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帝国的兴衰 -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宋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亚述帝国的兴衰

亚述帝国的发展概况古代亚述的本部,位于现代伊拉克北部沿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一小块地区。其早期疆界,东至扎格罗斯山,西北至马希奥斯山,西与辽阔的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草原接壤,南临下扎布河,北接阿尔明尼亚(又译亚美尼亚)高原。

在亚述四周的草原和山脉上,当时植物稀少。这里的居民主要从事于畜牧业。每逢春夏之交,由于积雪融化,上扎布河水量充足,故河谷地区也适于农业。境内底格里斯河谷地区,因伟大河流的定期泛滥而得到了良好的灌溉。但是,由于东西有高山横亘,这个河谷的面积是比较小的,古代亚述本部的耕地面积不超过1.2万平方公里。

底格里斯河上游河谷,在商业上处于有利地位。这里有四通八达的商路:向南可沿底格里斯河到波斯湾,向东沿各河河谷到伊朗高原,向北则经过山道进入三大湖(谢梵湖、凡湖和乌米亚湖)区域及南高加索,向西则沿底格里斯河进入叙利亚与小亚细亚,再从那里通往叙利亚和腓尼基沿海的各个城市。

在远古时代,可能是公元前5000—前4000年左右,苏巴列亚人各部落就居住在亚述的土地上。这些向来居住在西亚细亚北部的种族,在语言、外貌、文化水平和历史命运上,同美索不达米亚西部和北叙利亚的胡里特人、南高加索的乌拉尔图人、底格里斯河以东各山区的部落人都非常接近。后来,约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属于阿卡德的闪族部落来到这里定居,他们构筑了亚述城,被称为亚述人。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地的苏巴列亚人部落,已经部分地同亚述人融合在一起。随着历史的前进,在亚述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苏巴列亚人的各个部落便进一步融合到闪族人里面了。在亚述,占统治地位的语言是属于闪族语系的亚述语。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亚述逐步形成为雄据西亚的奴隶制国家,其存在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亚述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古亚述时期,或称早期亚述王国,约存在于公元前2030—前1366年,先后传位42个国王;中亚述时期,或称中亚述王国,约存在于公元前1366—前935年,传位25个国王;新亚述时期,或称新亚述帝国,约存在于公元前935—前612年,共传19个国王。亚述在其历史发展中,随着本国军事实力的强弱和敌国盛衰情况的变化,同其四周邻国进行了许许多多的战争。它有时实行侵略扩张,有时被迫防守自卫,维护着国家的奴隶制政权,经历了成长、扩张和衰落、败亡的漫长过程。它曾不断兴旺发达,成为西亚的强大城邦和王国,君临大批异邦;尔后,又先后沦为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的藩属;但在一些有为国王的领导下,竟然灭亡了米坦尼,击败了取代古巴比伦的赫梯帝国;待到新帝国中兴,更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但是,曾几何时,它又衰落下去,最后被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消灭了。

在古亚述时期真正在军事上功绩卓著的,是13代国王沙马什阿达德(约公元前1815—前1783年在位)。他以暴力夺取了政权,并以武力对外扩张领土,曾在铭文中自称为“四方之王”。他统治期间,接受过许多国王的纳贡,势力播及“大海”(地中海)之滨。在中亚述时期,武功最超群者为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约公元前1114—前1076年在位)。他不仅向南征服了巴比伦,还向西远征黎巴嫩和腓尼基。不过,亚述国王们惊世骇俗的武功和侵略扩张的战争,主要还是发生在新亚述帝国时期。从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约公元前745—前727年在位)大振国威,到亚述巴尼拔(约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灭亡埃兰,亚述6位君主,率领强大的亚述军队,东侵西讨,南征北伐,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埃及的势力已经衰落,赫梯帝国已经解体,巴比伦尼亚也基本上处于长期不振的状态,因此亚述没有强大的敌手,在对外扩张中处于有利态势。新亚述帝国正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采取极端凶残的手段,实行野蛮的征服政策,占领和掠夺西亚广大地区。在大约一百零五年的历史进程中,亚述曾先后灭亡了西亚的所有主要王国,如大马士革王朝,以色列耶户王朝,前犹太国的埃哈兹王朝,腓尼基西顿王朝,古埃及的第25王朝,巴比伦王国的第四王朝,以及埃兰王国的乌曼·哈尔达什王朝等。通过这些侵略扩张战争,亚述真正统一了西亚的绝大部分地区,同时也严重挫败了其北部强邻乌拉尔图王国。

这里所要着重论述的,就是新亚述帝国几位国王进行的对外扩张战争。

亚述王阿舒那西尔帕二世(约公元前884—前859年在位)奠定了亚述帝国的基础。他在自己当政期间施行了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政策。他迫使阿拉美亚诸部屈服于亚述。与此同时,他又恢复了亚述在那伊里诸部中的势力。他对居住在幼发拉底河以西的诸部亦取得了一连串的巨大胜利,占领了卡尔凯美什地区,征服了叙利亚北部诸小公国,从而打开了通往地中海的商路。

萨尔马纳塞尔三世(约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继承了乃父阿舒那西尔帕的侵略扩张政策。他在当政的35年时间里,出征了32次。萨尔马纳塞尔在西方征服了比特阿迪尼部落,目的在于完全征服幼发拉底河整个河谷直到巴比伦地区,公元前856年,萨尔马纳塞尔三世占领了这个阿拉美亚部落的首府提尔巴尔喜布(位于幼发拉底河岸上距卡尔凯美什约20公里处)。卡尔凯美什、阿列坡和撒马利亚慑于亚述大军的淫威,纷纷表示愿意向亚述王纳贡称臣。

但当萨尔马纳塞尔再向西推进的时候,他却遭到了大马士革等部军民的顽强抵抗。大马士革把叙利亚、腓尼基诸部以及巴勒斯坦各部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甚至阿拉伯诸部也加入了这个以大马士革为首的巨大反亚述联军。两军会战于奥龙特河畔哈马特以北的卡尔卡地区。亚述军损失十分惨重,不得已撤退(约公元前854年)。稍后,亚述军于公元前850、前849、前846和前842年,先后4次组织了大规模进攻,但却被西方联军阻遏住了。公元前841年,萨尔马纳塞尔三世再度率领12万大军攻打大不里土,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亚述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马士革,以大马士革为首的反亚述联军不久即土崩瓦解。大马士革向亚述投降。以色列、推罗和西顿都接受了亚述的宗主国地位并向其纳贡。甚至埃及也认可了亚述国际强国的地位而把两只骆驼、一只河马及其他珍奇动物作为礼物献给萨尔马纳塞尔三世。亚述王对巴比伦尼亚的战争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率大军长驱直入,一直攻到波斯湾沿岸的沼泽地区,彻底征服了全部巴比伦尼亚。在北方,亚述王挥兵侵入乌拉尔图,但自然环境的恶劣给亚述大军的行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乌拉尔图王充分利用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成功地抵御了亚述人的侵略,甚至一度由防御转入进攻。

阿舒那西尔帕二世和沙尔马纳塞尔三世留下了不少铭文,宣扬他们的所谓“武功”。他们所过之处,动辄摧毁城市,焚烧城垣,对战俘用刀杀,用火烧以至竖立尖桩把他们刺死在上面。他们对投降的城市勒索巨额财富。他们的这种行径引起了统治区内的大起义。参加起义者不仅有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也有亚述核心地区的人民。公元前829—前824年连续六年的大起义,给亚述奴隶主贵族以十分沉重的打击。公元前8世纪80年代末至40年代中,亚述约有三十多年实际处于瘫痪状态。

在此期间,即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近东政治地理也经历了一场风云变幻。当时,由于亚述帝国忙于在国内镇压起义而无暇他顾,叙利亚阿拉美亚诸部争当霸主,争斗不休,丧失了团结御侮的力量;伊朗地区的波斯人开始由北部向南部的巴卡第阿里山区迁移,而米底则乘机将其势力范围扩及到整个伊朗高原;乌拉尔图则进一步发展成为堪与亚述争雄的强国。在阿尔吉斯梯斯一世(约公元前780—前750年在位)统治下,乌拉尔图的版图自亚美尼亚境内的谢凡湖扩展到伊拉克北部山区。在乌拉尔图本部的四周,各弱小诸部构成其藩属群,其中包括高加索地区的希缅因人,安那托利亚陶鲁斯地区的新赫梯诸部,以及伊朗境内的曼奈人国家。

阿尔吉斯梯斯一世的后继者萨尔杜尔三世(约公元前749—前734年在位)成功地拆散了叙利亚的阿拉美亚部落阿尔帕德与亚述新缔结的联盟,并通过阿尔帕德将乌拉尔图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展到阿拉美亚诸部。

乌拉尔图势力的崛起,使亚述感到巨大的挑战,在萨尔马纳塞尔四世(约公元前782—前773年在位)统治时期,亚述人屡遭挫折的事实使亚述人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情势下,任何针对乌拉尔图的直接军事行动都将导致失败,于是,亚述不得不采取迂回战略,即加强自己在两河流域的地位,征服并控制叙利亚和伊朗,以斩断乌拉尔图的统治支柱。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登基,这位雄才大略的国王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第一个行动是出兵巴比伦尼亚北部地区,驱逐那里的阿拉美亚驻军,使屡遭阿拉美亚人骚扰的商路重新畅通无阻。通过这次行动,亚述王使得巴比伦充分认识到了亚述的军事实力,并体会到与亚述保持友好睦邻关系给巴比伦商业带来的好处。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下一个目标是叙利亚。公元前743年,他举行第一次大规模西征,率军横渡幼发拉底河,向叙利亚北部诸部进攻。叙利亚诸部十分恐慌,他们遂联合在阿尔帕德(位于阿勒坡以北)的旗帜下迎击亚述侵略军。

与此同时,他们火速向乌拉尔图国王萨尔杜尔三世求援。萨尔杜尔洞悉亚述人对叙利亚诸部的进攻实际是针对乌拉尔图王国的,所以,即刻率乌拉尔图大军急如星火地前往解救。

其实,亚述王早已预料到这一点,并在幼发拉底河谷的萨姆萨特附近的险要地点设下了埋伏。当乌拉尔图大军进入伏击圈以后,亚述军队全线出击,一举将其全歼,萨尔杜尔三世只身脱逃。于是,叙利亚完全暴露在亚述的兵锋之下。阿尔帕德被围,城内军民英勇抵抗达三年之久,最后在公元前740年陷落。整个叙利亚落入亚述人掌握之中。

征服叙利亚以后,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挥师东向。于公元前739年和前737年,踏平了中部扎格罗斯山区的大部分地区,把它们纳入亚述的版图。接着,亚述王向占据着伊朗高原的中央地带的米底人发动了战争。亚述军队横扫伊朗高原,兵锋远达摩温德山以及盐漠地区,直至德黑兰西南部。公元前73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认为,最后打击乌拉尔图的时机已成熟,便对乌拉尔图发起了进攻。乌拉尔图的首都被围,但因设防坚固,久攻不下。而此时地中海沿岸的局势再度紧张:由于亚述的劫掠,而使黎巴嫩地区的西顿和推罗与埃及的大宗木材贸易大幅度减少,引起了这些地区人民反亚述奴役的起义;同时,一个由所有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诸部结成的反亚述同盟也在腓利斯丁地区的阿斯卡龙和加沙两部的号召下建立。于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被迫于公元前734年中止与乌拉尔图的战争,回师镇压这次起义。亚述五的二次西征,经过两年多的持续作战,又一次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阿斯卡龙王战死,加沙王逃往埃及,各部被迫向亚述称臣纳贡。

西方已被提格拉特帕拉沙尔踩在脚下,现在他又不得不回师应付发生在巴比伦尼亚的事变,名义上仍处于独立地位的巴比伦国王那布纳西尔去世后,一个阿拉美亚酋长乌金泽尔于公元前731年僭称巴比伦国王。亚述王先是号召巴比伦公民起而反对之,并宣布将对那些从阿拉美亚酋长的军队中开小差的战士豁免一切税收。但这些外交宣传手段毫无结果,于是亚述王不得不率领部下攻入巴比伦尼亚,并将乌金泽尔逐回其在波斯湾南岸的老巢。公元前729年,这场战争结束之时,迦勒底人的比特阿木卡尼部落、乌金泽尔王国、阿拉美亚人的比特雅金部落以及伽勒底地区的海国,都臣服于亚述王了。公元前728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宣布自己为巴比伦王。次年,他就去世了。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之子萨尔马纳塞尔五世(约公元前726—前722年在位)统治期间,以色列的傀儡国王霍西雅起而反叛亚述。萨尔马纳塞尔派兵围攻撒马利亚达3年之久(约从公元前724年到前722年)。但对以色列的最后征服是由其后继者萨尔贡二世(约公元前722—前705年在位)完成的。

萨尔贡二世继位之际,在近东发生了两件影响亚述的战略和外交达百年之久的重要事件:埃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干涉和埃兰对巴比伦尼亚的染指。两者都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征服战争的结果:亚述在伊朗高原势力范围的扩展阻止了两河流域通往埃兰的惟一贸易孔道;亚述对腓尼基的控制则断绝了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区历史悠久的贸易往来。埃及和埃兰由于共同的利益而联合亚述的劲敌乌拉尔图一起与亚述为敌。然而,面对正处于鼎盛时期的亚述,他们不得不采取外交手段,即相对稳健的策略:煽动并支持亚述诸属国的叛乱以达到消耗亚述实力的目的。故而,每当南部伊拉克的阿拉美亚酋长或被亚述军队不可战胜神话所吓倒的巴勒斯坦诸部首脑乞援时,他们在人力物力上都不惜给以全力支持。因此,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的战争兼有平叛与攻掠的特点。

巴比伦地区起义烽火不断,埃兰人暗中给予全力支持,亚述军队疲于奔命。萨尔贡登基的同年,埃兰人扶持定居于巴比伦尼亚的阿拉美亚酋长美洛达赫巴拉丹登上巴比伦王位。公元前721年,埃兰人甚至直接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围攻底格里斯河下游的都尔依鲁要塞,以支持巴比伦王。萨尔贡二世率部前往解围,但在要塞下被埃兰人击败。这一败绩的直接后果是美洛达赫巴拉丹君临巴比伦达十一之久(约公元前721—前710年)。

对亚述构成同样威胁的是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所出现的反叛。在埃及的策动和支援下,哈马、大马士革、以色列在撒马利亚的余部、加沙和腓利斯丁,都企图摆脱亚述人的枷锁。约公元前720年,萨尔贡二世放弃了收复巴比伦尼亚的所有计划,挥师西指,在卡尔卡尔击败哈马、大马士革、以色列、加沙和腓利斯丁联军,接着又在埃及国境线附近的拉斐亚全歼腓利斯丁和埃及联军。埃及被迫像其他小邦一样向亚述纳贡。也就是在这次征服中,亚述人将以色列彻底灭亡,将其90%左右的居民迁往亚述和米底(约公元前722年)。

在拉斐亚取得对埃及及其所支持的叙利亚、巴勒斯坦诸部的决定性胜利以后不久,萨尔贡二世又不得不奔赴北方边境,因为野蛮游牧部落对那里的骚扰持续不断,而背后支持他们的则是乌拉尔图和安那托利亚地区新兴强国腓瑞吉亚。

这场在北方的战争花去了萨尔贡二世十年的时间。战争期间,乌拉尔图的鲁萨斯一世成功地用自己的傀儡在公元前719—前715年间取代了亲亚述的莫奈统治者。这一事件点燃了亚述与乌拉尔图战争的导火线。

约公元前714年,亚述对乌拉尔图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进攻的显著特点是行军极为艰苦:亚述大军不得不常常翻越库尔德斯坦山区的崇山峻岭。萨尔贡二世翻山渡水,率大军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乌尔米雅赫湖和凡湖之畔。乌拉尔图人猝不及防,旋即退入其首都穆萨里尔城,拼死抵御亚述的围攻。但终于矢尽粮绝,穆萨里尔陷落,乌拉尔图民族神哈尔迪亚的神像被掠往亚述,鲁萨斯一世绝望自杀。乌拉尔图虽未亡国,但所遭受的打击是空前的。

乌拉尔图虽战败了,但它所点燃的反亚述的烈火仍在其余各地燃烧着。约公元前717年,卡尔凯美什因阴谋反叛亚述而被萨尔贡二世兼并,被划为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前715年,亚述军在勒法伊亚击败埃及法老奥索尔康三世的军队,随后扫荡巴勒斯坦南部。犹太国王埃哈兹投降,前犹太国从此不复存在。在连续征战的五年内,同样的厄运降临到库埃、古尔古姆、米利德、库姆胡和塔贝尔的头上。小亚的腓瑞吉亚只因与亚述关山重隔才避免了被奴役的命运。在此期间内,约公元前713年,亚述军还乘扎格罗斯地区的统治家族内乱之机,征服了凯曼什哈和哈马丹地区的公国和城镇,并迫使米底纳贡称臣。

到公元前710年左右,萨尔贡二世终于扑灭了帝国各地蜂起反叛的烈火。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大部分扎格罗斯山区被亚述牢牢掌握;米底成为其藩属;乌拉尔图受重创;埃及不得不作出友好姿态;埃兰和腓瑞吉亚虽有敌意,但仍愿与亚述保持和平状态。

然而,美洛达赫巴拉丹统治下的巴比伦尼亚仍是亚述的心腹之患。约公元前710年,亚述王再次出兵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王动员了全体人民反击亚述军队的侵凌。巴比伦的战士们英勇顽强,抵抗达两年之久,但最终难免于失败。萨尔贡兼并巴比伦领土,自称巴比伦国王。亚述的这次军事胜利的影响十分深远。安那托利亚的腓瑞吉亚王国请求与亚述建立友好睦邻关系;波斯湾巴哈林岛上的迪尔蒙王国向亚述纳贡称臣。萨尔贡二世的敌人阴谋削弱亚述的努力已告彻底失败,亚述空前强盛。

辛那赫里布(约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在位期间,北部和东部边境处于相对平静状态。萨尔贡二世在库尔德斯坦、亚美尼亚和陶鲁斯地区对乌拉尔图等国毁灭性的打击,使得他们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敌手了。而且好战的游牧民族希缅因人开始活跃于近东政治舞台,他们对乌拉尔图等亚述敌人的压力使得亚述人获得了暂时的宁静。然而,希缅因人的进展是令亚述忧虑的:他们正沿着黑海南岸向前推进,在彭提克山脉的褶皱地带骚扰腓瑞吉亚和它的西邻——年轻而富庶的吕底亚王国。与此同时,希缅因的其他支派则正向伊朗西北角渗透,并与莫奈人和米底人建立了同盟。辛那赫里布无疑了解这种态势,但他既未能洞察其潜在的严重后果,而事实上也无力对这边远地区所发生的事变进行卓有成效的干预。因为当萨尔贡二世死亡的消息一传开。地中海沿岸和巴比伦地区又立即落入叛乱者手中,而辛那赫里布不得不为镇压叛乱分子而全力以赴。

由于埃及的政治游说,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区的西顿、犹太、埃克雍和阿斯卡龙等地区,在萨尔贡二世死讯传来后,废除了与亚述王的宗属关系。约公元前700年,辛那赫里布残酷地镇压了反叛者,结果,西顿王逃往塞浦路斯岛,阿斯卡龙王被解往亚述城,一股援救埃克雍的埃及军队被击溃。在上述诸部中,更驯服的人被扶上统治者的宝座。接着,辛那赫里布进攻犹太国,包围了设防坚固的拉西什城,分兵进攻耶路撒冷。犹太人最后用重金贿赂亚述王,并且被迫割让大片土地给其世仇腓利斯丁,亚述军队始撤围。此役之后,为了报复埃及对反叛者的支持,辛那赫里布决定入侵埃及。亚述军队曾开进到现苏伊士运河以东30里的彼吕西乌姆地方,只是由于军中发生瘟疫才不得不回师。

亚述王在巴比伦所面临的形势要比叙利亚、巴勒斯坦严峻得多。反击阿拉美亚及其埃兰同盟者的战争在辛那赫里布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进行着。在辛那赫里布登基的那一年(约公元前704年),萨尔贡的老对手美洛达赫巴拉丹从避难地埃兰归来。在埃兰军官团的帮助下,他很快在南伊拉克组建了一支由阿拉美亚部民组成的军队。但亚述王不想给美洛达赫巴拉丹以喘息之机,公元前703年,辛那赫里布兵临基什城下,美洛达赫巴拉丹的乌合之众不堪一击,美洛达赫巴拉丹落荒而遁。亚述王命士兵劫掠了巴比伦城,虏走战俘无数,并将一亚述傀儡倍尔伊比尼扶上巴比伦王位。公元前700年左右,美洛达赫巴拉丹又在他的老巢比特雅金部落支持下崛起,亚述王不得不再次加以镇压。由于怀疑倍尔伊比尼暗中勾结美洛达赫巴拉丹,辛那赫里布以自己的儿子亚述尔那丁苏米取而代之。美洛达赫巴拉丹遁迹海上,不久死去。

在亚述淫威下,比特雅金部民避难埃兰。亚述王以此为借口,于公元前694年左右发动了一场对埃兰的突然袭击。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两栖作战行动,其真正目的在于打通一条穿过亚述的敌国——海国通往波斯湾的贸易通道。亚述舰队的舰只是由腓尼基工匠在尼尼微修造的,水手则是来自推罗、西顿和爱奥尼亚的青年。这支舰队沿底格里斯河顺流而下直达欧匹斯。然后,这些舰只被从陆路拖入附近的阿拉赫图运河。舰队通过阿拉赫图运河驶入幼发拉底河,顺流而下直达河口附近的巴布萨里米提,在那里与集结于此的陆军会师。然后,满载官兵的舰队通过波斯湾驶向埃兰的领土,袭击了全无戒备的埃兰人,劫掠了埃兰沿海地带。满载迦勒底避难者和埃兰战俘以及亚述官兵的舰队返航巴比伦尼亚。埃兰王哈鲁苏立即进行报复。他很快攻入巴比伦尼亚,攻陷西帕尔并俘获了辛那赫里布之子巴比伦王亚述尔那丁苏米,并将他的一个随从纳加尔乌什兹立为巴比伦王,然后携亚述尔那丁苏米返回埃兰。

公元前693年,辛那赫里布重新夺回巴比伦尼亚,并将纳加尔乌什兹解往亚述,随即大举进犯埃兰本土。埃兰新王库都尔那赫混特采取坚壁清野战术,退入山中,展开游击战争。亚述王无功而还。公元前692年,巴比伦人又拥立穆什兹波马尔都克为王。公元前691年,辛那赫里布南征巴比伦尼亚,惶恐的巴比伦新王遂请求埃兰王乌曼米那努(库都尔那赫混特的继承者)支援。乌曼米那努与亚述军会战于底格里斯河畔的哈路里。亚述军队损失惨重而不得不撤回亚述本土。埃兰军队跟踪追击并占领了巴比伦尼亚的部分土地,而穆什兹波马尔都克仍旧据有巴比伦尼亚其他领土。但埃兰方面损失亦很巨大:主帅战死,美洛达赫巴拉丹之子被俘。

公元前689年,埃兰王乌马米那努死,亚述王开始实施其酝酿已久的复仇计划。他突然袭击并攻陷了巴比伦城,将其王穆什兹波马尔都克以及马尔都克神的神像掠往亚述。巴比伦城被蓄意地毁弃了:人民被放逐,城垣夷为平地,阿拉赫图运河被填塞。

亚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3000年代末,以亚述城为中心,形成亚述国家。亚述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亚述王从不满足于已占有的土地,几乎每一代国王都继续着扩张政策,不断出征,征服别国,企图统一当时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在长期战争中,亚述曾几度兴衰,又重新崛起,到公元前8世纪,由于军队训练的加强和武器的不断改进,亚述终于成为当时的世界(指西亚、北非、地中海地区)巨强。它先后攻陷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埃及,又扩大到周围的地区,使其疆域东临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以至埃及,北及南高加索,南至波斯湾,以底格里斯河畔的尼尼微为都城,确立起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

亚述的强大突出在它的军事威力,亚述本土多山地,出产铁矿,便于制造锐利武器;艰苦而又十分危险的山地打猎生活,又将亚述人锻炼成坚韧和大胆的武士。在这些有利条件下,著名的亚述王之一,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又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他改组军队,实行募兵制;建立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工兵等多种兵种,装备以铁制武器;同时注重武器的改进和军事工程的建造;侦察兵和谍报员也有其特殊地位。军事在亚述发展为完善、有系统的科学,亚述军队成为古代东方社会中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曾攻陷了许多历史名城,叙利亚都城大马士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734年,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匆匆行进着一支大军,这就是由强悍无敌的亚述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率领的亚述军团。队伍来到一条小河旁,停顿下来,工兵立刻来到河边,熟练地吹起了皮囊,把它们绑在一起,又在上面铺上杉木板。这样的木筏不仅能够渡过步兵,同样也可以渡过骑兵和战车。亚述军团渡过小河,直逼大马士革城下。

大马士革王登上城墙的塔楼瞭望,他几乎绝望了,亚述军团铺天盖地而来,有5000辆战车,骑兵像“海滩上的沙”那样多。而大马士革城内只拚凑出2000辆战车,士兵只有亚述的一半。而且孤立无援,看来只有拼死一战,或能保全。

在大马士革城外的平原上,两军迅速进入战场。亚述军队排开了阵势,每一个连队都占据了指定地点。每一连中,走在前面的是五辆战车,后面十五个骑兵排成一列,第三排是二十五个重装步兵,而在两翼和后边则布置了五十个轻装步兵。连队由一个连长指挥,他的副手是两个伍什长。随着亚述王一声令下,战车首先向前挺进,沉重的车轮迅速转动着,铜的幅条闪闪发光。每辆战车上有两名战士,一个人拉开了弓箭,另一个手拿盾牌,拉着马缰。沉重的铁矛挂在战车后部特备的架子上,箭囊和铜斧则在车厢两侧摇摆,车辕木是用金银的花瓣形钉子装饰起来的,马衣上则飘扬着各色的缨穗。在战车之后,奔驰着身穿铁甲的骑兵弓箭手,他们的脚边巧妙地装着铁的刺马钉,马鬃上装饰着羽毛,马笼头上的银铃发出叮当的响声。铃声、厮杀的呼号声和箭的咝咝声交织成一片。在短暂的互射后,两军相接,战车和战车相遇,骑兵与骑兵交手。大马士革的战车招架不住亚述人优势兵力的进攻,城堡塔楼中百发百中的射手保护他们退却。这时,亚述的战车和骑兵忽然向两边分开,亚述的重装步兵向前挺进了。每个重装步兵右手执矛,左手拿着青铜盾牌,他们的头上戴着有高尖的、半圆形的、沉重的帽盔。在重装步兵的两翼配合作战的是轻装步兵,他们由专门拿着跟人那么高的,柔韧的树条编成的盾牌的盾牌手掩护,盾牌的上部是弯曲的,以便遮挡从城堡上射下的箭。步兵奔向前去,射出箭或用皮弹弓打出石块,然后在盾牌手的掩护下飞跑回来。

在亚述兵的进攻下,大马士革军队乱成一片,向城里退去。战车、骑兵和步兵互相践踏,四个军事将领被亚述人生俘,在亚述王的命令下被打得皮开肉绽,绑在大马士革城门前的木桩上。大马士革人再也不出城作战了,他们储备的粮食可维持五年,决心坚守。亚述人围城一年多,仍未使其屈服。恼羞成怒的亚述王决定强攻。

公元前732年的一天,在大马士革城墙下,亚述王命令士兵们拉来了二十只“大苍蝇”——这是人们对一种攻坚器械的称呼。不论是埃及人、巴比伦人、还是以色列人都不会破坏敌人的坚固工事,顶多只会采用云梯爬上城墙。可是亚述人却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攻坚器械。这是一些巨大的木框子,里面装有一种特制的绞盘,上面绞着用马鬃和橡树皮编成的绳索,绞盘把绳索绞紧,然后拉开,产生很大的力量,把石弹或燃烧着的油桶抛到城堡的门上或墙上,造成很大的破坏。“大苍蝇”把大马士革南面的城墙的门打坏了许多处。得意的亚述王又让士兵们换上攻城器。这种攻城武器像一只只大笼子,下面有四个轮盘,前面是一枚又重又粗的大铜锤,大铜锤的头是尖的,直向前方,后面则用皮带牵动。

在亚述王的命令下,四个大力士拉动着皮带,攻城器撞击着城角,砖块纷纷下落,城上的大马士革士兵慌忙射出带火的箭,可是亚述士兵在盾牌的掩护下很快扑灭了火焰,攻城器继续在轰击城墙,不久,在城墙上出现一条裂缝。第二天,正城门也被崩塌了。亚述士兵冲进城去,大马士革人仍然顽强地抵抗着,激烈的巷战整整继续了七天七夜。以凶残著称的亚述人对谁也不留情。他们用棍棒敲碎受害者的头,用短剑割断他们的咽喉,在城中燃起大火,抢劫每一户人家的财产,掳走妇女、小孩和老人。第八天,全城已被占领,浑身是伤和血迹的大马士革国王被捆绑着押到亚述王面前。亚述王凶狠地看了他一眼,就下令把他斩首了。

战败的大马士革,其状惨不忍睹。北城门边,砍下的人头堆成了一座小山,还有上千的战俘被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在痛苦中慢慢死去,20000个和平居民作为奴隶被押回亚述,随后,还有一堆堆的金、银、铜、象牙和其他贵重物品,一车接一车地运回亚述……亚述就是这样残酷地蹂躏战败的国家。后来,打了胜仗的亚述王通常要坐在四个被俘国王挽曳的两轮车上,在都城尼尼微巡行一周,显示威风。战败被俘的贵族被装在囚笼中陈列在街道两旁。对于战败国的人民,亚述王则要课以极重的赋税,甚至亚述自己也称之为“重税”。

亚述最后一个杰出的国王是亚述巴尼拔。他虽然受过教育,博学多才,堪称政治家和外交家,还曾在尼尼微的皇宫中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但是,他身上同样继承了他渴血的先辈们的残忍。他统治时期,亚述帝国已开始动摇,为了威吓不顺从的人,他下令把敢于反抗亚述统治的地区的居民,不论老人、妇女、儿童都斩尽杀绝。他还大言不惭地吹嘘:“……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把埃兰王国从大地上消灭掉,我使这个国家的田地和草原上没有人的声息,没有马匹、母牛和母绵羊的足迹。让凶恶的野兽、毒蛇和爬虫自由地到那里去栖息。……我连他们城市的余烬都运到了亚述。”

被征服的人民都仇恨亚述,整个东方都在亚述的残暴统治下呻吟,整个东方就期待着亚述灭亡。在许多古代东方文献中,亚述被称为“狮穴”,尼尼微被称为“血城”。渴望着亚述灭亡的不仅仅是奴隶和下层人民,还有被奴役国家的贵族。亚述帝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它外强中干,它是借助血腥掠夺、残酷镇压而建立的,它不可能是巩固的。因此,亚述巴尼拔死后,它迅速地瓦解了。埃及首先宣布独立,叙利亚和腓尼基也不再俯首听命;公元前626年,巴比伦也争得独立,并和米提人结成反亚述的同盟。亚述已接近末日了。

公元前614年,米提人攻下亚述城,把它洗劫一空,城中贵族都被砍死。公元前612年,巴比伦和米提联军攻陷尼尼微。在这血腥的城市里,战车在飞驰,战马在嘶叫,骑兵在飞奔,剑和矛亮光闪闪。尼尼微被蹂躏、被毁坏、被洗劫了,满城的大火,积尸成堆,亚述注定要灭亡了。最后一代亚述王为了不被生擒,纵身跳入火海。亚述军队的抵抗也挽救不了亚述灭亡的命运。公元前605年,亚述军队在卡尔赫美什进行了最后一次激战,一个声威强盛的国家——亚述就永不存在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