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文明——希腊文化的摇篮
谈到西方古代史,人们往往“言必称希腊”。可是一百多年前,许多学者认为古希腊的真正历史只能以公元前8世纪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开端。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者施里曼以他在迈锡尼等地的考古成就,大胆地向学术界提出挑战:公元前12至前9世纪的古希腊荷马时代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真实的历史!
这一宣告震动了全世界,也引起了英国学者伊文思的浓厚兴趣。他慕名拜访施里曼,并到迈锡尼作了实地考察,意外地发现迈锡尼的出土文物竟比荷马时代还要早得多。古希腊文化的渊源究竟在何方?伊文思陷入了沉思……。有一次,他在雅典的一家古物店里发现了几个印有文字的小石印章。售货员告诉他这些印章来自克里特岛。他不禁想起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盛赞克里特的诗句:“有个地方叫做克里特,在酒绿色的海中央,美丽又富裕,四面是汪洋,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林立在岛上……”
对!要拨开传说的迷雾,必须亲自去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的第一大岛,扼欧、亚、非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要冲,北达希腊大陆、南通埃及、东至小亚细亚、西抵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也许是因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克里特岛荟萃了各地的文化成就,成为希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1900年,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北部一座叫做克诺斯的山岗上正式开始发掘。没过多久,一座占地约六英亩的巨大宫殿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王宫依山而建,石板铺成的甬道连接着宫门和开阔的庭院。庭院四周宫室环抱。宫室大都是三层建筑,设有供水和排水设施,回廊曲折,千门百户,任何人进入宫门,都会眼花缭乱,陷入迷津。难怪这座克诺斯国王米诺斯的王宫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素有“迷宫”之称。
米诺斯王宫最漂亮的地方为王后的居室。室内有上粗下细的圆形列柱,地面铺着石板,四周绘着一幅幅笔法熟练、形象生动的彩色壁画。彩画上飞鱼在碧波上掠水,彩禽在茂林中追逐,美丽的少女头戴花冠、身着飘逸的长裙轻歌曼舞,痁悍的斗牛士脚踏花鞋、身穿紧身腰衣在公牛背上翻腾,画面上处处洋溢着人间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米诺斯王宫的豪华建筑反映了克里特文化的光辉。宫中出土的大量青铜斧剑、金银器皿和彩绘陶器,制作精细、美观绚丽;当时已使用犁耕,农作物有大麦、小麦、豆类、葡萄和橄榄等;造船业颇为发达,强大的海军垄断了海上贸易,远航海船往返于爱琴诸岛、希腊、埃及、小亚细亚和西地中海之间;文字已经产生,写在泥版上的克里特线形文字a(线文甲)至今尚未译读成功。
克里特文化经过悠长的发展阶段,伊文思把它大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公元前30至前20世纪,是金石并用的时期,岛上居民还过着氏族部落生活;第二期为公元前20至前16世纪,是青铜器时代,国家产生,米诺斯宫等宫殿建筑开始兴建,线形文字产生;第三期为公元前16至前12世纪,是克里特文化进入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全盛时期。
可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米诺斯宫遭到了一场原因不明的浩劫。二百年后,横海而来的多利安人又对已经残败的克里特作了野蛮的破坏。克里特岛从此繁华荡尽,湮没于世。
克里特文化虽然衰落了,但是深受克里特文化影响的希腊南部迈锡尼文化,却一直保持到荷马时代的开始。
迈锡尼文明取名于南希腊的迈锡尼城,包括公元前15至前12世纪的迈锡尼和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的文明,创始人是阿卡亚人。自从施里曼首次揭开迈锡尼的地下秘密之后,考古学家相继在这里发掘探索。他们根据当地墓坑的形状,把迈锡尼文化划为“竖井墓王朝”和“圆顶墓王朝”
两个时期。
竖井墓时期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阶段,国家尚未出现。竖井墓是握有权势、经济富有的氏族部落首领的墓地,墓中藏有大量精美的金银随葬品,如金酒杯、金面具、金盘等。有一种长不满尺的青铜短剑,制作精巧,一片剑面上雕有猎狮图,另一面雕着的野猫捕鸭图,这种精工刻镂的青铜剑显然是出于克里特的匠师之手。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圆顶墓代替了竖井墓。圆顶墓是一种宏大富丽的石墓,墓前有通道,经墓门而入一圆顶厅,厅的一端又有小门通入墓室,有的圆顶直径达14公尺。圆顶墓被认为是国王的陵墓。
圆顶墓时期,迈锡尼文化兴旺发达,金银和陶器制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克里特的水平。特别珍贵的是几千块泥版文书的出土,使人们了解到迈锡尼人在克里特人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线形文字b(线文乙),线文b属于希腊语。
线文b的泥版文字证明,当时的迈锡尼社会已是奴隶制社会。有了私有土地,有了男奴(do-e-re)和女奴(do-e-ra)的不同称呼,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迈锡尼的石头城门——“狮子门”用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的两头狮子,活龙活现,威武雄壮,它的残迹至今犹存。泰林斯王宫中的圆柱也是上粗下细,同米诺斯王宫的圆柱如出一辙;宫中壁画上的女子垂发束腰、穿着宽松的长裙,一望而知是典型的克里特的艺术风尚。
圆顶墓时期,国家机器已相当完备。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下有统帅军队的将军,并设立贵族会议和民众会。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公社,公社长老负责收税,征集劳役,招募工匠等。
公元前12世纪初,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各邦联军,历十年之久攻陷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这便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战后不久,一批过着游牧生活的北部希腊人——多利安人大举南侵,灭亡了迈锡尼诸国,迈锡尼文明在长期的攻掠中毁灭了。
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一脉相承,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兴衰沧桑,影响了周围的爱琴海地区,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作“爱琴文明”。
古代希腊概况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诸多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沿海地区,比现代的希腊共和国所辖面积稍大。
希腊半岛仅次于地中海的东部,地处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东濒爱琴海,西接爱奥尼亚海。从希腊半岛出发,向东可达小亚细亚半岛的西海岸,往东北则可穿越赫勒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到达黑海。希腊半岛按自然地理条件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北希腊、中希腊和南希腊,北希腊包括伊庇鲁斯山地和色萨利平原。中希腊境内群山绵延,将该地区分为阿提卡、彼奥提亚等8个自然区。其中阿提卡是雅典城邦的所在地,在古代希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希腊亦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包括阿哥斯、拉哥尼亚等地区,著名的斯巴达城邦就在拉哥尼亚境内。
古代希腊由于境内多山。除少数平原地区宜于种植谷物外,其他地区只能种植适于山地生长的葡萄、橄榄等。因此,古代希腊半岛居民所需的粮食,有很大部分需要从西西里岛、黑海沿岸,甚至从埃及舶入。但是,希腊半岛拥有丰富的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又为其冶金、建筑等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希腊半岛的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航海经商。爱琴海海上散布着数百个大小岛屿,其中最大的岛是克里特岛。该岛扼西亚、北非和南欧海上交通之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古代希腊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有与希腊半岛东海岸同样曲折的海岸线,也有许多优良的港湾,附近海面上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一地区距西亚等文明最早发生的地区较近,是古代希腊与这些地区联系的中介地,对希腊古典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传统说法,古代希腊半岛最早的居民是皮拉斯古人,海岛上的居民是勒勒吉人,他们是非希腊语族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至前12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语人从北方先后分三批进入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腊语人的诸部落占据了希腊各地。其中爱奥尼亚诸部落占据了中部希腊的阿提卡、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中部地区以及爱琴海中部诸岛,多利亚人占据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小亚细亚西海岸南部地区以及爱琴海南部诸岛。阿卡亚人则分布于伯罗奔尼撒的阿卡亚和阿卡地亚地区,希腊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被同化。
全部古代希腊史可以划分为五大阶段: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前1200)、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和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时代(公元前4世纪—公元2世纪)
爱琴文化是指爱琴海地区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或青铜文化),它包括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为主的两个阶段,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200年前后,希腊语种的一支多利安人侵入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毁灭了仅存在于爱琴海局部地区爱琴文明,导致希腊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暂时局部曲折。
这个过程在历史上称为“荷马时代”。
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希腊人建立了许多城市国家,同时又通过广泛的殖民运动在海外建立许多殖民城邦。
斯巴达和雅典是两个典型。
古典时代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繁荣时代,希波战争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战后,希腊大多数工商城邦的奴隶制经济、文化和民主政治出现了繁荣景象。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城邦由盛变衰的重要历史转折。战后,由于奴隶制进一步发展,自由民贫富分化加剧以及城邦间的混战,使希腊城邦陷入危机而趋于衰落,终于被北方新兴的马其顿王国征服。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是亚历山大率希腊马其顿军队进行侵略波斯的战争,结果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部分:托洛密埃及、安条克叙利亚、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本土,直至最后被罗马吞并。
爱琴文明
爱琴海区域的地理概况和居民
爱琴海区域是地中海东部一个独特的地区。它靠近北非、西南亚几个古文明的中心,东包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之地,西接希腊半岛,北经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以通黑海。爱琴海中有48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其中以南边的克里特岛为最大。实际上,爱琴海倒像个“千岛之湖”。
这里海陆交错,舟楫往来便捷;而水光山色,启人遐想。
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当希腊人还没有南下、从游牧部族变为定居部族的时候,爱琴海区域的居民就已经有一簇灿烂的古文明。这古文明的中心是在克里特岛。克里特岛地形狭长,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的宽度约为12公里至60公里不等。它横卧海上,是爱琴海地区的前沿。
关于爱琴海区域最早居民的部族属性问题,目前历史学家还不能确切地予以说明。一般的论断是:爱琴海区域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一带,大概与塞姆人有关,他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定居于此。嗣后随着地中海东岸一带部族的迁徙,又有许多新的部族移植过来。总之,爱琴海区域的居民在血缘上和语言上都是异常庞杂的。
爱琴文明的发现
古希腊的文明史是从爱琴文明开始的。所谓爱琴文明就是指南希腊和爱琴海岛屿上的文明。在青铜时代,这些地区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产生了奴隶制国家。
爱琴文明的发现,是近代考古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佳,气候宜人,农产众多,林木茂盛;位于腓尼基与意大利、埃及与希腊之间,正是战略要冲,也是贸易重地。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这个地理的优越性,以及“它如何使得克里特王米诺斯获得了爱琴海帝国。”米诺斯的故事虽然被所有古典学者认为是真有其事,但是现代学者却斥为传说;并且直到六十年前,包括英国历史家格罗特在内,均认为爱琴海文明的历史乃是开始于多丽斯人的入侵或是奥林匹克竞技。
1871年至1890年间,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有关战争发动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西部的特洛伊,南希腊的迈锡尼和太林斯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考古报告,引起了当时考古界的极大重视。一些考古学者开始试图寻找古代希腊神话中提到的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的遗址。
在1893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博士,在雅典买到了一些小石块,这是被希腊妇女戴在身上当护身符用的。他对于石块上面刻的象形文字甚感好奇,这些象形文字也没有一位学者懂得。为追溯这些石块的来源,他来到克里特岛,在岛上各处游荡,捡拾他认为是克里特古文字的样品。1900年春季,他雇了150个人,连续挖掘了九个星期,终于掘出了现代历史研究上最丰富的宝藏——米诺斯的宫殿。所有已知的任何古代遗物均无法与这个建筑的壮丽相比,它的外观与古代希腊故事中的迷宫完全一样。在这个宫殿以及其他废墟中,就好像是要证实伊文思的直觉一样,又发现了数千块图记和泥板,上面所刻的图形文字(线型文字a)是跟他最初发现于小石块上面的相同。消息传出后,来自各国的学者纷纷赶到克里特,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发掘工作,其后,一些学者又在希腊半岛、爱琴海岛屿和小亚细亚等地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爱琴文明的内容,终于使得湮没数千年的爱琴文明,重为世人所知。
由于爱琴文明的发现,使希腊的历史可以远溯到更古的时代,成为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爱琴文明的中心是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因此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上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起,到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灭亡止,爱琴海地区的上古国家存在约八百年。
希腊城邦兴起
由村落到城邦
公元前12世纪,随着多里安人的入侵,希腊堕入“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希腊以农业为主,实行部落制和贵族政治,活动范围限于爱琴海区域,到公元前6世纪末,这一切都改变了。
荷马时代晚期,希腊已普遍使用铁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铁铧、铁锄、铁镰的应用,使农田得以深耕,丘陵被进一步开垦,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粮食、葡萄、橄榄的种植都超出了过去的水平。手工业也有显著的发展。希腊的酿酒、榨油和制陶业在地中海世界已处于领先的地位。他们的造船业也很发达,这时已能建造三层桨座的快速远航船。农业的进步与手工业的多样化,加速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在一些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邦已出现集市,有了专做买卖的商人,商业活动的中心逐渐形成,城镇正在兴起。在公元前7世纪,有的城邦已开始铸造货币。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工商业城邦与地中海沿岸各地已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向外输出葡萄酒、橄榄酒、陶器等生活用品,输入他们所需要的粮食、手工业原料和奴隶等。
社会劳动大分工导致了希腊社会的阶级大分裂,希腊人的氏族制度终于被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所代替。古代希腊人建立的是城邦国家,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周围的若干村镇附属于城市国家的统治之下。这些城邦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最大的也不过数十万人,具有小国寡民的特色。当时,在希腊各地先后建立有二百多个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有:小亚细亚西部沿岸的米利都和爱非斯(亦译以弗所);中希腊的特尔斐与雅典;南希腊的科林斯、阿果斯和斯巴达,等等。各城邦原则上都是独立自主的,但也通过结盟的方式加强政治、军事上的联系,并奉较大的城邦为盟主。古代希腊人虽未建立统一的国家,但他们在语言文字、宗教节日活动、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方面都基本保持一致,并都自称是“希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