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梁漱溟传》(12) - 大家的闪耀人生 - 司徒雷登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四章《梁漱溟传》(12)

附录二:梁漱溟著作介绍1.《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于1921年出版,是梁漱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此书出版后,梁漱溟曾写下一篇序言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更改,书中的论点代表了他早期对东西方文化本质根源的认识,以及对两者未来发展的一些预测,书中详细解析了什么是东方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在哲学方面,西洋、中国和印度有着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世界范围内未来文化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这种变化。梁漱溟在文中以儒家学说为立足点阐述东方哲学,并详细阐述了几位世界闻名的哲学家罗素、泰戈尔、克鲁泡特金等人的哲学观点。

什么是文化,梁漱溟解释得非常直观和简单:某一地区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就称为当地的文化。这句话看起来很是简单,但真正理解起来却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深谙禅宗和儒家文化的梁漱溟在28岁的时候写下了这本闻名于世的著作,他将自己当时的学问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此书的字里行间,里面有他的思考,也有他的总结。

近代的中国无论哪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思想和文化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人对待外国文明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推翻,一次次的创新,国人在改革的洪流中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梁漱溟在那个大时代中同样也在寻找突破口,他认为,改变这种状态的关键还是在文化上。

梁漱溟以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为例,分析了这几种文化的特点,他认为,中国文化讲求“中庸之道”,寻求阴阳的整体和谐、随遇而安;西方文化讲求发展未来,立足当下、锐意进取;而印度文化则是寻求为来生积累福报。三种文化表明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样也展现出了三种不同的国家发展方向。最终,梁漱溟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个国家的文化都会趋向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那种“中庸之道”上来。因此,无论主流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支持的态度。

这本书的观点在当时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现今看来也丝毫不过时,这本书同样也是探究东西方文化本质的一本详细指南。

2.《人心与人生》

《人心与人生》一书完成于1975年,是梁漱溟一生中极为重视的一部著作,这本书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历经50余年,可以称得上是他一生心血的凝结。梁漱溟对这本书给予了厚望,他曾言道:“这本书不写出来,我的心不死!”

梁漱溟自觉身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连接东西文化的使命,遂将满腔的热血和沉重的使命统统寄托在这本书上,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精华所在。梁漱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和斟酌,最终在本书中写下了他最为浓厚的一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本书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终概括和总结。

梁漱溟一生之中始终研究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是社会问题。通俗来讲便是: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国家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面对困境,他并没有对此屈服,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统文人讲求的“虽无傲气,但有傲骨”的品格,这种挥洒傲然的气度在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梁漱溟所写的这本《人心与人生》与其说是剖析自己的思想,不如说是引导更多的人能够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自己的内心,从而照亮自己的人生路。

梁漱溟在书中言道,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有心,这个心代表的是思维和智慧,因此人和心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一体的,是一种“不二”的状态,因此便不能够分开来讲。而动物则不同,他们虽然和人一样有着行动的能力,但是支配他们行动的并非是它们思想中的智慧,而是基于对生存的本能,这是一种潜意识,是在自然界的控制之下所做出的反应。人有着显意识的支配,人可以思考,可以感悟这个世界,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改变世界、改造自然,进而脱离自然的掌控。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作“万物之灵”便是由此而来。

人心对于人来讲,除了意味着智慧,还意味着他一生之中所做的事迹,而人生则代指人一生之中所做的事,这两者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它们都展现出了一个点:生命力。梁漱溟在陈述人心的独特作用时曾拿人和其他的生物做比较,人心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地寻找更为简洁和高效的工具为自己服务,不断地追求更为高尚的东西,这些都能够通过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充分的印证。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则不同,它们的一生只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生存,另一个是繁衍。除此之外,便别无所求了,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出了“人心”的独特和珍贵。

梁漱溟以“人心”和“人生”为题,讲述人在整个社会中所应担负的责任,他一生恪守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本书便是他这一生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为国人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和宝贵财富。

3.《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完成于1949年,是体现梁漱溟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梁漱溟对于自身的评价很简单,他言道自己只是照着内心的想法做事,本书便能够很明确地体现出他的这种风格,既有他思想方面的精髓,又能对照他在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具体事项。梁漱溟在书中陈述的是他一生中不断钻研的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梁漱溟所处的时代恰逢国内思想变革、制度更迭之际,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他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加深入。他面对两大难题,苦苦寻找解决的措施,他最终认为能够解决现状并且指引将来发展还得依靠中国传统文化,他所做的便是要使大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地认识和深刻地了解。

梁漱溟在书中提到,中华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传至今日经久不衰,无论面对如何强大的侵略者依然能够奋勇抗争、屹立不倒,归根结底,这究竟依靠的是什么?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思想中都有着自身所依靠的信仰,这些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众生活的寄托,指引着民众前进的方向,在这些信仰中,宗教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中国却是一个特例,指引中国人思想的并非是宗教,那靠的又是什么呢?在思想文化方面,东西方又有着很大的差距,它们的主旨思想有着很明显的不同,但是在这里面往往会有一些与之相悖的现象,这又该如何解释呢?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时间是现有文化中最为长久的,但它为何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一定的体系文化?

梁漱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时,采用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进行诠释,在梁漱溟的思想中,中华传统文化适用的范围不仅仅是中国,它适应于全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必将会朝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任何人的人生方向都能够做出指引,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同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梁漱溟还在书中提到,学习文化并非是学习一些“死物”,最重要的还是研究“人”的作用,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4.《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一书是体现梁漱溟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陈述的是梁漱溟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梁漱溟的一生展现在世人面前更多的是一种“纯粹”,这种率真的性格和品质让世人都为之赞叹,而他的人生哲学则更是为人所喜爱,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研究。

本书集中体现了梁漱溟一生思想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了解中国时代的改变以及当时大环境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本书收录了梁漱溟在不同环境下发表的不同讲演,虽然每篇文字并非是长篇大论,但其中诸篇内容言简意赅、语义精粹,能够准确体现出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人生的不同感悟,从中可领悟到一代国学大师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

梁漱溟给人的印象通常都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他那不苟言笑的神情总能传递出他内在的威严,诚然,梁漱溟对自己的要求很是严苛,他一生都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担在自己的肩头,因此他不允许自己有半分的马虎和妥协,认真和严肃也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在人生态度上,梁漱溟坚持“以人为本”,他认为,寻找幸福和快乐要去追寻自己的本心,而并非是寻求任何外在的物质,人只有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才能够将事情办好,倘若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那存活一世便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和价值。

梁漱溟对自己做过一番评价,他言道自身的优点便是喜欢钻研和思考问题,不随声附和,做事能够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不违背自己的原则。缺点便是不能够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不能够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这点让他很是苦恼。梁漱溟在讲课时常常劝告大家,要时刻注意检查自身的缺点,学会去改正、去修复,办事情要认真、要专注,除了经常自省之外,还要经常向身边的人请教,请人指正自身的错误和缺陷。

梁漱溟认为,一个人能够做成一件事靠的并非是他自己,而是机缘巧合、因缘际会;而一个人遭遇失败,究其缘由却通常是由于自身的不足,这与常人的观点便大不相同。梁漱溟言道,在面对挫折和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不要在这些事上耗费太多的精力,要懂得让心境变得平和、宁静,学会调节内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