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蛊咒的忽悠与发掘“立项”
“比如——”乔楚想用继续的侃侃而谈,驱散那一抹没来由、让人不舒服的氤氲。“众所周知的法老诅咒——木乃伊好好在墓穴里,什么事儿都没有;被触动了,触动的人,就这样那样各种要命的倒霉;再运来运去,到哪儿哪儿出事儿,谁碰谁死;最后不是说整个欧洲没人敢碰,美国人买走了吗,装船运美国去,那船叫泰坦尼克(titanic),结果全世界都知道……”
托马斯觉得乔楚跑题了。或者说,熟悉中国的他,已经听出“忽悠”的味道。
可干瘦老头子duntaninthia(唐·塔纳西尼亚)却像兴致很高,说来自远东的年轻人,你还知道这个故事,很有趣。我喜欢有趣的故事和人。相信你说的蛊咒,会更有趣。
“蛊咒”二字,老头子是学着发的汉语音,托马斯就是这么翻译的。
“嗨,没听明白啊。”乔楚故意做出放松不知道客气的样子,示意讨座。
老头子如梦方醒般赶紧招呼他坐,随即又改主意,一行三人去了露台,围坐喝起咖啡。
“老实说,蛊咒是什么,我还真不怎么清楚。在中国,那都算迷信。就连我想研究的古代神秘学,也……”乔楚说着,很西化地耸耸肩。
这时,他已经从“阶下囚”,变成“座上宾”了。
“法老的诅咒,如果存在……我相信,确实存在,但肯定不止是心理暗示。应该还有别的。比如毒物,病毒,什么的……蛊咒,按我理解,包含三个含义,一是蛊,二是咒,三是二者的结合。其中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咒,咒语、符号、图画,等等;所谓心理暗示,应该主要是在这部分里。至于蛊,就很难说了——小虫子?细菌?病毒?微生物?都可能,又都不可能。想想看,只要是有生命的,不管多小,怎么会保存那么长时间呢?而且还看不见摸不着……最难的,也是更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蛊和咒的结合。可能,这是蛊咒中最复杂、最神秘的部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什么形态?什么表现?
“要想弄明白,得先知道蛊和咒都是怎么回事儿。这俩相辅相成,互为必要。没有蛊的咒,最多也就是心理暗示。没有咒的蛊,究竟是什么?这得拿到有关联的实物,也就是有蛊咒传说的墓穴里的东西,最好是墓主人的骨骸……”
duntaninthia(唐·塔纳西尼亚)饶有兴致地听完这套词儿,很含糊地笑笑,说了一大通,然后让托马斯翻译,大意是:
关于蛊咒的研究意图,他个人认为,很有趣。中国对神秘学的禁忌,他也略有耳闻,并且认为,这样的禁忌,使得伟大的中国,在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和生活成就的研究上,很遗憾地留下了缺失、空白。如果有人,比如乔楚这样年轻而富于志向和想象力的中国人,愿意努力去填补,他本人,出于对对东方古老文明的痴迷,很愿意在有关研究中,留下痕迹……
老头子进一步对平静如水的乔楚表示:由于他的一些个人爱好,经常会麻烦几位有能力并且有地位的英国科学家,在检验、分析方面,寻求帮助。英国人很喜欢稀奇古怪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久居在这儿的原因。
妈呀,这不是忽悠成了吗!
乔楚心里,很大声震响着、呼喊着。
嘴上,他却说:“那种检验什么的,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危险。”
又说:“其实,到现在为止,我并不能确定,要去发掘的,是不是就跟蛊咒有关,但肯定能沾上神秘学的边儿。这个在中国国内很难做,官方根本指望不上,只能自己想办法。”
聊到最后,达成初步共识:
由托马斯牵头,duntaninthia(唐·塔纳西尼亚)担保,帮助乔楚落实发掘成功之后所获墓葬内有关物品的检验、分析、测评,并确保其所有结果的权威性。
两个条件:
一是分享——分享整个工作过程,其实就是监督;再就是分享可能的发现,其中不包括最终研究成果,所分享的信息,只会在乔楚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向第三方披露。
二是代价——作为对他们提供帮助的回报,乔楚要把发掘到的春秋时期铜铁合金器皿,无条件赠予他们;如果不止一件,他们要得到至少一件,并且由他们挑选。
“成交!”
乔楚做出有点儿无可奈何的样子,尽量保持口头上的痛快,在老头子的示意下,跟他握了手。
当夜,他被不认识的两个彪形大汉,“护送”离开。
还是私人飞机,还是降落在伦敦郊区一处私人机场。
然后是汽车,紧接着国际航班。
前后马不停蹄折腾了一个对时还多,才从飞机窗户看见北京的灯火。
一觉还没睡透,托马斯就来电话,说已到北京,要尽快办妥“立项”的事。
啊呸!这蝇营狗苟的勾当,还立项,要不要整个标书啊!
感慨可以发,理智更不能缺位。
乔楚知道,所谓“立项”,不过是幌子,实质上,是要确信他没忽悠。
他强烈感到,这一程万水千山的误打误撞,真的要成!
他同时意识到,真正的忽悠,开始了,一分一秒耽搁不得!
挣扎着爬起来,注射了为防范遇险时重伤、严重中毒而私下偷配的“吊命神液”,催来精神头,一头扎进《不朽的花》前期资料和工作室里能找到的有关资料,拼命整理、筛选,把跟托马斯说的“让我把这觉睡完”争取来的五六个小时,一丝不漏用进去。
差不多觉得既能忽悠住其实并不很在行的托马斯,又没露出《不朽的花》丝毫迹象的程度,他又注射一剂“吊命神液”,收拾得精精神神,特意穿了西装,夹着厚厚的公文包,去跟托马斯“立项”,途中想到,要找个“法律掩体”。
在跟托马斯初识时长聊的那家高档酒店,趁托马斯倒懂不懂翻看那一大摞十七八个文件夹的资料,正皱眉头疼,他提出了“法律掩体”的需求。
托马斯顿时停住、追问。
毕竟,他还是了解中国,没几句,就听明白了。
“嗯,这个有必要。”他思索着点头,随即扬出笑脸:“我家长应该也想到了。我会尽快告诉他,你真的需要。能告诉我人选方面的具体要求吗?”
说着,他就推开资料,拿纸笔准备记录。
乔楚不由偷笑。心说:这事儿,对托马斯来说,比看那些资料,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