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礼上(十八) - 南齐书品读 - 文笔生辉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南齐书品读 >

第18章礼上(十八)

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十月,秋意渐浓,朝廷之内,一桩关于礼仪的大事正悄然铺展。有关部门上奏,言辞恳切:“南郡王萧昭业即将步入成年,迎来冠礼之仪,然此仪之具体规定,史书无载,先例难寻,恳请陛下明示。”

尚书令王俭,此人博学多才,闻听此事,沉吟片刻,缓缓道来:“关于皇孙的冠礼,历代典籍确实语焉不详。礼制之中,虽有嫡子之仪,却无嫡孙之规。然皇孙地位尊崇,其重要性可绵延五代,非同小可。今南郡王身为储君之光,国之栋梁,其成年礼自当不同于寻常藩王。

“《士冠礼》有云,‘主人玄冠朝服,宾加冠,赞者结缨。’郑玄注解,‘主人’乃冠者之父兄。若父在,则不由父为主。又《大戴礼记·公冠篇》言,公冠礼由冠者自为主,四加皆玄冕,以卿为宾。此乃继位之君、皇帝庶子,不得称‘子’者之仪。而《小戴礼记·冠义》则云,‘阼阶上冠,示以代也。宾醮于位,三加弥尊,示喻其志也。’注云,‘嫡子阼阶上冠,庶子房中。’又云,‘冠于宗庙,示不敢自专也,敬祖也。’此与郑玄注《仪礼》相符。

“自中朝以来,太子冠礼,皇帝亲临,司徒加冠,光禄勋赞礼;诸王则由郎中加冠,中尉赞礼。如今南郡王冠礼,若同储君则过重,若依诸王则过轻。且《春秋》有义,‘不以父命辞王父命。’《礼记》亦云,‘父存称子,君存称臣。’皇太子应守臣分,无专断之权。南郡王虽处藩国,然非庶出之列,当奉天朝之命,略依阼阶之仪。

“昔晋武帝曾诏,汉、魏遣使为王加冠,非古制也。此大概指庶出子弟封王,可依公冠礼自主之义。至于国家长孙,遣使加冠为宜。当遣太常持节为南郡王加冠,大鸿胪赞礼;醮酒之仪,亦由二人执之;祝辞、醮辞当依经典,不循藩国常式。王国之官陪位次拜贺,依旧章也。冠日,内外二品清官,皆集止车门贺,入东宫南门投贺笺。别择日行礼,臣下亦当如朝仪称贺。冠后,择吉谒庙,以弘尊祖之义。此乃大典,当通报八座丞郎及国学、太学详议。”

仆射王奂等十四人,闻听此言,皆以为然,共撰赞冠、醮酒之祝辞。皇帝览之,颔首曰:“可。”

赞冠之祝辞曰:“皇帝遣给事中、太常、武安侯萧惠基为南郡王加冠。”祝辞又云:“吉日卜宾,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醮酒之祝辞则曰:“旨酒既清,嘉荐俶盈。兄弟具在,和乐且孺。尔酒既嘉,尔肴既时。寿考万年,永保尔祺。”

回溯至永明年间(公元483年至493年),世祖皇帝鉴于婚礼之奢侈浪费,特下诏令:诸王纳妃,皇帝与六宫之贺礼,仅限枣、栗、腶、脩、香泽、花粉,其余衣物皆止。唯公主出嫁,方赠公婆之礼。

至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尚书令徐孝嗣又提一议:“人伦之始,无重于冠、婚。冠所以尊成,婚所以亲两姓。故礼之兴废,随世隆替,简繁之仪,因时迁变。士庶之家,三加弥尊,已冠而字之,礼也。近世以来,三加弥尊之礼已废,而六礼独存于天朝。虽习俗未久,难以遽变,然大典之要,宜因时损益。

“《士冠礼》云,三加毕,乃醴冠者,以一醴而已,故醴辞无二。若不醴,则每加皆醮,故有三醮辞。王肃云:‘醴,古味也,重礼;醮,今味也,轻礼。’无论醴、醮,二义经文并载。今皇帝冠毕,唯用一醮,可准古醴礼;而用醮辞,实乖本意。又婚礼用四爵合卺,崇于质也,又取夫妇合体之义。故三饭卒食,然后用卺,二爵以劝。先儒以为礼毕而成好合之事,事毕于三劝,然后用卺合之。而仪注先合卺,乃二、三劝,乖于本意。

“《郊特牲》云:‘三王共皮弁素积。’此则太古无共牢之礼。三王制之,而用太古之器,重夫妇之始也。今虽用方樏示约,而违古制。又用金锁连卺,此近代之饰也。又有牢烛,雕刻华丽,亦违旧制。今圣政日新,教化隆美,宜仿古敦厚风俗,存饩羊之礼,以爱礼也。遵此制,于治体有重义。嘉礼之重,宜依旧章。愚谓自今王侯以下加冠毕,唯用一醴,以遵古义。醴辞用旧文为宜。婚礼亦宜仿古制,用卺斟酌合饮之酒,除金银连锁之饰。其余杂器,皆用陶。堂上人持烛,足以充照。牢烛华丽,亦宜除之。庶渐雕饰之风,稍移习俗。”

众臣闻之,皆以为然,共议而定。皇帝览议,亦点头赞许:“可。”

如此,一场关于礼仪的变革,在永泰元年悄然铺开,细腻而深远地影响着这个时代的风貌。礼仪之变革,非但关乎形式,更关乎人心之引导,社会之风气。皇帝与群臣之共同努力,皆欲借此敦厚风俗,使教化隆美,圣政日新。此等用心,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