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建立与扩张战争(3) -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宋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扩张战争(3)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开始转守为攻,围攻卡普亚。汉尼拔率军前来救援,但两次都未能解围。他为了引开围攻卡普亚的罗马军队,只好施用调虎离山计,率军北上向罗马挺进。罗马紧闭城门,准备坚守,同时继续对卡普亚的围困。汉尼拔自知力薄,攻不下罗马,便在罗马郊外驻扎了一段时间,撤回到坎佩尼亚,尔后又撤到南意大利去了。卡普亚不得不向罗马投降。以后,罗马又攻占了一些坎佩尼亚城市。公元前209年罗马军队攻占意大利南部的最大城市塔林敦,给了汉尼拔又一个沉重的打击。

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处境虽然每况愈下,但他对战局并未绝望,寄希望于留在西班牙的两个弟弟的支援。公元前208年,他的大弟弟哈斯德路巴尔甩开了罗马军队的追击,率领援军离开西班牙,基本上沿着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路线进军意大利,但在翁布里亚境内的墨塔尔鲁斯河畔被罗马军队击溃,哈斯德路巴尔本人战死。汉尼拔断绝了从西班牙得到支援的希望,只好退到意大利南端的布鲁提伊。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战局实际上已经确定。

罗马为了在另一条战线上打击迦太基人,于公元前210年末派普·斯奇比奥去西班牙。斯奇比奥于公元前209年攻克新迦太基城;在哈斯德路巴尔离开西班牙之后,又于公元前207年打败汉尼拔的另一个弟弟玛戈,从而结束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统治。

公元前204年春,罗马军队在斯奇比奥的率领下,从西西里的利里拜乌姆出发,进攻非洲,第二次布匿战争进行最后阶段。罗马军队在迦太基北边的乌提卡附近登陆,得到东努米底亚首领玛西尼萨的支援,连连了取得胜利。迦太基形势危急,只好召汉尼拔回国救援,汉尼拔不得不承认他的进军意大利的计划的破产,含恨撤离转战十五年、没有遭受过一次重大损失的战场。公元前202年,斯奇比奥和汉尼拔在扎玛(位于迦太基南边)会战,双方步兵势均力敌,但玛西尼萨的骑兵对罗马军队的支持起了决定作用,汉尼拔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打败。迦太基被迫向罗马求和,于第二年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迦太基只能保留非洲本部的土地,不经罗马允许不得和邻国作战,除保留10只船舰防止海盗袭击外,必须交出全部舰只和战象,此外还得交出100名名门子弟做人质,五十年内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第二次布匿战争就这样以罗马再度战胜迦太基而结束了,由于这次胜利,罗马成为西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第三次布匿战争

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摧毁了迦太基的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力量并没有被摧毁。在失去海外殖民地的情况下,它注意发展农业,依靠非洲本土的资源,迅速从战争创伤中复苏过来,重又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同时商业也兴旺起来,不仅和当地部落建立起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且和埃及、本都等国家和地区重又建立起了广泛的商业联系,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立即利用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之间的矛盾,走上了向东方扩张的道路,先后征服了马其顿、希腊、叙利亚等,把东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对整个地中海四周广大地区的统治权。迦太基的迅速复苏引起了罗马的忌恨和不安,特别是引起了在前两次战争之后新兴起来的、与对外贸易有密切关系的罗马骑士阶层和一部分新贵的不满,他们不能允许迦太基妨碍他们在海外的利益,不希望看到迦太基又成为他们在贸易方面的竞争对手。老加图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他是一位大农场主,和商业阶层也有广泛的联系。公元前153年他率领一个使团去非洲,调解迦太基人和玛西尼萨之间的纠纷,看到迦太基的繁荣景象,回来后每次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最后总要加上一句:“我认为迦太基是必须摧毁的!。”

主战派在罗马占了上风,战争借口是不难找到的。东努米底亚首领玛西尼萨在罗马的支持下野心勃勃,企图吞并迦太基的领土,经常和迦太基发生纠纷。公元前150年,他又向迦太基寻衅,迦太基忍无可忍,被迫进行抵抗,结果虽然被打败,然而罗马却从中找到了挑起新的战争的口实。罗马宣称迦太基违背了公元前201年和约,于公元前149年对迦太基宣战,开始了第三次布匿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完全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罗马派出由8万步兵、4千骑兵、600艘船舰组成的军队在两位执政官率领下攻打迦太基。迦太基人害怕了,他们向罗马求和,罗马元老院接受了迦太基的投降要求,责令他们交出300名人质,并履行罗马执政官发出的一切指令。执政官首先要求迦太基人交出一切武器和军用物品,迦太基人不折不扣地履行了这些条件,然后执政官又命令迦太基人摧毁城市,在距海不近于15公里的内地另建新的居民点。迦太基人被激怒了,他们杀死了主张向罗马投降的元老,决心保卫城市。全城居民日夜赶造武器,修筑工事,贮存粮食,妇女们甚至剪下自己的头发搓绳索。当罗马军队来到城下的时候,城市已经巩固地设防。罗马军队包围了城市,但是城里有充足的粮食贮备,城外有部分野战军策应,海岸也没有完全被封锁住,迦太基人坚持斗争。罗马军队连续围攻了两年,没有能拿下城市。公元前147年,非洲征服者老斯奇比奥的养孙斯奇比奥·埃弥利阿努斯(后来通称小斯奇比奥)当选为执政官,率领援军来到非洲。他整顿了军纪,对迦太基实行严密的海陆包围,断绝了迦太基同外界的联系,于是城里发生了饥馑和瘟疫。公元前146年春,罗马军队对城市发起了最后攻击,从一处防守薄弱的地方进入了城里。迦太基人进行殊死的抵抗,巷战进行了六天六夜,最后迦太基人退到卫城,放火烧了里面的神庙,与之同归于尽。根据罗马元老院的命令,五万被俘的迦太基人全部被卖为奴隶,城市被付之一炬,大火一直烧了十五天,然后被夷为平地,用犁耕出沟来,禁止人在那里居住。那些在战争中站在迦太基一边的其他非洲城市也得到同样的命运。这样,第三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被彻底摧毁而告终,从此,迦太基领土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

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最后覆灭而告结束,连同战争期间对东方的扩张成果,罗马基本上实现了称霸地中海的愿望。战争的爆发是两国掠夺殖民地和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必然结果,列宁说:罗马同迦太基的战争,从双方来看都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的起因和全过程说明了列宁论断的正确性。整个战争使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人民蒙受了惨重的苦难,数十万人丧生于战场,上千艘船舰葬身于地中海底,许多城镇遭到浩劫,大片田野变为荒芜,无数的平民和战俘或遭屠杀,或被卖为奴隶,战争中真正获利的是罗马大奴隶主。

在这场规模巨大、历时长久的战争中,罗马是胜利者。

罗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共和制罗马当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尽管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作为统治阶级不同阶层的平民和贵族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平民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废除了债奴制度、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益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平民在国家生活中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国家政治生活暂时比较安定,这些为罗马顺利对外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前提。罗马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对这种掠夺要求最迫切的当然是奴隶主阶级上层分子,然而平民也并非毫无兴趣,许多人也希望从战争虏获物中得到一点小利,特别是当意大利的土地显得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对外扩张的结果可以使平民对土地的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虽然他们往往成为战争的受难者和牺牲品,这样,在对外扩张问题上,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是比较一致的。罗马对外扩张的主要工具是组织严密的军团,这些军团由罗马公民组成,平民特别是农民是罗马军团的中坚力量。由于上述原因,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战争过程中虽然屡遭失败,但是在每次失败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相比之下,迦太基在许多方面远不如罗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张主要维护和巩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为商业集团,主张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扩大在海外的利益。两派之间一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时常此起彼伏,影响和左右了迦太基的对外政策,哈米尔卡尔、哈斯德路巴尔和汉尼拔代表的主要是后一派的利益,主要活动基地和据点是西班牙和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国内和政府内部,往往是地主派占上风。汉尼拔转战意大利期间一直没有得到过迦太基政府的支援,原因就在这里。汉尼拔虽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统率的是一支孤立无援、与本国几乎断绝关系、主要由雇佣军组成的军队,而且是在他国领土上作战,处境是十分困难的。以上这些情况都使迦太基在战争中最后失败而被毁灭。

罗马隶农制

罗马帝国经过将近二百年相对平稳的发展之后,渐渐走上了下坡路。其实,早在经济相对繁荣时期,就已经潜藏着危机的阴影了。奴隶主阶级敲骨吸髓的压榨,早已使奴隶丧失了起码的生产积极性。公元3世纪,罗马爆发了普遍的社会危机。奴隶来源减少、价格陡增以及奴隶的反抗,使奴隶制大庄园因无利可图而急剧衰落。为了给农业寻求出路,庄园主不得不改变以往那种役使大批奴隶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地采取较为缓和的租佃剥削方式,即把庄园的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例如20尤格左右一块),租给小佃农耕种,然后向他们收取地租(常常占其收获物的5/6甚至9/10)。这些小佃农叫作隶农,这种剥削方式就是隶农制。

然而,隶农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就已出现。那时,在奴隶制大庄园中,不但有大批“戴镣铐的”奴隶劳动力,而且还存在着少量“不戴镣铐的”劳动者。他们原先是罗马破产的自由农民,因生活所迫而沦落为庄园主的雇工或佃农,庄园主往往把一些不适于使用奴隶耕种的或贫瘠的土地出租给他们,一般定租期为五年,期满后契约可延长或废除。这就是最初的隶农,人数不多,影响也不大。

隶农与奴隶相比,拥有一定的独立经济,可以租种小块土地(尽管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虽然数量有限),拥有少量工具,因此隶农一般比奴隶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就社会政治地位而言,隶农可以当兵,参与法庭诉讼等。整个说来,隶农的地位和处境要优于奴隶,而接近于封建时代的农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农奴,恩格斯把它称作“中世纪农奴的前辈”。

进入帝国时代,隶农制获得很大发展,遍布于意大利本土和地中海沿岸各行省,隶农人数也日益增多。一些大奴隶主通过释放奴隶,把他们变为向自己缴纳地租的隶农。许多贫苦农民因不堪帝国政府重税的盘剥和官吏的欺压,也被迫将自己的小块土地“献给”大土地占有者,以求得“保护”,充当其隶农。此外,当时还有很多迁居帝国边疆地区的外族移民,以及被征服的外族俘虏,也相继变成了罗马大土地占有者的隶农。与此同时,剥削阶级则由于剥削方式的改变,它们本身的地位也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集中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开始转变为隶农制的大地产(拉丁语叫“萨尔图斯”),一些大奴隶主(包括当时权势上升基督教会上层)便渐渐转化为新兴的大地产主,这就是封建主阶级的前身,那些大地产主大都成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豪强,他们公然违抗国税、兵役,拒不接纳政府命官,以致后来连皇帝也奈何他们不得。结果,大地产的发展导致了罗马帝国中央权力的削弱,大大加快了奴隶制的衰亡。

如果说,早期隶农在法律上多少还享有一些自由人的权利,那末,随着帝国由盛转衰,隶农的实际地位便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罗马奴隶制政权为了保证国家税收、维护大土地占有者所需的劳动人手,接连颁布法令,将隶农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公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颁发敕令,严禁隶农离开土地,规定凡藏匿逃亡隶农者课以罚金,逃亡者一经抓获,即戴枷送回原地。法令强迫隶农世世代代固着在主人的土地上,可以连同土地一起被出售和转让。隶农自由迁移权被剥夺,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自由人的身份。

法令还禁止隶农与自由人通婚,不准隶农向法庭控告自己的主人,规定隶农的财产必须由主人来全权支配,不经主人许可,隶农不得出外当兵或当僧侣,等等。这样,隶农就完全变成了主人的依附者。隶农(其中很多人是早先的自由农民)处境的恶化,使它与奴隶地位接近、命运相连,便于他们在反抗共同压迫者的斗争中协同一致。帝国末年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往往表现为更加壮阔的隶农和奴隶的联合斗争,再也不会出现斯巴达克起义时奴隶孤军奋战的局面了。

五世纪晚期,奴隶制的西罗马时代帝国一朝倾覆,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大批隶农,逐渐地演变为封建时代的农奴。东罗马帝国境内保存较久的隶农制也为它后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开辟了道路。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西西里是罗马的谷仓,在那里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农庄发展得较早。在这些大庄园里往往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而且大多来自同一民族或地区,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感情,因此有利于奴隶斗争力量的组织和发动。奴隶主对奴隶残酷压迫和剥削,终于引起了奴隶大规模的起义。

据狄奥多拉斯记载,西西里岛上恩那城的庄园主达莫披洛斯和妻子加丽达残暴到无耻的地步,他们不仅不给自己的奴隶们以起码的衣食,竟驱赶奴隶去抢劫过往旅客,抢到的东西还要分去一半。公元前137年的一个夏天,那些抢不到东西的裸体奴隶,不得已向达莫披洛斯要求发给衣服,但达莫披洛斯却叫道:“难道客商们都光着身子在西西里旅行吗?难道他们没有为所有缺衣服的人提供现成的补给吗?”

然后他把这些奴隶绑在柱子上毒打了一顿。忍饥挨冻的奴隶们实在按捺不下积压已久的阶级仇恨,掀起了起义。

叙利亚籍的奴隶攸努斯带了20多个最勇敢最聪明的奴隶,躲过主人的监视,到一个阴森可怕的牧场秘密聚会,决定起义,首先支持他们的是牧奴,接着达莫披洛斯在乡村的400名奴隶都参加了,当时夏收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他们各以手中的锄头、镰刀、斧头、长竿短棒武装起来,冲进恩那城,得到城里奴隶的积极响应,很快便占领了城市。起初达莫披洛斯还气焰嚣张地威胁说,罗马很快就会派大军来,要把“闹事”的奴隶全部处死。但还来不及等待大军的到来,结果先被处决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妻子,落得应有的报应。

为了有组织地开展斗争,起义军进入恩那城后在剧场开会,建立国家,以奴隶们的故乡叙利亚命名为“新叙利亚王国”,攸努斯被推选为国王,取国号为“安条克”,下设有“人民议会”、“人民法庭”,由才智最杰出的奴隶组成,其中也有希腊人,如阿凯乌斯。并在三天之内建立一支拥有6000人的武装军队,将军都由奴隶担任。这个奴隶王国带有东方的色彩,但它是作为与罗马政权相对抗的一种独特的奴隶政权形式出现的。

西西里其他地方的奴隶闻风而动,纷纷响应,其中最大的一支是西西里岛西南部阿格立真坦地区克里昂领导的有5000人的起义军。克里昂是一橄榄园主的马夫,他和同伴们也作着随时起义的准备。当攸努斯发动起义后,他们立即响应,很快地与攸努斯取得联系汇合起来。起义军增至7万人。为了共同事业的胜利,克里昂听命于攸努斯,自愿当助手,大家选他为总司令。这一举动,使奴隶主们指望他们之间争吵的打算落了空。

起义的力量迅速发展,其他各地奴隶纷纷响应,西西里东部和中部许多城市如墨萨纳、托洛明尼亚、卡塔涅、列昂提尼等都转到起义军手中。起义人数日益增加,竟达到20万人之多。

奴隶们打击的对象是奴隶制大庄园,起义军所到之处,摧毁大庄园,杀死大庄园主,但对小庄园、小农经济和手工业者则加以保护。据狄奥多拉斯记述:“在所有这一切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起义的奴隶非常明智地关心到未来,而没有把小农庄烧掉,没有破坏其中的财产、储藏的果品,也没有侵犯那些继续从事农耕的人们。”所以,起义军也得到农民的同情和支持。对于手工业者,特别是武器匠,让他们继续生产武器,以保证起义军的需要,为了减少敌对力量,起义军宽怒了那些早先人道地对待奴隶的人,而且不侮辱他们。

对于以前庇护过他们的达莫披洛斯的女儿,他们甚至派了可靠的护送队,将她送往卡塔涅城她的亲戚那里。

罗马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派兵镇压起义,但都被起义军屡屡挫败。起义军击溃了从罗马城派来的由鲁齐·希庇西带领的一支装备精良的8000人的队伍;在公元前134年和前133年又先后打败了由执政官富尔维优斯·拉库斯和执政官卡尔普尔尼乌斯·披索带领来镇压起义的军团。狄奥多拉斯不胜感叹地说:“从来没有像西西里爆发的这种暴动!”它使“恩那城的‘代行最高审判官’和他们的地方部队毫无办法,就是从意大利调来的两个执政官的军队也完全无能为力。”

但是,罗马奴隶主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公元前132年执政官普布里乌斯·路庇里乌斯率领大批军队,向起义军猛扑起来,攻下起义军的重要据点马尔干提纳,接着,路庇里乌斯利用收买叛徒的手段,攻占了起义军的主要城堡——托洛明尼亚,被俘的起义军经拷打后被扔下悬崖。继后又围困恩那城,企图以饥饿的办法迫使起义军投降。起义军领袖们决定突围,但在突围的激战中,由于罗马军团的凶残攻击,起义军伤亡惨重,克里昂英勇战死,两万奴隶阵亡。1000名近卫军保护着攸努斯血战到底,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国王被俘时,便用剑互相砍杀而死。攸努斯被囚禁在狱中,后被折磨至死。

执政官普布里乌斯·路庇里乌斯攻陷恩那城后,又派出军队追击幸存的参加起义的奴隶,并彻底梳洗了西西里全岛。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失败后,奴隶的状况更加恶化,奴隶反抗的怒火并没有泯熄,30多年后,在同一个西西里岛,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即公元前104—前100年的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这一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由西西里总督涅尔瓦停止释放奴隶而引起的。

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在非洲进行朱古达战争,后又和北方入侵的基姆伯尔人和特乌托涅斯人作战,需要大量的军队。但许多行省和同盟国的自由民却因债务关系沦为奴隶,不能提供兵源。当元老院请求各地支援时,比提尼亚国王尼科美德斯答复说,为了满足罗马包税人的勒索敲诈,其王国内的壮丁都被卖为奴隶了。其他同盟国提出同样的申述,元老院无可奈何,只好命令各行省总督对奴隶及其家族进行审查,凡出身于自由民家庭的奴隶概予释放。西西里总督涅尔瓦接到命令后释放了800名奴隶,但他后来接受了奴隶主的贿赂,停止审查工作,热切希望获得自由的奴隶们得消息后,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愤然举行起义。

公元前104年,西西里岛西部赫拉克里亚城附近的80名奴隶在萨维阿斯领导下揭竿而起,立即有许多奴隶响应。

萨维阿斯像攸努斯一样,是以占卜师而享有声名的。他把起义军带到卡普里恩山上修筑防御工事,建立据地,并击溃了涅尔瓦派来的部队。不久,在利里拜乌姆城附近又有一支在雅典尼奥领导下的起义军,集结了1万多人,形成奴隶起义的第二个中心。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这两支队伍在西西里岛西部的特里奥卡拉城会师,联合起来。同时还有大批农民投向他们,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在特里奥卡拉城建立国家政权,共推萨维阿斯为王,号为“特里丰”,雅典尼奥当总司令,下设议事会,作为共商大计的机构。在王宫旁还开辟一处广场,作为群众集会的场所,许多重大事情都在这个广场征求意见和最后通过决议。为了提高战斗力,从起义军中挑选出最强壮的奴隶组织正规军队,有2万步兵和2000骑兵。他们把这些军队分为三部分,每一队都有司令官,令他们分头在西西里全岛进行广泛深入的进击,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会合,布置新的战斗任务,重新行动。这一战术收到辉煌的效果,吓得奴隶主们惊慌万状、惶惶不可终日!

与第一次西西里起义一样,农村是这次起义军开展斗争的广阔天地。也像第一次西西里起义一样,他们只打击大庄园主,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则加以保护,使经济维持正常的状态。两次西西里起义有好多相似之处,以致有人提出怀疑,西西里第二次奴隶起义是第一次起义的重述和翻版,不一定有真实的第二次起义,但从罗马的有关史料来看,确有两次奴隶起义,狄奥多拉斯的记载是有力的佐证,只不过相似的太惊人而已。

在涅尔瓦不能扑灭起义后,公元前103年,罗马元老院不顾北方日耳曼人入侵的威胁,把一支新征募的1.7万人的部队投入西西里战场,由行政长官李锡尼乌斯·路库鲁斯率领前来镇压起义军;次年又改派行政长官盖乌斯·塞尔维里乌斯统率罗马军队,但这两个行政长官最后都因军事失败被召回罗马,送交法庭判处流放,这时,起义烽火燃遍了西西里的绝大部分地方。起义军四出活动,捣毁大庄园,袭击军政机构,毁坏驿站并切断西西里各处的交通,使城乡之间失去联系。

但不久起义军遇到了不利的情况,萨维阿斯于公元前102年不幸病死,起义军失却了一位坚强有力的杰出领袖。

粮食缺乏也使起义军面临困境。另一方面,罗马在战胜了基姆伯尔人和特乌托涅斯人以后,能够集中力量来对付起义的奴隶们,公元前101年,由执政官曼尼乌斯·阿克维里乌斯带领大批罗马军队进攻起义军,在墨萨纳附近发生了激战。

据说在这次战斗中,雅典尼奥在同阿克维里乌斯进行单独决斗中被杀,起义军败退特里奥卡拉,不久,起义军的根据地特里奥卡拉陷落,无数的奴隶被俘后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剩下1000名起义军在沙提鲁斯领导下继续战斗了好长时间,后来受骗归附阿克维里乌斯,竟被卖为角斗士;但当他们发现受骗后,不愿自相残杀以供奴隶主取乐,都在上竞技场之前砍杀而死,以示最后反抗。

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是古代罗马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英雄的起义军在杰出的领袖、卓越的军事统帅——斯巴达克领导下,屡败罗马军队,在意大利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沉重地打击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谱写出古代世界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的光辉篇章。

起义前夜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70年代,此时正值罗马雄踞地中海,奴隶制充分发展之时。然而,罗马疆域之广阔,奴隶制经济之繁荣,完全建筑在对内压迫剥削奴隶,对外扩张掠夺,奴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基础之上,其结果,势必导致奴隶起而反抗,势必引起被征服的国家与民族奋起斗争。

早在斯巴达克起义前,地中海沿岸地区奴隶起义的怒涛汹涌澎湃,一浪高一浪。据李维等古典作家所记,公元前198年,拉丁地区的奴隶曾酝酿起义,计划占领奥斯提亚、诺尔巴和萨尔泽伊。因叛徒泄密,起义失败,被处死者达500余众,被俘者皆夹上4公斤半的足枷;公元前196年,伊达拉里亚地区的奴隶起义,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竟使罗马动用整整一个军团;公元185年,阿普里亚地区牧奴起义,经罗马大法官调查,起义者达7000余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04年,西西里岛曾先后爆发两次奴隶大起义。

在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期间,奴隶们曾组成一支20万人的大军,并控制该岛的大部分地区,还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新叙利亚王国”。在第二次起义期间,起义军也曾在短期内占领该岛的大部分地区。在西西里起义的同时,意大利半岛的明图伦、西努耶萨、努塞利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都曾爆发奴隶起义。公元前104年,卡普亚郊区还曾爆发3000角斗奴的起义。上述起义成为斯巴达克起义的先导。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