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诗词人生》(10) - 大家的闪耀人生 - 司徒雷登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四十五章《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诗词人生》(10)

吟诗不为稻粱谋,做个有诗情的现代人浣溪沙

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2007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1.那么多人守着中华文化的宝库,一无所知

趁活着,好好爱。

叶嘉莹也是这样。只是,她爱的,和我们有所不同。她爱得更深远,更博大。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这是叶先生在1980年所写的一首《踏莎行》,其内心的痴狂至今未减,九十三岁的她勤学刻苦的模样和在课堂上求知一样。

很多人不解,问她为何这样卖命?她说:“我之所以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但现在的年轻人走不进去,如入宝山空手回,这是年轻人的悲哀。”提起诗词,叶嘉莹话语间是抑不住的深情。说起现状,叶嘉莹满腹忧虑。趁活着,她要唤醒更多蒙尘的心,教会更多的爱。

早在三十年前,针对国内青年人的崇洋、自卑的心理,叶嘉莹就语重心长地在讲堂上说:“有位西方的社会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世界文化的中心在东方,在中国。我们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要承先启后,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如果中华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财富在你们这一代中损毁了,丢掉了,那你们这一代就是罪人……”

很多问题,历史自有答案,我们只需拭目以待。近两年中国文化界和诗坛出现两件大事:《朗读者》流行,余秀华走红。这不是偶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自尊复苏的必然,同时也预示一个诗歌平民化时代的回归。我想,叶先生应该是无比欣慰的,那一颗为诗狂的心,会更欢快。

为什么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先来数一数我们的古诗词里有什么。

古典诗词里有抒怀。

叶先生在《人间词话七讲》一书中写道:“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为什么说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很简单,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思维,会思考,有思维就有感情,有“志”,心有情志就必然有诉说的冲动。这是人与外界交流的心理本能。有情志在内不传递,不抒发,就会引起情绪堵塞,压抑郁闷,人的精神就变得苦闷不堪。这也就是叶先生所每每强调的兴发感动。而写诗,是最好的抒情工具。

古典诗词里有美。

古典诗词里有各种各样的美。每一种美,都美到心醉。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夏天,划着小船,从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天高云淡,凉风乍起,树叶飘黄,领悟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原来是这样;冬天,西风凛冽,鹅毛大雪漫天飘过,晓得了“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是怎么一幅景象。

相思的时候,念出“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约会的时候,想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忧愁的时候,念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高兴的时候,吟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无论是四时自然之美,还是相思离别之美,都美得如痴如醉。

古典诗词里有智。

人们有烦恼,不快乐,主要是因为智慧不够。人活着要处理好三类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任何一类关系,古诗词里都有无尽的智慧帮你超度。一句简简单单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内心的躁动。不幸如叶嘉莹,人生遭遇三次毁灭性打击,也是靠着诗词的智慧完成了自我疏导和拯救,以诗为杖走出泥沼。

所以,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关于文学的知识,而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范式,是先民们的诗意生存。

有人说,读诗不能快速提分,不能找到薪水高的工作,不能带来有用之物。可是,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吟诗也不能只为稻粱谋。生命需要感动,心灵需要滋养。

虽然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断裂。成年后的复杂与精致,无法替代当年的纯粹与情深。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越成熟越发现,上学时不求甚解囫囵吞下的古诗词,早已经印在了我们脑海里,携带着作者创作时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仿佛收到一个传递了太久的礼物,当你拆开它时,自己已是截然不同的大人,可那诗句带来的美好,却一如当年。

这份美好,等你收藏。

2.常怀诗心人不老,兴发感动命不枯

也有学生特别认真地问叶先生:“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也就是说,读诗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鲜活、灵动,而在所有永葆青春的秘方中,心灵的灵活和思维的年轻是最根本的因素。

毫无疑问,叶嘉莹是美丽的,现在的她,虽然脸上也有皱纹,但她脸上的皱纹是温柔慈和的,不是别人那样的沟壑重生。同样是衰老,也有美丑之分。她也经受了那么多的人生打击,但没有任何五阴集聚之态。她的声音还是那么清晰悦耳,她的身姿还是那么挺拔矫健,再大的讲堂,再璀璨的镁光,都遮不住她的熠熠生辉。

也有人问起她保健的秘诀,这个从未刻意保健过的老人懵懂地回答:“可能就是因为我热爱古诗词的缘故吧。”

她把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归功于诗词,她说:“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如果说恋爱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那叶嘉莹和诗词谈了一辈子恋爱,来自异性的爱情会变换会消逝,会爱恨交织,而古诗词里那种感动兴发的力量却一直滋养着女人,越久越浓。这就是她美好健朗的秘诀。连女儿都骄傲地说:“我妈妈和诗词谈了一辈子恋爱。”

激情是生物的帝王,能为生命保鲜。在叶嘉莹九十多年的生命里,诗词带来的激情从没有一刻冷却过。晚年时,反而因为生活的稳定和感恩之心,兴致更高。她的文气和心气丝毫没有减弱。比一般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叶嘉莹有激情,还有平常心。她对名利没有妄念,所以不会被贪婪捆绑。我们常见很多人有激情,但被名利熏了心,以至扭曲了心灵,相貌也跟着丑陋。无论外界和社会给了她什么样的荣耀,她丝毫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光芒,只是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做课堂上的一个平凡诗词讲授者。

叶嘉莹是个特别感恩的人,无论是恩惠她的还是伤害她的,她回报的都是祝福与温暖。她手里那把叫命运的牌真得很烂,但无论是对时代,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家人,她都没有抱怨过。最考验她的就是丈夫赵钟荪了。她年少无知遇人不淑。这个男人从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雪上加霜,是个问题制造机。纵然如此,叶嘉莹也不抱怨,而是持有怜悯的态度,并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怪自己年轻时“好心办坏事”。而对于帮助和温暖过自己的人,叶嘉莹念念不忘,想尽一切机会感谢。人的心灵因原谅和感恩而柔软,因抱怨和憎恨而僵硬,而幸福美丽只青睐柔软的心房。假如换成一个不停向男人要安全感的女人,抱怨命运不公的女人,我们就看不到如今诗词讲坛上的这个气质女神了。

为什么叶先生不讲究吃喝,睡眠不科学还能如此长寿?这和她的心态有关。作为一个热爱生活和健康的人,我关注过很多长寿明星的生活,他们作息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态豁达,心情愉悦平和。叶嘉莹做着喜欢的工作,和志同道合的学子交流,并从工作和交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这份滋养,很多人倾其一生都无法获得。

如果一定用一个词来表达古诗词,那叶嘉莹一定说“兴发感动”,几乎在每一次课堂上,她都讲到这一古典诗词的本质。“古典诗词写的是古代诗人对其生活的经验和生命的反思,当我们的心灵通过诗词与古人交会,自己会有感动和兴发,从而可以感受到当下的存在。”因为她理解古人的感动,并且一直被感动着,并从这种感动中获得力量、温暖、治愈、成就感。这所有的感觉,都是天地间最珍贵的养料,是她赖以生存生活的阳光雨露。

只是,在这个与古典渐行渐远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如她一般善于从目测的“贫瘠”中发现宝藏,并全身心投入其中?

3.读诗可以帮人摆脱日常烦扰的侵染

很多成年人不读诗,觉得那是庙堂之上束之高阁的、远离人间烟火的和日常生活不相干的阳春白雪。

可是叶嘉莹鼓励人们多读诗,并且告诉我们古典诗词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诸多困扰,对我们的普通生活有一种引领和指引作用。比如现代人内心多不平静、心累、心烦。读诗可以帮人摆脱日常烦扰的侵染。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中,收录了杜甫的《缚鸡行》。这首诗对于为鸡零狗碎烦扰的成年人,是一碗特别棒的心灵鸡汤。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这首诗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杜甫回到家里,听到家里鸡飞狗跳,乱成一团,就问怎么回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