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州郡上(五)
南兖州,一个名字便足以勾起人们对往昔的无限遐想。它位于广陵,这片土地曾是汉朝一个辉煌王国的所在地,见证了汉室的兴衰与荣辱。南兖州境内,江都浦水潺潺流过,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想当年,魏文帝伐吴之时,便是从这里扬帆起航,望着那汹涌澎湃的江涛,他不禁感叹道:“这滔滔江水,是天意用来划分南北的界限啊!”言语间,透露出对天下一统的渴望与无奈。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晋元帝过江之后。建兴四年,为了声援北伐,元帝派遣宣城公裒督管徐、兖二州,并镇守广陵。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晋朝对北方的雄心壮志,也标志着广陵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日益凸显。虽然此后有时撤回江南,但广陵作为镇守之地的历史,却从此拉开了序幕。
当时的社会,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许多流民在逃亡过程中,依附于大姓人家作为客民,以求得一线生机。元帝太兴四年,面对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下诏因流民失去户籍,命他们上报姓名给有关部门,制定了给客制度。然而,由于江北荒凉残破,无法核实实际情况,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
尽管如此,广陵作为南兖州的治所,其地位依然稳固。明帝太宁三年,郗鉴担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后来又回到京口。此后,兖州的治所有时在盱眙,有时在山阳,但广陵始终是南兖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桓玄时期,他曾让桓弘担任青州刺史,镇守广陵。这一举措,再次凸显了广陵在军事与政治上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广陵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诸葛长民担任青州刺史,将治所迁至山阳。此时,鲜卑族与南朝接壤,边境局势紧张。诸葛长民上表陈述了当地的困境:“这里近十年来战乱不断,城池崩塌毁坏,荒芜破旧,百姓流散。边疆各戍守之地,听不到鸡犬之声。而且鲜卑等族侵扰暴虐,抢掠越来越严重。”言语间,透露出对当地百姓深切的关怀与忧虑。为了应对这一局势,诸葛长民决定回到京口镇守,以加强边防力量。
晋朝末期,由于广陵控制着与三齐(指北齐、东齐、西齐,这里泛指北方地区)的接壤地带,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因此,青州和兖州一同镇守于此,共同捍卫着南朝的边疆安全。
到了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这一年,南朝宋建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青州并入了兖州。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檀道济开始担任南兖州刺史,广陵因此成为州治所在。檀道济在任期间,广陵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利用广陵地势平坦开阔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与商业,使得广陵逐渐繁荣起来。同时,他还加强边防建设,提高了广陵的防御能力。
每当秋天来临之际,刺史常常出海陵观赏江涛。站在海陵之上,望着那浩瀚无垠的长江,与京口对岸相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这长江壮阔之处,不仅见证了广陵的兴衰与荣辱,也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梦想与追求。
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刺史柳世隆上奏朝廷,提出了土断与省略侨置郡县的建议。他指出:“所有流寓之人,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居所,十家五落,各自星散而居。一个县的百姓,散居在州境之内,西至淮水边,东至海边。现在如果只撤销侨置的州邦,而不省略荒芜的县邑,那么百姓仍然杂居错处,与以前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分区隔断,也无法革除游民和滥民。”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于是济阴郡的六个县、下邳郡的四个县、淮阳郡的三个县、东莞郡的四个县等因为百姓散居没有实际的土地、官吏没有官署而只能寄居在民村中的郡县被省略了,民户归属于新的行政单位。
这一举措的实施,不仅使得广陵的行政区划更加合理、高效,也为广陵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广陵作为南兖州的治所,其地位更加稳固,成为南朝宋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南兖州的领土上,广陵郡、海陵郡、山阳郡、盱眙郡、南沛郡等郡县各司其职,共同维系着南兖州的繁荣与稳定。广陵郡作为南兖州的治所所在地,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建元四年(公元482年),撤销了北淮阳、北下邳、北济阴、东莞四个侨置的郡并入了广陵郡,使得广陵郡的疆域更加辽阔、人口更加众多。下辖的海陵、广陵、高邮、江都、齐宁等县各具特色、共同发展,为广陵郡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海陵郡作为南兖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下辖的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齐昌、海安等县也各具魅力。这些县城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还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它们与广陵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南兖州这一历史名州的辉煌篇章。
山阳郡、盱眙郡、南沛郡等郡县也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它们或以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军事重镇,或以其丰富的物产成为经济中心,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化名城。这些郡县共同构成了南兖州这一历史名州的多元面貌与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