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诗词人生》(6)
乘诗归来,仍是少年拟采莲曲
一九四三年夏
妾貌如莲花,妾心如莲子。
持赠结郎心,莫教随逝水。
1.飞鸟恋旧林,回国教书
1977年,许是为了转移失去爱女的痛楚,许是为了带领小女儿回老家看看,叶嘉莹举家回国,探亲旅游。
在去西安的火车上,叶嘉莹第一次有了“触电”的心动,她看到一个年轻人抱着《唐诗三百首》在学习,悲凉许久的心里一阵狂喜。爬长城的时候,又偶遇一本《天安门诗抄》,像偶遇价值连城的古玩宝物一样忙不迭地买下来。而在其他城市旅游时,叶嘉莹又被遍地可见的导游给惊艳到,只听那些导游在介绍景点时不假思索地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应景的诗句。此情此景,叶嘉莹心花怒放。
这样的旅途偶遇,让叶嘉莹感受到体内有一股复苏的力量。她深深地为华夏土地上诗词的深厚根基和传统而折服。这在西方国家是感受不到的。她认定了祖国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灾难和磨难,这块热土上的同胞们还是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近乎本能地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这只能说明,文化的火种和诗词的因子,早就深入人心。
受这些所见所闻的感染,叶嘉莹诗兴勃发,在沿途旅游中随口吟写了一些小诗,其中有两首是这样写的:
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鄠杜间。
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纪游绝句十一首》之一)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
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纪游绝句十一首》之二)
在这种诗词风气的感召下,叶嘉莹再也无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待下去了。她像个执拗的孩子,一心想要回国教书。动了这个念头以后,回到加拿大,她就时刻盘算着申请回祖国教书的事情。其意志,已经坚如磐石。
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叶嘉莹在温哥华的家里写了一封信,然后悄然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递。在那封信中,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从家中出来时,天还是明的,落日的余晖正在树梢上闪动着金黄色亮丽的光影,春天的温哥华到处都是花,马路两边的樱花树正飘舞着缤纷的落英。往回走时,天色全暗了。这些景色唤起了叶嘉莹对自己年华老去的警惕,她已经五十五岁了,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金色的夕阳虽美,终将沉没,似锦的繁花虽美,终将飘零。而自己想要回国教书的愿望,如果不能付诸实践,也就像一场美梦终归破灭消失,最后将了无寻处。当时满林的归鸟更增加了她的思乡之情,于是就随口吟写了两首绝句: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向晚二首》)
把申请信寄出后,叶嘉莹一边等待,一边密切注意着国内教育局势。因为既然要回国,就要了解国内的情况。得知当时很多先前被批判的老教授已经得到平反,高考已经恢复,国内教育界的情势很好,一切都在朝着良性的方向转变,叶嘉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自然也是要作诗庆祝一下内心的欢喜,遂用前两首的诗韵,又写了两首绝句: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喑。
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再吟二绝》)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喑”,是说提到当年动荡时期,很多人曾经对那时万马齐喑的状况感到悲观。“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现在一切都恢复了,又可以像从前一样到春天的郊外尽情地驰骋了,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并辔齐驱。下一首,“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是说在海外只能怀念祖国,而不能实际报效祖国,不能畅所欲言地给学生们讲她所热爱的古典诗词。“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这里叶嘉莹联想到曹操的诗里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借以表达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到故乡,自己虽然已经是一匹老马,但仍盼望能尽到绵薄之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两首诗写了不多久,叶嘉莹终于收到了祖国的回信,同意她回国教书,并且安排她去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
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第一站是北京大学,住处被安排在友谊宾馆。
那一年她分别在故人、新知的陪同下三次游览圆明园,感触颇深,写下了四首绝句:
惆怅前朝迹已荒,空余石柱立残阳。
百年几辈英雄出,力挽东流变海桑。
莫向昆池问劫灰,眼前华屋剩丘莱。
暮云飞鸟空堂址,可有游魂化鹤来。
九州清晏想升平,高观遗基号远瀛。
不为苍生谋社稷,寿山福海总虚名。
新知旧雨伴游踪,吊古三来废苑中。
斜日朝晖明月下,一般乡国此情浓。(《游圆明园绝句四首》)
为什么选择了圆明园呢?大概就是辞旧迎新吧,站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上,想着热爱的诗词,我们看到了一个“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中华女士。
2.1979年,中国诗词文化界刮起一阵“叶旋风”
她的家在北京,为何偏去了天津卫?
叶嘉莹在北大教书没多久,就被南开大学的李霁野先生“挖”走了。知道叶嘉莹回国讲学的消息,李霁野便以师辈的情谊坚持邀请她去天津。叶嘉莹稍考虑一下,便答应了。
关于这个决定,叶嘉莹说是感恩。其实,这么解释有点牵强。1941年叶嘉莹在辅仁大学读书时,李霁野先生虽然辅仁大学的老师,但他任教的是西语系。而叶嘉莹是一个国文系的新生,所以,他们并没有很重的师生之情。
在台湾,虽然叶嘉莹在台大也拜见过李霁野,但他很快就因为白色恐怖而回到大陆,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
那为什么叶嘉莹如此信任李霁野呢?我想,还是出于对恩师顾随的怀念吧。在他身上,能看到顾随先生的影子,或者说,想起他,就想起恩师,他是顾随先生的人。
凡此种种,给了叶嘉莹尘埃落定的幻觉,“我来到南开大学以后,遂油然产生了一种极为亲切的恍如游子归家的感觉”。
1979年,在准备赴天津之前,叶嘉莹去了西山八大处,想看看碧云寺和卧佛寺。碧云寺内有个中山堂,因为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在那里。那一天碧云寺的中山堂正在举办画展,叶嘉莹一进门就看见了右边墙上挂着一张屈原画像。
叶嘉莹对屈原先生的品格倾慕已久。她感觉那幅画的神情和她心目中屈原的样子完全吻合,就掏出照相机留个纪念。正要拍照时,忽然间展览室中的一个小姑娘拿着杆子把屈子的画给摘了下来。叶嘉莹很是惊讶,就问工作人员为什么把这张画摘下来,工作人员解释说一位游客也看上了这幅画并买下了。既然如此,叶嘉莹只好作罢,不过屈原先生的神情已经过目不忘,所以回来后,她为画像专门填了一首《水龙吟·题屈原图像》的词:
半生想象灵均,今朝真向图中见。飘然素发,翛然独往,依稀泽畔。呵壁深悲,纫兰心事,昆仑途远。哀高丘无女,众芳芜秽,凭谁问,湘累怨。
异代才人相感,写精魂凛然当面。杖藜孤立,空回白首,愤怀无限。哀乐相关,希文心事,题诗堪念。待重滋九畹,再开百亩,植芳菲遍。
参观碧云寺的第二天,叶嘉莹就在接待人员的陪同下到了天津。那时还没有专家楼,她被安排住进了解放北路的天津第一饭店。饭店旁边有个小公园,唐山地震后里面搭盖的许多临建棚还在那里。公园附近的楼房有的还留有震毁的残迹。虽然有百废待兴的意思,但叶嘉莹依旧从中看到了未来重建后所将有的一片美好前景。而且那时正是春天,街旁墙角的路树,有的已经绽放了深红浅粉的花朵。于是满怀着对祖国的美丽前景的祝愿和憧憬,叶嘉莹写了一首喜气洋洋的小诗:
津沽劫后总堪怜,客子初来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