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选相
华陵和华桓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确认为真后,两人崩溃大哭,他俩认为母亲年纪也不算大,一定是华顷没好好照顾她,使她老人家想不开。要不是他们属于臣子,一定大骂华顷不孝子。
很快,王太后姜氏去世的消息传遍全国,举国哀恸,家家披麻戴孝,春节的喜庆一扫而没。
一个月丧期满后,华顷把外人都打发出去,准备和二哥四弟说一下心里话。此时的三人都憔悴得不成样子,胡子拉碴,仿佛四十多岁的人一样。
三兄弟暂时坐在一起,华陵和华桓显然是同一个阵线,华顷就是他俩的对手。
华顷先开口道:“二哥,四弟,母后这么早离世都怪我,怪我没有好好照顾她、没有经常去看他,我知道你们对我不满,现在没有外人在场,咱们兄弟敞开心扉聊聊心里话。”
华陵咬了一下嘴唇道:“三弟,说心里话,如果你不是君,我做哥哥的绝对会打骂你一顿,父王去世虽对母后打击不小,但母后还是慢慢调整了心态,以母后的年龄来讲,最少还能活十来年,谁知才一年多点时间母后就病重走了,在为人子方面,你做得真不到位!”
华桓说道:“三哥,我和二哥犯了错,你把我们外迁我们认命,但你不能因此冷落母亲啊,把王大锣外调是我出的主意,我恨他,他把大哥害得那么惨,还有耀儿,看着他那样我就心疼得不得了!”
华顷毕竟当了一年多王上了,很多事也看清楚想透彻了,他平静地说道:“四弟说得也不错,以前大哥当太子时,咱们三兄弟关系也还不错,自从大哥被废、我做了太子后,咱们的关系就变得恶劣了,你们想什么我都知道,毕竟王室无亲情,那是没办法的事情,过去的事就算了,重提也没意思,母后临走前嘱咐我,不管以后你们犯什么错,都不允许我下毒手,我已经答应她了,母后走得很安详!”
华陵道:“现在我也习惯阗郡的生活了,那边挺好,骑马射猎,自由自在,要说错误嘛,总会犯一些的,原则性的错误肯定不会,不管怎么说,咱们不能丢了王室的脸面,不能让祖宗蒙羞!”
华桓道:“我在岭西也不错,水果蔬菜种类比京城丰富许多,除了夏季炎热难当外,其他方面倒也习惯,就像二哥所说那样,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原则性的错误是不会犯的,不会给祖宗丢人,不给三哥脸上抹黑!”
华顷清楚他俩所谓的小错误,对于他们来说是小错误,但对百姓来说,那就是天大的灾难,华顷也不想喋喋不休地说什么爱民如子,在官本位的华朝,说这些话无疑是装清高。
华顷当太子时去过岭西郡,对百姓的疾苦深有体会,就算当了王上后他生活依然节俭,他清楚他的两个兄弟过得比他潇洒,而且欺压百姓的事没少干,毕竟朝廷没有拨付他们一文钱,他们自己搜刮点貌似也合乎情理。
华顷心里有一个底线,只要华陵和华桓不起兵谋反,不勾结外敌,他都尽力保二人性命,一旦这两人真犯了这两个原则性错误,哪怕答应过母亲也要把他俩法办了。
华顷叉手行礼道:“兄弟我感谢你们的表态,我也表个态,只要你们信守诺言,不犯突破底线的错误,我保你们一世安然!”
华陵华桓表示感谢后,三人都没了话题,于是就各自休息去了。
大华熙和二年二月中旬,恢复得差不多的华陵华桓率领卫队,各自回封地去了,罢朝近两个月的华顷也开始上朝理政。
熙和二年第一个朝会,众臣都感觉他们的王上气质变了,一个多月没上朝,气质和去年完全不一样,似乎更成熟了,似乎更硬朗了,也更深沉了。
行完君臣之礼后,老丞相庄泰然出班道:“王上,最近一个月来,老臣逐渐感到精力不济,老眼昏花,听力下降,思维也迟钝了不少,臣恐如此下去会耽误国家大事,特向王上请求告老还乡,请王上批准!”
华顷说道:“老丞相说的什么话,您今年才六十三,依然精神矍铄,还能再为大华贡献几年,告老还乡这种话不要再提!”
庄泰然颤颤巍巍跪下道:“王上容禀,老臣蒙先王器重,四十八岁担任大华丞相,这期间有些许微功,也犯了不少错误,多蒙先王胸怀宽阔如海,不计较老臣的过错,老臣才能走到今天,王上,眼看大华越来越强盛,老臣是倍感欣慰呀,也很想再为朝廷效力几年,奈何年纪大了,一吃了饭就困倦,一到天黑就脑袋昏沉,晚上同时点几盏灯也看不清公文了,实非老臣推卸责任,实在是身体出了毛病,不得不告老还乡,请王上恩准!”
庄泰然说得很真诚,华顷看他也确实年纪大了,为他家服务了几十年,也是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
“老丞相,既然您的身体不再适合操劳,孤家就准了您的要求,不过您走前要给孤家推荐一个得力的继任者啊!”
华顷这样一说,许多大臣腔子里的心开始狂跳,他们都希望老丞相能推荐自己作继任者。
华朝丞相是一品官,专职辅佐王上处理政务,权利不是特别大,但地位尊崇,俸禄丰厚,每年二千两。
丞相,是文武官员官途的巅峰,官至丞相,是所有官员的梦想,在职时荣华富贵,退休后光宗耀祖。
当上丞相,王上看重你,百官都拍你马屁,华朝没有科举制度,做官全靠推荐,你可以推荐有能力的亲戚做官……总之好处太多太多了。
庄泰然在之前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按照惯例,丞相离任前会向王上推荐一个继任者,一般来说,这个受推荐的人大概率就是下一任丞相。
庄泰然站起来道:”多谢王上信任,据老臣长期观察和考量,适合接任的人有鸿胪寺卿敖俊雄、镇安司指挥使方日升、四郡总督王阅之、工部尚书曹大人,安都使(栀川市长)范云廷,樊郡郡守苏忠卫,青杨郡守刘文患!”
“嗯,老丞相的眼光孤家是相信的,只是敖卿掌管着鸿胪寺撒不开手;方卿对镇安司同样重要;王阅之同时掌管四郡,要随时防备边境的外族犯边,不能离开;工部曹尚书在任期间成绩着实可圈可点;安都使这几年的成绩中规中矩,没出过什么纰漏;苏郡守和刘郡守能力很强,把两个郡治理得非常不错,这也是两郡能成为我大华主要粮仓的原因,这样吧,老丞相再辛苦几天,通知苏、刘二位大人进京一趟,孤家从三人中挑选一位接您的位。”
“是,老臣遵旨!。”
散朝后,没有被推荐为丞相的官员大失所望,被推荐却不被认可的范云廷大失所望,他好歹是正三品官员,比苏、刘二人还高两级呢!
樊郡和青杨郡离京城都不算远,两位郡守很快得到进京的命令,但具体去干什么却没有说明,两人同时怀着忐忑的心情略作收拾,随后带着卫队踏上进京的道路。
熙和二年二月二十二早朝散后,工部尚书曹规、青杨郡郡守刘文患、樊郡郡守苏忠卫三人怀着忐忑的心情跟着华顷来到勤政殿。
华顷赐坐,三人坐定后道了谢,华顷笑道:“三位,庄老丞相年事已高,孤家已经批准他的卸任请求,按照惯例,他在卸任前推荐了数人,然孤家觉得只有你们三个比较合适,故此把你们请来,谈谈我大华当前面临哪些严重问题,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曹规品级最高,苏、刘二人同时看向他,表示他先来。
曹规,王太后姜氏的表哥,今年五十五岁,在工部干了三十年,当尚书已经八年了,他施工经验丰富,计算能力很强,业务水平很高,在任期主持建造的几项大工程不但质量过硬,还为朝廷节约了数百万两银子。
苏忠卫,五十一岁,当朝王后陈茉婕的亲舅舅,在郡守任上已经十几年了,是一个节俭和用情专一的人,他和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没有纳妾,他利用樊郡地形平坦、河流众多的优势,滔滔不绝地向商人们讲述建码头搞水运的好处。
一些头脑敏锐的商人反应迅速,于是大量投资建码头搞仓储和水运,赚得盆满钵满,其他眼红的商人赶紧加入,这就使樊郡的水陆运输业异常发达,获得了“八郡通衢”的美称。
刘文患,五十四岁,华顷的二姨夫,一个不折不扣的猛男,他上任之初,青杨郡因长期干旱导致人烟稀少,匪患严重,土地荒芜,粮食产量极少。
刘文患上任后,亲自去铁匠铺定制了一把十几斤重的巨斧,然后率领军兵亲自剿匪,刘文患之前做过郡尉,是个带兵打仗的好手,对剿灭反贼最是擅长,在两年时间的雷霆手段打压下,青杨全郡土匪要么人头落地,要么悄悄回家老实种地,青杨郡匪患就这样消除了。
匪患消除后,刘文患放下斧子,招抚流民,分配土地,不但免费发给种子,还大手一挥就免税两年,就这样,在巨斧郡守的治理下,青杨郡耕地面积越来越多,粮食产量越来越高,人丁越来越兴旺,商业也越来越发达,使青杨郡一跃成为大华排行第三的郡(丰郡第一,樊郡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