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建立与扩张战争(2)
萨莫奈战争第一次萨莫奈战争
萨莫奈战争是罗马在亚平宁半岛的侵略扩张战争,也是萨莫奈人民反抗侵略和征服的战争。
萨莫奈地区位于中部意大利,多山而又有众多肥沃的可耕土地。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起,萨伯利部族中一个强大的支系,即萨姆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其所据地区,号称萨姆尼乌姆。公元前4世纪中期,罗马人兼并了拉丁平原之后,继续向南方推进,遂与萨莫奈人在坎佩尼亚发生利益冲突,矛盾继续发展,最终导致了前后三次、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并通过战争扩张了领土,完成了对整个中部意大利的征服。
第1次萨莫奈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43年到前341年。公元前354年,罗马曾和萨莫奈人签订联盟条约,共同防御高卢人的入侵。可是,到公元前343年,当萨莫奈人入侵坎佩尼亚的重要城市卡普亚时,罗马人却不顾他们同萨莫奈人的联盟关系,答应卡普亚人的请求,派出军队去支援他们抵抗萨莫奈军的进犯。罗马人所以欣然地答应卡普亚人的请求,向萨莫奈人宣战,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他们早已垂涎这块肥肉,因为坎佩尼亚正是意大利半岛最丰饶的地区。这个地区是罗马人统一意大利的必争之地,他们绝不能让它落入萨莫奈人手中。
罗马的两执政官率领一支军队进入坎佩尼亚,成功地赶走了萨莫奈人,占领了卡普亚城。但是,罗马人来不及在这里进行巩固,第二年便祸起萧墙,一些属地的军队起义和内部的政治斗争,使他们无力顾及同萨莫奈人的军事冲突。因此,到公元前341年萨莫奈人提出和平要求时,他们很快答应下来,恢复了以前与萨莫奈人签约的联盟关系。这就是历史上时间短暂的第一次萨莫奈战争。
第二次萨莫奈战争
公元前340年到前338年,罗马人与拉丁同盟之间进行了著名的拉丁战争。战争以罗马人的彻底胜利而结束。因此,到公元前4世纪30年代末期,罗马便成了意大利最大的国家。它实际上已占有从南部伊特拉里亚到坎佩尼亚的广大地区。对于拉丁平原的统治既已巩固,罗马人又把眼光南移,于是同萨莫奈人的斗争又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328年,罗马在利里斯河东岸特里路斯河汇入处的弗里格拉城建立了殖民地,以之作为周围地区的战略据点。这又激起了萨莫奈人的愤怒,因为萨莫奈人认为,他们是这一地区理所当然的所有者。与此同时,坎佩尼亚的希腊城市那不勒斯发生内乱,民主派邀请了萨莫奈人进入该城,贵族派则向罗马请求援助。于是爆发了第二次萨莫奈战争。
公元前327年,罗马派执政官克温图斯·普布里乌斯·费洛率领军队包围了那不勒斯城,另一执政官率军进行掩护。公元前327年底或前326年初,那不勒斯贵族派在内战中战胜了对手,成功地赶走了萨莫奈人,打开城门将围攻的罗马军队迎了进来,双方缔结了联盟。这个联盟的缔结,是罗马在第2次萨莫奈战争中最先取得的重大胜利。
此后几年,罗马人与萨莫奈人断断续续发生过一些零星的战斗,但对双方来说都没有决定性的胜利。公元前321年,在萨莫奈西南部的卡乌丁峡谷,罗马人却首次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当时,罗马执政官率领2万军队企图从坎佩尼亚抄近路穿过亚平宁山脉,直入萨莫奈的后方和粮食基地,阿普利亚,在峡谷里遭到了萨莫奈伏兵的狙击。率领萨莫奈人取得胜利的将军,是他们的杰出领袖卡维优斯·彭提乌斯。他成功地将罗马军队诱入内地山区,然后在狭窄而林木丛生的峡谷中埋下伏兵。还没有适应山区作战的罗马人,被围之后粮草断绝,没有救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执政官以个人名义签署了屈辱的和约。和约规定:罗马人立即撤出萨莫奈地区,以600名骑士做人质,保证不再发动战争。投降仪式对罗马军队是一种极大的耻辱,他们必须放下武器,半裸着身排成单行,一个一个钻过用兵器架起的轭形门,而他们的敌人则在旁边纵声嘲笑。
公元前316年,六年的和约期满,战斗重又开始,但这之前,罗马人却为战争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加强了自己在坎佩尼亚和奥伦克人地区(位于拉丁平原和坎佩尼亚之间)的地位,在那里建立了两个新的特里布斯组织,即两个新的部落。公元前315年,罗马派出一支军队向萨莫奈人的后方进军,进入阿普里亚,而以另一支军队挺进萨莫奈西南部,围攻撒提库拉城,其目的是想围歼萨莫奈军队。萨莫奈人也不示弱,他们利用罗马分散兵力的机会,开进到利里斯河流域,并进而向罗马推进。
当年,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艰苦围困,罗马人攻陷了撒提库拉城。但是,萨莫奈人也成功地突进到了坎佩尼亚和拉丁平原,并在塔尔拉齐那城附近的拉乌图拉打败了罗马军,劫掠了沿海地区。
公元前314年是战争的转折点。这一年,双方又在塔尔拉齐那附近进行了一场大战。萨莫奈人战败,损失惨重,前功尽弃。罗马乘胜恢复了对坎佩尼亚的控制。此后几年,罗马人相继占领了从弗里格拉到撒提库拉的各个战略要点,作好了进一步攻击的准备。
然而,来自北部的压力推迟了罗马人对萨莫奈人的胜利。公元前311年,伊特拉里亚人乘罗马的兵力被牵制在南方的机会,包围了苏特里乌姆。但是到公元前310年,罗马杰出的将领、执政官克温图斯·法比优斯·鲁里亚努斯又成功地以“围魏救赵”的办法解了苏特里乌姆之围。他率军队绕过了翁布里亚,出敌不意地出现于伊特拉里亚中部,纵横驰骋,迫使伊特拉里亚人撤军而去。经过几年的战斗之后,罗马人和伊特拉里亚人重新缔结了三十年的休战协定。
对伊特拉里亚人的战争可能一度使罗马的力量有所削弱,但罗马很快就恢复过来。采取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姿态,重新向萨莫奈地区发起进攻。罗马军攻陷了萨莫奈中部的重要城市波维亚努姆,继而挥师西向,收复了被萨莫奈人占领的失地。到公元前304年,萨莫奈人提出了媾和的请求,于是旧的联盟又得以恢复。
第二次萨莫奈战争结束了。萨莫奈的领土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是经过这次战争,罗马成功地阻止了萨莫奈人对阿普里亚,南部坎佩尼亚和路卡尼亚的控制。罗马在新占领区建立了新的殖民地并组成了两个特里布斯组织,继而和中部意大利诸小部落如玛尔喜人、佩利格尼人等建立了联盟关系,为对萨莫奈人的最后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三次萨莫奈战争
最后一次萨莫奈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98年。这一次,罗马的敌对阵营中加进了高卢人和伊特拉里亚人,从而一度使罗马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罗马虽然第一次遇到几个强敌的联合进攻。但仍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战争是从萨莫奈人向路卡尼亚进行袭击开始的。罗马人利用这一机会与路卡尼亚人结成联盟,名正言顺地派出军队,由两位执政官统率,分两路对萨莫奈本土发起进攻。执政官路克优斯·科尔涅里乌斯·斯奇庇奥·巴尔巴图斯率1支军队突入萨莫奈西南部,攻占了许多据点;另一位执政官高格涅乌斯·富尔维优斯·马克西姆斯·肯图马路斯率另一路军队进攻萨莫奈北部,在那里击溃了萨莫奈军队,继而攻占了萨莫奈各部落联盟的中心城市波维亚努姆。随后几年,罗马人继续发挥了军事优势,不断攻占和蹂躏了萨莫奈的城镇和乡村。萨莫奈军队受到夹击和围剿,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民族灭亡的时刻似乎就要到来。
就在这个时候,罗马北部地区风云突变。来去迅速而又极有破坏力的高卢人,重又出现于意大利北部并向南推进。
高卢人曾于公元前299年扫荡过意大利北部,随后便带着丰富的劫掠物如一阵风似归去。公元前295年,他们却不断南下,进入伊特拉里亚地区。这一次,他们与伊特拉里亚人不是进行战争,而是结成联盟,并派使者与萨莫奈人联络,希望共同夹击罗马人。萨莫奈人正求之不得,立即派遣著名将军盖里乌斯·艾格那提乌斯率军策应。他成功地突破了罗马人的一道道防线,率领军队北进到伊特拉里亚,和伊特拉里亚人及高卢人的军队会合在一起。
公元前296年和前295年,罗马人的军事部署显得特别繁忙。战争的主战场已经转到了北部,在伊特拉里亚和翁布里亚境内将会有激烈的战斗。罗马人派出了他们两位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昆图斯·法比优斯和普布里乌斯·戴克优斯。
军队向翁布里亚进发,前锋部队在翁布里亚中部的卡美利努姆遭受了挫折。但是几天之后,主力军在翁布里亚北部的森提努姆城附近与萨莫奈人和高卢人的联军进行了决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公元前295年的森提努姆会战,是意大利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罗马方面包括其盟军部队在内,总人数达3.6万人之多,是罗马建城以来投入兵员最多的一次作战。
萨莫奈人和高卢人联合军的兵力数量远远超过了罗马军队,但确切的数字史无记载。有人估计为65万,那显然是不可置信的。当时双方的步兵与骑兵都投入了战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罗马人曾一度处于溃败边缘,但在关键时刻,普布里乌斯·戴克优斯挺身而出,勇猛地冲进了高卢阵,奋勇拼杀,光荣战死。戴克优斯的英勇行为,特别是他的光荣战死,激起了罗马人的勇气和胆略。士兵们化悲痛为力量,在为统帅报仇的口号下冲向敌阵,很快扭转了败局,使战斗向着有利于罗马军队的方向发展。据李维的《罗马史》记载,这场会战结果:罗马士兵牺牲8700人,敌军方面有2.5万人战死,其中有萨莫奈人的杰出将领盖里乌斯·艾格那提乌斯。
森提努姆会战决定了整个意大利的命运。罗马主要敌人的联盟垮台了,萨莫奈人的力量也遭到了重大损失。这对萨莫奈人来说,导致了最后失败时刻的到来。当萨莫奈军队大量北去的时候,罗马军队并没有放松对南线的作战,公元前295年和前294年,罗马军在萨莫奈也先后取得了重要胜利。萨莫奈人虽然英勇奋战,不断组织反击,但已没有力量扭转整个不利的局面。
公元前293年,萨莫奈人作了最后的努力。他们把所有力量都聚集起来,为自己民族的自由作最后的斗争。据说,萨莫奈军当时约有3.6万人,其中有1.6万人组成了精英部队,装备了很好的武器。可是很不幸,在公元前293年的阿魁罗尼亚战争中,萨莫奈人又一次失败了。他们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力量作较大的反抗了。此后几年,整个萨姆尼乌姆,即萨莫奈各部族的土地,全都遭受了罗马军队的蹂躏。罗马人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殖民地,以巩固势力。直到公元前290年,为反抗侵略、争取自由而英勇作战了半个多世纪的萨莫奈人,终于被迫同罗马人签订了和约,结成所谓的联盟,实际上完全被罗马人征服,他们自己只剩下了以波维亚努姆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
萨莫奈战争就这样以罗马的胜利而结束了。经过这个战争,罗马消灭了它在意大利最顽强的一个敌对势力,成了从波河流域以南直到路卡尼亚北部的全部意大利的主人。萨莫奈人是一个极其顽强的民族。他们虽然战败了,但却并没屈服。后来,在罗马人对马其顿王皮鲁斯的战争中,他们重又揭竿而起,支持皮鲁斯;汉尼拔转战意大利的时候,他们又成了罗马的敌人;直至同盟战争和苏拉内战中,他们仍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而进行了英勇战斗。苏拉在他所进行的战争中,对顽强的萨莫奈人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萨莫奈民族就这样逐渐被罗马人消灭了。
米特拉达梯战争
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63年,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的霸权,黑海南岸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与罗马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米特拉达梯战争”。
米特拉达梯六世(约公元前132—前63年)是黑海南岸新兴希腊化国家——本都王国国王(公元前120—前63年在位)。他天资聪颖,思想敏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希腊文化艺术,能操22种语言。十一岁继父位成为本都国王,因年幼,由其母后摄政。为躲避母后的迫害,他逃出王宫,在山林中渡过了七年的隐匿生活。在这动荡不定又充满危险的逆境中,他成为一个体力超群,具有狡诈多疑、残酷无情和坚韧不拔等多种性格的人。公元前115年,十八岁的米特拉达梯突然回国,囚禁了母后,杀掉了亲兄弟,开始独揽大权。
米特拉达梯六世野心勃勃,在国内竭力培植亲信,扩充军队,对外继续奉行其父的扩张政策,力图建立一个包括黑海沿岸和小亚在内的庞大帝国。他首先出兵邻近的小亚美尼亚和科尔奇斯,将这两个地区并入本都。又以援助驱逐斯基泰人势力为名,使黑海北岸的希腊化城市和博斯普鲁斯王国归附本都。同时,向黑海西北岸地区渗透,从而扩大了国土,增强了实力,几乎完全控制了黑海周围地区。
随着实力的增强,米特拉达梯六世试图消除罗马在小亚的影响,进而把罗马势力赶出这一地区,实现建立庞大帝国的目的。这样,就与罗马在小亚的侵略扩张政策发生矛盾,二者的冲突必不可免。
公元前106年,米特拉达梯六世与比西尼亚国王尼科梅德斯二世联合瓜分了帕夫拉戈尼亚和加拉蒂亚。不久,二人在卡帕多西亚王位继承问题上,明争暗斗,分道扬镳。因争执不下,二人请罗马元老院仲裁。罗马为扩大在小亚的势力和影响,趁机介入,排挤二人,扶植亲罗马的贵族阿里俄巴赞尼斯为卡帕多西亚国王。
为对抗罗马,争夺卡帕多西亚,米特拉达梯六世以联姻的形式与亚美尼亚国王提格累尼斯二世结盟。公元前93年,提格累尼斯二世出兵,驱逐阿里俄巴赞尼斯。罗马派兵打败提格累尼斯二世,并进兵幼发拉底河。起初,米特拉达梯六世按兵不动,待罗马军队恢复阿里俄巴赞尼斯王位,回师意大利之际,派兵再次赶走了阿里俄巴赞尼斯,并插手比西尼亚王位继承问题,驱逐尼科梅德斯三世,扶植自己的傀儡为国王。罗马派曼尼阿斯为使节协助亚细亚行省总督鲁基乌斯进行干预。他们恢复了阿里俄巴赞尼斯和尼科梅德斯三世的王位,并怂恿二人进攻本都。
米特拉达梯六世早已意识到,要实现自己建立庞大帝国的目的,迟早会与罗马决一雌雄。因此,他对罗马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政策,表面上服从忍让,暗中积极准备战争,并与黑海周围的斯基泰人、色雷斯人、萨尔马特人等蛮族结盟。
当米特拉达梯六世看到罗马内部矛盾重重,小亚居民对罗马暴政强烈不满,尤其是几乎波及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同盟者战争的纷乱还未平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正式向罗马宣战。
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由于米特拉达梯六世做了长期的战争准备,所以战争初期本都军队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占了绝对优势:本都军队有步兵25万人,骑兵4万人,战车130辆;海军装备着有甲板的舰船300艘,二列桨船100艘。罗马在小亚的军队,只有步兵12万人,骑兵1.2万人,和一支驻守黑海出海口的小舰队;另外,尼科梅德斯三世有步兵5万人,骑兵6000人。
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双方首先在阿姆尼阿斯河畔平原展开战斗。战斗开始,在争夺一座小山的混战中,本都军失利,统帅阿基拉斯下令向平原撤退,尼科梅德斯三世挥军追击。一到平原,本都军队便使用在车轴上装有镰刀的战车发动反攻。奔驰的战车把敌人撞倒,碾碎,或斩为两段。敌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场面极为惨烈。在本都军队的围攻下,尼科梅德斯三世大败逃走。本都军队士气大振,米特拉达梯六世乘胜向罗马军队发动进攻。曼民阿斯和鲁基乌斯指挥罗马军队进行殊死拼杀,终因兵力不足,惨败溃逃。本都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占领比西尼亚,于公元前88年攻入罗马的亚细亚行省。
亚细亚行省人民早已对罗马的暴虐统治不满,许多城市把米特拉达梯六世当做救星,以弗所城甚至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欢迎他。在米特拉达梯六世大军面前,罗马军队节节败退,除西南一隅外,整个小亚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为消除罗马影响,吸引广大居民的支持,米特拉达梯六世宣布:小亚细亚的希腊化城市独立;释放奴隶;在五年内豁免一切赋税。同时,大肆屠杀留居在各城市的罗马人和意大利人。据古典作家阿庇安记载,当时被残杀者达8万多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儿童。接着,米特拉达梯六世把卡帕多西亚、弗里吉亚和比西尼亚并入本都,将首都从西诺普迁到帕加马。
米特拉达梯六世还向欧洲进军,占领马其顿,控制了爱琴海上几乎所有岛屿。在这种形势下,雅典发生了反罗马起义,宣布脱离罗马,希腊城市纷纷响应。到公元前87年,罗马在东方的属地几乎全部丧失。
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罗马内部经过几番斗争,贵族派苏拉担任了罗马军队统帅。公元前87年,苏拉率军在希腊的伊庇鲁斯登陆。当时的形势对罗马极为不利。小亚、希腊、马其顿和爱琴海几乎都在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势力范围内。军事上,苏拉仅有步、骑兵3万人,没有海军,且缺乏粮饷。因此,苏拉认为自己无力与本都军队长期对抗,只有速战速决,尽快消灭本都军队主力,才能取胜。登陆后不久,苏拉就在比奥提亚打败了本都和雅典联军。在罗马军队的攻势下,希腊各城除雅典外,又都投向苏拉。苏拉遂率军围攻雅典,但多次进攻均被雅典军民击退。因久攻不下,苏拉使用了严密封锁的办法,到公元前86年春,雅典城内储粮耗尽,3月1日,罗马军发起总攻,冲入雅典。苏拉下令屠杀和劫掠,文明古城惨遭蹂躏。
攻占雅典后,苏拉指挥4万大军乘胜前进,在喀罗尼亚,与阿基拉斯率领前来援救雅典的12万本都军队相遇。
罗马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本都军队数次向罗马军队挑战,由于地形不利和敌人众多,苏拉消极避战。本都军队求战不成,向后撤退,苏拉率军尾随,寻找有利的战机和地势。当本都军队在一个多岩地区扎营,而地势既不利于集中部署,又不利于撤退。苏拉趁机抢占附近的平原,摆好队形,向敌人进攻。阿基拉斯只好仓促应战。因地势狭窄,无法集中军队,为争取时间,阿基拉斯用骑兵和战车轮番冲击敌阵,试图阻止敌人,但均被击退。苏拉趁敌人立足未稳,倾全力作战,并身先士卒,英勇拼杀,首先击溃了本都军队的两翼。阿基拉斯下令撤退,但在罗马军队追击下,本都军队四散奔逃,大败而去。此役充分体现了苏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不久,苏拉又在奥尔霍门涅斯会战中取胜,迫使本都军队退出希腊。
这时,在罗马,民主派取得政权,宣布苏拉为“公敌”,派执政官弗拉库斯去取代苏拉的军队统帅职务。弗拉库斯两个军团(1.2万人)在希腊登陆,不久因内讧被杀,费姆布里亚接替其职务,率军攻入小亚,占领了帕加马。同时,由于长期战争,小亚人民忍受不了繁重的战争负担,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亚历山大并不满足已有的胜利。会后,他寄给大流士一封十分傲慢的信。信中写道,当他有可能取得波斯帝国的全部领土时,他不希望只得到它的一部分,并自称为“全亚洲的统治者”。大流士的媾和建议被拒绝了。
公元前332年冬,亚历山大由腓尼基南进,征服加沙,侵入埃及。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4000年代末叶,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国家。国王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国势鼎盛,势力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努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