的生活。
普京的爱情,在与柳德米拉初次相遇时便受到了命运的眷顾。而对一个男人来讲,与爱情一样重要的便是事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柳德米拉选择普京,无疑是正确的。而普京在事业上的选择,也早在与柳德米拉邂逅之前便已有了方向。
“用自己的恶名换取敌人的失败”
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克格勃”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机构和历史遗产。对于为国尽忠的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一个施展抱负的大好平台;而对于权欲熏心者来说,这也是一个谋取飞黄腾达的好机会。普京选择克格勃,无疑倾向于前者。
在普京刚进入281中学的时候,老普京并不奢望儿子能创造与门捷列夫媲美的成就,只期盼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当时的普京有过发展体育行业或当兵的想法,但经过思考,最终他的理想落脚于克格勃。
中学时的一次文学课上,普京写了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其中他对自己希望入职克格勃的想法直言不讳:“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全世界所有人对这个职业都不会有任何好感,但是要报效祖国和人民,我一定要去做一名出色的间谍,用自己的恶名去换取敌人的失败,用自己的牺牲去赢得祖国和人民的胜利。”其充满豪情壮志的朗诵,令老师和同学们大为慨叹。
除了作文外,少年时代的普京还对一本文学著作爱不释手,那就是流行一时的苏联小说《盾与剑》,里面的主人公正是一位为国效忠、不惜自我牺牲的谍报人员。
此人出身于工人家庭,父亲曾希望将其培养成工厂出色的技师。学生时代的他,虽然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化学,但对于文学、历史和体育则更着迷和擅长,也精通德语,练习过跳伞,在音乐上下过一阵狠功夫,后来凭借不断接受系统的侦察训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间谍梦想。
这部小说诞生于1965年,问世伊始,就成为普京最钟情的书籍之一。那时,只有13岁的普京便在这部书的影响下开始幻想自己能成为“间谍”。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普京16岁那年,一部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了。
普京爱上了《盾与剑》,而喜欢与普京交往的朋友们也很快爱屋及乌,爱上了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普京当年的一位朋友曾经回忆:“我们读《盾与剑》都入了迷,一连翻阅了好几次,电影更是场场不落。那时,我们白天谈论的、夜里梦到的都是侦察员。”
大学毕业以后的普京,对自己成为特工的梦想更加坚定不移。与他同在一个体育队里的队友对此也有过深刻追忆:“在体育队集训期间,普京利用训练的间隙认真备考。为了大学毕业后去当侦察员,所以毫不犹豫地在体育和学习期间做出了选择:要把学习摆在第一位。”
且不说普京,熟悉普京的一般读者在了解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后,也会猛然发现其生平和性格,与现实中的普京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主人公一样,克格勃对于普京充满了挑战和诱惑。
俄罗斯历史上曾长期存在高级监察组织。早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黑衣黑马的禁卫军就在西伯利亚平原上纵情驰骋,在国内,他们是看护农奴与穑夫们的主力军;对外,则是反抗查理十二和拿破仑的中坚力量。
也许是俄罗斯的国情使然,特务组织在俄罗斯的各个统治管理阶段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何况,越是在一个长期相对缺乏民主根基、英雄主义信仰在国民意识形态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国度里,百姓对国家武装力量的依赖性也就越强。因此,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的过渡阶段,建国探索之路的艰难性越发明显,这种具有“国中国”性质的武装力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就更显得必不可少了。
其时,苏维埃政权在俄罗斯建立不久,为了保卫人民免遭“白色恐怖”的袭击,肃清反革命和怠工委员会便宣告生成,简称便是“肃反委员会”,直接引用俄语的音译,便是“契卡”。
契卡的最早领导人,正是革命导师列宁的战友捷尔任斯基。契卡在苏联建立后不久,便在镇压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和敌国特工的间谍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列宁和斯大林先后“以红色恐怖压倒白色恐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但是,随着国内动乱的平息,肃反运动在斯大林的授意下逐渐扩大,进而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这时候的契卡,很快变成了大清洗运动的帮凶。随着性质的改变,契卡在苏联人民心中的地位直线下降。
在此之前,外国间谍在苏联境内的瞬间殒命,捷尔任斯基敢于对其嘲讽说:“你的被捕是一种必然,因为你面对的不只是契卡,还有广大群众雪亮的眼睛。”而后来,一提及契卡这个名称,小孩子在半夜里都不敢啼哭。
总之,历史上的契卡对于俄罗斯民众而言,可谓“让人欢喜让人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很快进入美苏两极格局,这让苏联领导人不得不重视国家情报部门。1954年3月,苏联的特工组织再度改组,昔日的契卡改名为“苏联安全委员会”,简称kgb,也就是“克格勃”。
特工制度在苏联的“重生”,激发了民众对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特工人员享有的各种殊荣和权力,实在令人欣羡不已。另一方面,其凌驾于国家法律的种种作为,又常常被人们将其与“恐怖”这个字眼相提并论。
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相继上台执政,苏联的国运呈现出全盛态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克格勃体制的健全提供了政治保障。
那时在苏联境内,克格勃的责任和职权被不断扩大,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守卫边疆、保护国家领导人、抓捕外国谍报人员等,无不在克格勃人员的职权范围之内,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也处处可见克格勃的影子。
克格勃的具体组织体系表现如下:
第一管理总局,负责国外具体情报信息的采集,并在密布全球的情报网络中开展各种活动。这是克格勃的机构核心,只有最优秀、出身最好的特工人员,才能染指这里的职务和权力。
第二管理总局,与第一管理总局进行理论和实践的配合运动,即负责将反对国外间谍的任务发挥到实践上,两大管理局并肩作战,凸显出“文武双全”的优势。
第三管理总局,主要在军队系统中积极开展反间谍的工作。
第四管理总局,具体的任务便是负责克格勃的交通运输。
第五管理总局,在政界中党同伐异,执行对领袖和社会主义宪法的绝对服从,因此这一部门在苏联晚期被改组成“保卫宪法制度总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