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斯蒂芬·霍金传》(6)
part05残障恶疾:与病魔争战的生命奇迹当一个人的生命被称为“奇迹”,那他一定有值得常人大为感叹的经历。当然,这大多不是幸运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奇迹,说明不幸之中存在着幸运。
霍金顽强地挑战着命运,打破了两年之期的预言。他不甘残障恶疾的侵蚀,在残忍的命运面前迎难而上,将所有的挫折和苦难都化为勇往直前的动力。
科学是霍金活下去的支撑,宇宙是霍金生命延续的追求,不管面临多大的苦难和压力,他都能够做到不改初衷。一个人的光辉往往微不足道,光和热的价值在于传播和发散,霍金不仅创造了自己生命的奇迹,也用著书立说、巡回演讲影响着他人的命运。
霍金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带给他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了解霍金的人和霍金身边的人都不会以一个“残疾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他是科学界高高在上的伟人,是宇宙中熠熠生辉的星辰,他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科学奇迹。
被渐冻症折磨的科学天才
两年的期限过去了,事实证明,医生的预言失效了,霍金仍然顽强地活着,病情的恶化程度也渐渐缓慢下来,他的生命战胜了命运。
霍金的妻子简·怀尔德在自传《飞向极限》中写到霍金当时的情况:
“18个月前,按照医生的判断,霍金存活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胜过了悲观的预言,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回到了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一个深奥的假设建立理论:在颠倒的宇宙中,想象的粒子是如何在虚时间里运动的。这个宇宙并不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理论物理学家的头脑中。”
但是,霍金虽然在预言的两年之后活了下来,身体状况却还是在恶化当中。到了60年代后期,病情的恶化程度严重了起来,随时要面临生命危险。二十几岁的年纪,正是追寻梦想的时候,然而霍金却被死神笼罩着,无可奈何地等待着将要到来的死亡,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面对霍金的不治之症,最为痛心的莫过于霍金的父母弗兰克和伊莎贝尔了。弗兰克作为资深的医学学者,为了霍金的病症,一直以来都在尽力研究als,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进展,但是总有一些延缓和抑制的结果——他研究出了一种用维生素和类胆固醇调配而成的药方,用来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霍金也相信父亲可以医好他的病,所以也一直在坚持服药,直到1968年霍金2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霍金的肌肉在一点一点萎缩,语言能力也在逐渐丧失,通常他的家人或者密友才能听懂他的话,他和外人交流一般是需要翻译的。霍金也渐渐失去了写字能力,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代替的视觉性方法,在脑海中形成不同的心智图案和心智方程,然后用这些元素在心中思考物理问题。这样的思考过程,被物理学者维尔纳·以色列誉为:有如莫扎特,只凭借想象就写出一整首极具特色的交响乐曲。
后来,霍金无法依靠手杖自己行动了,但是他仍然倔强地不愿意接受任何帮助。简说:“对于霍金的言行,有些人称其为‘固执’,有些人称其为‘决断’,但在我看来,更多时候,他是既果断又固执。”霍金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定义是科学家,是科普作家,但他更希望自己被视为正常人。直到60年代末,霍金才同意坐上轮椅。病情在恶化,但内心却越来越坚强,尽管他是个病人,但是在家人、朋友、导师西阿马和同学们的眼中,霍金仍然是一个面带微笑,永不屈服的年轻人。此时此刻,对霍金最为贴切的评价就是:面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霍金只有肉体是屈服的,他的精神将永远都不会屈服。
霍金虽然是一个幽默又很受欢迎的人,但他所遭遇的疾病和他对科学研究毫不客气的态度,总是令同事敬而远之。他时常会驱动轮椅肆无忌惮地横穿马路,似乎认为自己有优先的通过权。
霍金的疾病导致他的身体很脆弱,外界一些轻微的刺激,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伤害。1976年春天,冷暖交接的天气总让人感到不舒服,霍金的家人吃过早饭,都不同程度地感到喉咙有种干痒的感觉,同时还伴有轻微疼痛,屋子里似乎还弥漫着煤气的刺鼻味道。家人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连忙打开窗户通风,又到厨房对所有的煤气设施做了全面的检查,然后补充大量水分,这才使得大家逃过一劫。
原本以为大家已经化险为夷,但到了第二天,霍金开始发高烧,似乎昨天的刺激积聚到今天,开始发作了。家人打算马上送霍金去医院,或许是久病之人对医院都有一种排斥心理,霍金拒绝去医院,依照他的说法,他并不相信医生。
结果,霍金连呼吸都变得非常困难,每呼吸一次都会剧烈地咳嗽,连水都喝不下。然而他还是拒绝去医院,简担心他的身体,不忍心看到他这样硬撑,于是就请来了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建议霍金服用止咳药物,但是他却认为药物只会压迫身体的自然反应,没有人比他更懂得自己的身体状况。
到了晚上,霍金的脸色变得苍白,呼吸越来越困难,一位名叫斯旺的家庭医生看到霍金的状况,急忙叫来了救护车,把霍金送进了医院。
到达医院的时候,霍金已经昏迷,医生对他进行了抢救。简焦急地等在病房之外,经过一番抢救,医生确诊霍金此次是急性胸腔感染。第二天,霍金的症状减轻了,两天之后就出院了。但这次的突发疾病,令他耗费了不少元气,他看上去更加虚弱了。
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他只有三根手指、两只眼睛结合面部的肌肉可以活动。肌肉萎缩的过程中,他的身体开始严重变形,头只能倾向右边,肩膀也处在右高左低的状态下,吃饭的时候,要非常努力地抬起头来。看书的时候,需要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若是活页文献,则需要让人将每一页摊放在一张很大的办公桌上,然后霍金驱动电动轮椅开始缓慢阅读。
“渐冻症”就这样折磨着霍金,让他原本的样子在恶化当中面目全非。换作常人,似乎会感到生无可恋,但霍金不一样,此刻的他有了自己神往的事业,有着永不服输、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他告诉自己不能倒下,自己的生命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身体成为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还有一个清醒而睿智的大脑,就让这体积微小的大脑去承载浩瀚无垠的宇宙吧。
历尽艰辛的“霍金辐射”
1973年,霍金31岁。11月,他发布了一个惊人的言论,使得科学界一片哗然,著名的“霍金辐射”就此问世。但是它的出现却激起了层层的反对和质疑,被世界认可也是在多年以后,但这终归是一个正确而存在重大价值的发现,只不过它的出现和发展异常坎坷。
在当时,黑洞的研究异常火热,研究的发展速度也很惊人。物理学中,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成为研究的重要支柱,这两个学科并不存在任何交集,也就没有人会想到把二者结合起来——事实上,那也是很困难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吸引来了霍金的目光。
霍金现阶段已经无法写字,所有的思考都需要在脑海中完成。一些复杂的方程式也是在脑海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算,其困难程度可以在《时空大尺度结构》上窥探一二。
《时空大尺度结构》出版于1973年,是由霍金和另一位科学家埃利斯合作完成的,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且刷新了最高销售纪录。
但是,这本书的创作、出版之路也是不同寻常的。本书的构想源于1965年,原稿足足写了6年之久,时间战线如此之长的原因,一方面是霍金和埃利斯两人各自有着繁重的工作,但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内容的艰深。在编写上若不是宇宙学的专家坐镇,旁人根本不知该从何下手,而完稿之后,在普通人面前却又显得晦涩难懂。当时著名的射电天文学家夏科谢夫也购买了这本书,他当着霍金的面还曾评价过,只不过这其中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霍金和米顿在开完皇家天文学会返回的途中,曾在火车上与约翰·夏科谢夫相遇,三人开始深切交谈。当谈到《时空大尺度结构》时,夏科谢夫微笑着说:“你写的这本书我也看过。”
霍金一脸欢喜:“是吗,你感觉怎么样?”
夏科谢夫却有些无奈地说:“很遗憾,原本我以为我可以看到第十页,没想到看到第四页我就决定放弃了,它实在是太晦涩难懂了。”
这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一本连射电天文学家都看不懂的书竟然达到了如此高的销量。这虽然体现了霍金炙手可热的知名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创作这本书的艰难历程。
如此复杂的问题,霍金仅凭心算就把它罗列了出来,并且系统而规范地整理成了一本书,由此可见,他发明的心智图案和心智方程非常适用。
霍金想要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联合起来研究,这样复杂的研究过程同样是在霍金那最为灵活的大脑中进行的。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思考,霍金突然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讯息——黑洞似乎可以放出辐射。每当想到此处,霍金都会皱起眉头,因为这个不成文的想法在当时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连他自己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可是计算当中明明出现了这个结论,难道是自己的计算有误?但是,脑海中一直浮现一种直觉,它告诉霍金,这个想法极有可能是正确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想法,霍金开始用心智方程一遍一遍地演算,但是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如出一辙,并不存在任何失误。这令霍金彻底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微小的黑洞会放出辐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爆炸。
这个结论虽然得出了,然而现在只有霍金一个人知道,即便公之于世,或许也只有霍金自己会相信,所以对于要不要公布,霍金仍然在迟疑。后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这个结论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西阿马,令霍金没有想到的是,西阿马竟然非常感兴趣,他不仅没有认为很荒谬,反而非常相信这个结论。他鼓励霍金大胆地公之于世,而且眼下就有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西阿马即将召开一场学术会议,届时,这项伟大的发现便可以公开亮相。
会议将在牛津城外的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举行,霍金乘车早早便来到了会议场地。他清楚地知道,今天将是一个很不平静的日子,一场学术界的波澜将在黑洞辐射理论公布之后风起云涌。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压力,但是就和当年勇敢地挑战霍伊尔一样,霍金忠于科学的心从未减退分毫。这是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它应该为世人所知晓,此时此刻,公布这项发现已经不是霍金担忧要承载多少反对和质疑的问题了,而是成为一个责任,一个勇于传播科学的责任。想到这里,霍金的热情全部被点燃了,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项发现呈现在与会人员面前。他安静地坐在观众席上,看着一个个学者走上台公布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终于轮到霍金了,当他驱动着电动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上,全场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用崇敬的目光看着这位盛名在身的伟大科学家,期待着他可以带来令人惊喜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他用那几乎含混不清却又强有力的语言阐述完自己的发现之后,全场开始变得鸦雀无声,整整一分半钟的沉寂。沉默中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终于还是爆发了。观众们认为霍金这一次带来的研究成果没有令他们感到惊喜,反而成为震惊,场下出现了激烈的骚动,唱和、反对、质疑此起彼伏,会议主持人泰勒怒气冲冲地指责霍金在胡说八道,并且声称要写一篇抨击霍金这番言论的文章,然后甩手而去,留下风起云涌的现场和霍金岿然不动的神情。
霍金预想过会出现很大的反应,却没想到反应会这么大。但结论已经发布了,至于正确与否,自有科研人员去证实。霍金保持沉默,但还是高傲地仰着头,他相信,正确的科研结论早晚会被世人认同。
泰勒写了一篇抨击霍金的文章并且投给了《自然》,《自然》的编辑把原稿转寄给霍金,询问他是否同意刊载。霍金淡然回信:赞成发表,现在并不是争辩的时候,等一切尘埃落定,是非总会明朗。
一个月之后,霍金也在《自然》上发表了有关此次新发现的论文。一时之间,全世界都在讨论霍金的新发现,很多物理学家表示这项发现很有意义,西阿马也声称这篇论文是“物理学史上最优美的论文之一”。于是,这项黑洞辐射理论就被统称为“霍金辐射”。
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论证,“霍金辐射”的合理性终于被证明了。科学界权威也极其尊重霍金的成就,1974年3月,霍金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这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霍金辐射”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就如同霍金艰难的一生。此后,这个在命运面前愈挫愈勇的伟大科学家还将面临怎样的灾难,又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呢?
感染肺炎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霍金被永远禁锢在了轮椅上,但上天带给他的磨难仍然在继续。霍金的身体很脆弱,轻微的感染都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1985年,霍金感染了肺炎,而这次感染的后果就是他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霍金接连三次出席过哈佛的莫里斯·洛布讲座,声望在一步步提高的同时,霍金不禁开始思考,他此时此刻研究的物理学在行业外始终是晦涩难懂的科普知识,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普及大众,那这项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所以霍金想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大众,而不是通过一些方程式。
然而霍金没有多大的经济能力,他自己的医疗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43岁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大儿子罗伯特已经上了私立学校,小女儿露西也已经11岁了。家庭压力和疾病压力,令他多少有些喘不过气来,20年来,妻子简一直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个家,霍金对于简总是充满了愧疚。
霍金的名望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关注,不少人开始慕名而来。一位名叫约翰·博斯鲁的新闻工作者为霍金写了一本传记,并且在同年出版了。没想到这本书一经出版,便立刻引起了极大反响,社会上迅速刮起了一阵“霍金风”,霍金的名望再度提高了。
还是在1985年,霍金获得了皇家天文学会金奖。霍金的家人、学生连同他本人都非常兴奋,于是大家在一起举办了一场超家庭规模的大型活动。不久,霍金受邀出席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与研究组织的内部人员一起研究粒子加速器,霍金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赶到瑞士日内瓦,所以,家人、学生还有料理霍金身体的护士都会随行。
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奔波,众人终于来到了日内瓦。霍金本人将进入研究所,随行的其他成员自然就去欣赏日内瓦湖的美妙景色,而简则打算去到德国拜访一位朋友,霍金还和简计划参加8月份的华格纳音乐节。
然而就在8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令霍金的命运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
照料霍金身体的护士每半个小时都会对霍金进行例行检查,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这天夜里凌晨3点钟左右,半个小时的检查时间已经到了,护士从休息室来到霍金的房间,眼前的一幕却令她大吃一惊——霍金已经醒了,但是呼吸急促而困难,嘴唇发紫,脸色青黑,喉咙之处发出想咳嗽却咳不出来的声响。护士让自己镇定下来,连忙把霍金的头和脖颈稍微垫高,以促进呼吸,随后马上给医院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