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三姐唱歌早闻名
高力士办事效率是没得说的,但凡李隆基要办什么事,他都能办的妥妥当当。这一道再次减租的圣旨,硬是绕开了那些朝房国长,先昭告天下了。
那些朝房国长很不爽,又来找李隆基逼宫,要求李隆基收回成命。
但是李隆基是不可能收回成命的。面对逼宫的朝房国长们,李隆基不可能把他们一锅端,索性耍起了无赖,对他们说:“有道是君无戏言,朕不能失信于天下呐!倘若收回成命,从今往后官家在天下人面前,还有什么威信可言?众爱卿与其纠结,不如想想办法补救才好。”把个皮球踢给这些朝房国长。
反正就是这减租是减定了,没得商量。
何况这些朝房国长的心思,李隆基心里明白的紧,也不是一定就不答应减租的,无非就是想要权。
按照这些人的心思,这么大的功劳,怎么可以说是李隆基一个人的呢?哪怕李隆基说是人家刘三姐提出来的都好,但就是不能说是李隆基自己提出来的。
说是李隆基自己提出来的,只会提高李隆基的威信,再这么下去,从武周代唐时期、中宗时期、睿宗时期留下来的老臣和他们背后的势力,话语权就会被削弱,利益就会受损。
这些利益集团但凡有好处,就要抢功劳。可是碰到坏事的时候,就一个个龟缩起来,互相推卸责任,实在推卸不过去,就把责任推给皇帝。
就拿李唐发生的一些蝗灾来说,哪一次都是这样,受灾了,这些利益集团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救灾,而是怎么把罪名扣在皇帝头上。
李隆基这样说,就让这些朝房国长更不爽了。
不过没办法,如果朝令夕改,官家颜面尽失,威信荡然无存,李隆基固然承受不起,但是这些朝房国长也承受不起。毕竟官家可不是皇家,而是整个朝廷。
但他们又不想放弃,又逼李隆基:“陛下,既然没法收回成命,那也只能推行下去,但这急切之间却难以落到实处,岂不是也要失信于天下?”
他们已经打定主意,暂时拖着不落实,装作一个没有办法落实到位的样子,到时候看李隆基怎么收场。
李隆基早就知道他们的心思,否则也不会叫冯子安跟刘三姐说要缓冲几年才能落实到位。
于是李隆基说:“这个嘛,朕考虑过了,今年先看看各地的情况,都有些什么样的阻碍,再想对策。”
看到那些朝房国长还想说什么,李隆基又说:“好了,众位爱卿,这只是减公田的租,又不是减私田的租,你们租给佃农的田地,照样可以收对半租的,朕又没让你们减租,你们就不要纠结这个了。”
话说成这样,天直接就聊死了,朝房国长们只能告退。
但是李隆基的意思,摆明了就是要倒逼他们这些财主自动减租。试想一下,天下公田再次减租,财主的私租却不减,往后谁还租种财主田地?
财主不说把私租减到公租那样低,也顶多多收个一两斗,再多,就没有佃户租种财主的私田了。
昭告天下也是要时间的,最先的还是京畿。
但京畿与别的地方不同,没有那么多荒可开,都是列为各种朝廷重地的。而均田亩数又少,农人还是得从财主家租种好多私田,依旧要交对半租,并承担那五升税。
反倒是京畿以外的地区,由于可开荒的荒山荒地多,农人就倒逼着财主减私租,否则宁愿累一点去开荒,也不租种财主家的私田。这一来,反倒比京畿农人的负担轻许多。
横向一比较,在减租政策落实到位的地区,只有京畿的农人负担最重。
李隆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头把皇庄的私租也减了。但是京畿的财主大多数还是不肯减私租,李隆基也没法叫他们减私租,以至于京畿的私租就是降不下来。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隆基只好想办法,尽量压缩一些朝廷重地,给农人一些可以开荒的场所,看看能不能倒逼财主减私租。但是收效甚微。
万般无奈之下,李隆基也只能作罢,任由他们去了。
刘善花带着阿牛一路传歌,前往柳州,途中倒也劝说了几家土司学莫怀仁。
但是更多的土司还是不肯的,反正土人事土人管,他们就不担心李隆基会在十万大山强推废土司。冯子安那些话,他们当时虽然有点怕,但是后来仔细一想,压根就不信。
李隆基真要强推废土司,早就派兵来围剿土司了,哪里会等到现在?
冯子安不过是给李隆基说了几句场面话,拉拢一下莫怀仁,打算连吓带骗,让某些财主交出土司的自治权。
在这种认知下,大多数土司选择了继续对抗。
但他们现在不敢禁歌,毕竟岭南道台衙门说了,李隆基给刘三姐送的贺礼,上面写着盛世歌风四个字。这要是谁敢禁歌,那就是直接打李隆基的脸了。
这种事不能干,谁干谁死。
他们就对刘三姐说:“刘三姐,我等才学有限,想不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但那柳之远柳员外,他才学之高,还在罗英秀才之上,或许他还有更好的办法呢?你还是先去柳州找他吧。”
以至于刘善花这一次离开阳朔以来,一路上传歌无比顺利。
刘善花当然知道,这些财主就是把希望寄托在柳之远身上了。
于是刘善花就放出消息说:“哪家土司愿意以莫怀仁莫家土司为样板的,请在我找上柳之远以前跟乡亲们化解矛盾,我担保乡亲们不会事后翻旧账。一旦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
又有一批土司开始动摇,选择了跟风莫怀仁。
但是大多数土司依旧还是说:“柳之远柳员外肯定会有比罗英秀才更好的办法,我们还是等刘三姐找上他再说。”
刘善花看到这些顽固不化的财主,又说:“哪家土司要等我找上柳之远再说,让他到时候跟风柳之远去。”
这又吓怕了一批土司,选择跟风莫怀仁。
但是,就算是这样,也只有不到三成的土司愿意跟风莫怀仁。
收割头季稻的时候,李隆基的减租诏书又到十万大山了,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清楚,十万大山类似莫家土司治下地方,可以推行到位,但是那些还不想与官家共治的土司,其治下暂时不推行,等到他们什么时候与官家共治了,再推行。
刘善花看到这一次的诏书,又唱了一个山歌给李隆基:“说大唐,有盛世,就从轻徭薄赋始,李隆基,启盛世,当留美名传后世。”
看到这几年来,刘三姐从骂皇帝都赞皇帝,十万大山的人都说刘三姐转了性子了。
学着刘三姐赞皇帝的土民也多起来。
这倒不是为了拍马屁,而是为了更好的斗土司。
这一年,俨然是李唐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尽管谁都知道,仅有轻徭薄赋,是开创不出大唐盛世的,可是谁都知道,没有轻徭薄赋,更开创不出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