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诗词人生》(3)
一直是学霸,叶嘉莹的最美年华拟采莲曲
一九四三年夏
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
鼓棹入湖去,微吟自扣舷。
湖云自舒卷,湖水自沦涟。
相望不相即,相思云汉间。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学时代的叶嘉莹
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岁时候,叶嘉莹在家的另类小学教育结束了,父亲送她到就近的笃志小学上五年级。她在笃志小学只上了一年,第二年她家附近的教育部街成立了一所中学,叫市立第二女中。叶嘉莹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初中。
中学时期,是叶嘉莹大量阅读和接触辞令的时期,也是诗词情怀开始形成的时期。何为情怀?情怀就是感动、动情、不能自已地沉溺。因为感动,因为情怀,所以我们秉烛夜读,甚至怕被家长发现而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夜读。这样的青春叶嘉莹也曾有过。
还记得走进中学校园母亲送你的礼物吗?或许是一双美丽的鞋子,妈妈希望它带你走向美丽的地方;或许是一件粉色的衣裙,妈妈希望你能拥有一段粉红色的豆蔻记忆;或许是一支精致的发夹,妈妈希望幸运女神爱你如蝶恋花。叶嘉莹的花季礼物是一套辞书——开明版的《词学小丛书》,还有一套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古典小说。
书籍不如巧克力来得香甜,但于叶嘉莹却是十分相宜。这哪里是书,分明是一扇通往斑斓世界的玄妙之门。无论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诸姐妹吟诗填词的场景,还是《词学小丛书》中所收录的作品,在叶嘉莹眼里都是美轮美奂的现实画面。《词学小丛书》中收录的作者与作品很多,影响叶嘉莹最大的有两部著作,一个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另一个是纳兰性德的《饮水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使得叶嘉莹对词的评赏有了初步的领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则使她对词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这之前她曾经诵读了大量的唐诗,但伯父和父亲却从来没有教她读词和填词。叶嘉莹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五代和两宋词人的作品,可是从来没有过自己写词的念头。但当她读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从开篇第一首《忆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开始,叶嘉莹立刻被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吸引住了。虽然当时还没有能力对词的优劣做出任何判断,只是天然地觉得这位词人的作品比她以前读过的五代、两宋的词更为清新自然,那种强烈的代入感促使她一口气把《饮水词》读完。
不得不佩服叶嘉莹的记忆力超好,是个诗词天才。她对《饮水词》中的一些小令,几乎可以过目成诵。那天然的口吻和流利的声调,引得她跃跃欲试。这些小令的声律与诗大体差不多,所以在吟词之余,也就无师自通地填写起小词来了。
《饮水词》深深影响了叶嘉莹的词风和审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她进入大学时代。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叶嘉莹养成了熬夜到凌晨的习惯。因为要看的书太多,有教材,也有闲书。初中时期叶嘉莹看的书很杂,有四大名著、《七侠五义》《小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白天的时间不够用,那就晚上“加班”。母亲有时睡了,一觉醒来看见她屋子里灯还亮着,就催她睡觉,她就关了灯,拿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接着看。
本就天赋极好,再加上求知若渴,勤学好问,叶嘉莹一直是国文老师最青睐的学生。而国文,也一直是她最爱的科目。
高三快结束的时候,叶嘉莹已经准备好了大学报考国文。当时西单牌楼附近成立了一个国学班,讲《诗经》《尚书》《易经》和《左传》。叶嘉莹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就去国学班学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比你颜值高、比你优秀的人反而比你更努力”。所以叶嘉莹今天的诗词泰斗地位真不是白来的。当时教《诗经》的是一位姓邹的老先生。叶嘉莹把平日里写的诗拿给他看。邹老先生看了很高兴,对其评价很高,在批语中称赞其“诗有天才,故皆神韵”。
在整个高中时代,叶嘉莹都是校园学霸,成绩非常好,而且文理科均衡发展,每年都获得第一名。但在报考大学时,她还是费了一番思量,在北京大学医学系和辅仁大学国文系之间徘徊了很久。报考医学系是从实用的角度,而国文系是从爱好的角度。思虑再三还是遵循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国文系。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辅仁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不受当时日伪军及敌伪的控制,一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有风骨的老师都在辅仁大学任职,这对叶嘉莹有强大的吸引力;二是,由于辅仁大学的招考及放榜在先,而北京大学的招考和放榜在后,既然已经考上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那就没必要再报考北大医学系了。
叶嘉莹把这当作是自己的命运,命中注定要在诗词的道路上奋斗到老。她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幸运和快乐。
说是命运,其实不过是自己的选择;说是偶然,其实都是必然。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她此番踏上迷津,睥睨世相,一叶兰舟之上,成了那砥柱中流的“摆渡人”。
2.辅仁大学,才华灼灼
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蓝色的梦想绽放在那里,无敌青春流逝在那里,青涩的初恋葬在那里,人生的三观形成在那里。所以,大学时光,是那么甜蜜又略带伤感和遗憾。
叶嘉莹的大学,如一轮明月,充满诗情画意;又如一首深沉的诗,点缀着些许忧愁。她没有爱人,但她有恩师。她收获了荣誉,却痛失母爱。
1941年,北京的秋天和往常一样明艳短暂,十七岁的叶嘉莹进入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开始了在辅仁大学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
从1941年到1945年,是叶嘉莹的大学四年,也是中国抗战最后的四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生活在沦陷区的青年学生饱受物质生活的困苦,纵然如此,叶嘉莹在辅仁大学还是度过了浪漫斑斓朝气蓬勃的四年。那是她最美的年华。
她在浩瀚斑斓的诗歌世界中,灵之来兮如云,聊逍遥兮容与。
辅仁大学坐落在北京什刹海地区。什刹海是由西海、后海、前海三个湖泊组成,是个自西北向东南的狭长水面。元代称积水潭,也叫海子。这三个湖泊也称后三海,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相连组成北京内城庞大的水系,也就是第二条龙脉。什刹海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一串明珠,历代高僧在这里修寺建庙,王公大臣在岸边筑府造园,各界名人也纷纷迁居湖畔,这里渐渐成为京城最具人文气息的地方。
作为一所天主教学校,辅仁大学采取男女分校制,男校区位于定阜大街上,女校区在现在的恭王府。恭王府东依前海,北靠北海。恭王府的恭王,是道光的儿子,咸丰的兄弟,封恭亲王,名字叫奕。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后代将恭王府和花园卖给了辅仁大学。
能在恭王府读大学,是叶嘉莹特别温暖的确幸。她越发地据此认为和古典诗词结缘是命中注定,自己出生在旧家庭,在古老的四合院里长大,大学又来到恭王府念书,受这些古典环境的熏染太深了。
先来看看辅仁大学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校长是陈垣先生(中国大史学家、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文学院院长是沈兼士先生,国文系主任是余嘉锡先生。作为著名的学者,陈垣校长请了多位有民族气节的专家学者来教书育人。在这里,叶嘉莹学习了目录学、经学史、声韵学、小说史、戏曲史等古典学科,这都为她将来的诗词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再来看看辅仁大学当年的风景。辅仁大学的风景的确是一个适合古典情怀滋长的风水宝地,即便是放在现在这个年代,也不比武汉大学的樱花校景差,完全可以被评为最美校园。
青青校树,萋萋芳草。辅仁大学的校景与其说是一所大学,不如说是一个大的私家花园。
昔日的恭王府共有三层院落。朱红色的大门,门两旁有两尊石狮子。院落西侧有一条通道,顺着通道走过去,是一道长长的墙,隔墙都是四四方方的院子,院子的厢房就是叶嘉莹的大学教室,厢房的一角种着柳树。每当暮春的季节,柳絮飘飞,一阵风过,柳絮就乘风进入教室,在黑板前面转来转去。这讨厌的一幕,在叶嘉莹的眼里也缱绻成诗,她立即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写的《柳絮词》中的句子:一团团逐队成毯。
除了这些小院子,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院子,有一个坐北朝南的大厅,大厅的门上悬挂着一大块横匾,横匾上有三个大字“多福轩”,这就是辅仁大学的图书馆所在。图书馆前面的庭院里有一架非常古老的紫藤,枝干粗大,每年暮春,就开出紫红色的藤萝花,如诗如梦。
西边还有一条甬道,路边有一个小门,走进去又是另一个幽静的小院,门上写着“天香庭院”四个字,满院都是竹子,而且是那种很秀气的竹子,很是幽静,当年很多人都说这里是潇湘馆。
顺着这条西边的甬道一直往里走,在这条甬道的尽头,有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条的院子,东西各有两层楼房,楼下也都有矮矮的栏杆,靠东边的这个楼上面挂着一块匾,写的是“瞻霁楼”,这就是女生宿舍了。在“瞻霁楼”的前面,有一棵高大的树,缠满了凌霄花,每年夏天,一树杏黄色的花朵,很是震撼美观。因为叶嘉莹家在北京,所以没有资格住宿,只有每到暑假,多数外地同学都回家了,她才能应邀小住几日尝尝住宿的感觉,享受校园生活的浪漫和悠闲。
这样一块钟灵毓秀、花木扶疏之地,即便乖巧如叶嘉莹,也时常忘情地轻舞飞扬起来。一首词,写尽叶嘉莹大学时期纯真浪漫,甚至是疯狂的情怀。
记向深宵夜话,长空皓月晶莹。树杪斜飞萤数点,水底时闻蛙数声。尘心入夜明。
对酒已拚沉醉,看花直到飘零。便欲乘舟漂大海,肯为浮名误此生?知君同此情。
这首《破阵子》,就是叶嘉莹的毕业词。临近毕业前的那个五月,叶嘉莹在校园住宿时写的。
那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临近毕业只有五个月了,想起青青校园、萋萋芳草,叶嘉莹伤感无限,何以解忧?她和闺蜜加同学刘在昭在校园闲逛夜话,两个妙龄少女人约黄昏后,带上酒,择一处有花香竹影的佳处,找了个石凳,月下对饮。四天后填了这阕词。
这阕词是叶嘉莹大学美好生活的写照,其意境和情感非常鲜明。“记向深宵夜话”,意思是记得五月十五那天的夜晚我们在谈心。“长空皓月晶莹”,天上的一轮明月正圆。“树杪斜飞萤数点,水底时闻蛙数声”,那时夏天北京有很多萤火虫,树梢上有一个萤火虫飞过,而在水塘里边,常听到青蛙在叫。“尘心入夜明”,意思是白天人的心情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喧闹,到了夜晚心里安静下来。“对酒已拚沉醉,看花直到飘零”,其实叶嘉莹并不会喝酒,但当时的气氛太过美好,于是得意忘形豁出去了,已经是夏日了,花都落了,所以一定要真真切切看到花落。尽管落了,因为彻头彻尾地看过了,也不辜负这一生了。所以人生对酒就应该拚却沉醉,看花就应该看到它一直零落。“便欲乘舟漂大海,肯为浮名误此生?”是说想要坐着船漂流不为世俗的名利而误此一生的潇洒。“知君同此情”是说我知道你和我有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感觉,是友人间的心理共鸣。
在这之前,无论是聆听叶先生讲课,还是读她的作品,我们看到的都是叶先生严肃、刻板的一面,像个气场强大的发光体,真没想到她也有豪放不羁、迷惘伤感的一面。了解越多,认知越全面。这个女人,她不仅是个闪烁袭人的发光体,也是一首混沌动人的朦胧诗。
3.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哭母诗八首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都逃不过两样东西,一个是因果,一个是无常。有喜从天降,也有祸不请自来。
1941年9月,十七岁的叶嘉莹正沉浸在大学开学季的欢喜里,同时,也迎来了她人生当中第一个厄运——母亲的去世。
母亲的身体变差应该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那时候父亲随国民政府从上海南迁大后方,与家中断绝了音信。母亲带着叶嘉莹和两个弟弟四处避难,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飘摇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