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梁漱溟传》(11)
附录一:梁漱溟语录名言
1.苦闷的来源,即在于心地不单纯。2.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
3.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于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4.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
5.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6.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
7.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
8.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9.人之有生,正如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的。天雨,水流,莺飞,草长,都顺其自然,并无目的。
10.我们的要求不是出于知识的计算领着欲望往前,是发于知识的提醒我们情感,要我们如此做的。
11.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
12.奋勇之后继续难。
13.鳏寡孤独,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无所告诉,便为最苦。所谓亲人,形骸上日息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合答案;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
14.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
15.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
16.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他会用心思去创造。不过创造有大有小,其价值有高有低。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创造。
17.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18.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19.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其生活上、文化上的不断进步。
20.所以说,“乐”“玩”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
21.表现于外面的创造叫“成物”,表现一个人生命的创造叫“成己”。
22.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他具有一副太容易错误的才能。
23.“发愿”与“见体”是吾人一生最要紧的事。愚当下甚有警醒。吾人一生若于此二者皆无有,则只有下坠,一生不如一生。因而时时念及之。
24.行动之后无悔难。
25.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
26.生物有相同之机体者,必有相同之性能;其在人,则身与心之相关不可离也。
27.凡一种教育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反之,教育没有成效可见,却为社会制造出许多问题来,招致社会的诅咒,要求其改造,那样教育便是无出路的。
28.我认为凡人都应该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适当的地方去活动。
29.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旁征博引。
30.中国人的10个特性:(一)自私自利;(二)勤俭;(三)爱讲礼貌、爱面子;(四)和平文弱;(五)知足自得;(六)守旧;(七)马虎;(八)坚忍及残忍;(九)韧性及弹性;(十)圆熟老到。
31.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
32.人都是要求善求真的,并且他都有求得到善和真的可能。这话看似平常,实甚重要。
33.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34.要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
35.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36.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
37.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
38.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般叫嚣街头的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
39.在自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外在因素左右的太多太多,欲望太多又不够诚实;这是障碍,是落在心灵上的尘埃。同时我又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会真的快乐。我无法盲目地接受安排。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的根源和动力。
40.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
41.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
42.我愿终生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43.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就是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
44.教育之在社会,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