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盛世明皇李隆基
冯子安反问:“重要吗?”刘善花反问:“不重要吗?”
冯子安笑笑说:“这既是我的意思,更是李三郎的意思。来十万大山之前,李三郎跟我说过,高祖皇帝在十万大山设土司,自有高祖皇帝的道理,这十万大山的土司,能保留下来的,还是要尽量保留,他也不想背上不孝的罪名。但是保留土司要有个前提,那就看土司得不得民心,倘若哪家土司能与治下土民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约定,李三郎自然乐见其成,否则便是背上不孝的罪名,那也要去掉他们土司封号的。现在据我看来,莫家土司能与乡亲们达成现在这样的约定,对土人和李三郎来说,那都是天大的好事,可以作为别家土司的样板,这难道不也是你和十万大山的乡亲们都希望的好事吗?”
这话说的真假掺半,但却很有必要,只要对李隆基有利,李隆基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刘善花笑着点点头,这件事情的确是十万大山的土民全都希望的,毕竟谁都不想断送土人的自治权。只要留下一点土人自治的空间,以后一旦官家要翻脸,土民都能更轻松的应对。
李隆基当皇帝,跟土民翻脸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但是以后换了新皇帝,天知道会怎么样。
所以这件事情,刘善花自然是要答应的,只是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对冯子安说:“冯大人,要我答应不难,有件事情得先说清楚。”
冯子安忙问:“什么事?”
只要刘三姐肯答应,其他的都不是事。
刘善花说:“前些日子,白鹤乡的乡亲们大老远跑来看望我,我听他们说,现在除了租税是收六斗租、五升税,其他捐税并没有按照王法跟着降下来,就拿船家的捐税来说,不但税率没跟着照减,而且还跟以往一样,实际按照税率的四倍来收,李隆基的诚意我可没有看到哦。”
这件事情,必须捅破。
尽管不一定就能解决,但是终究要说出来的。
自己这么费力废土司,可不是让喝穷人血汗的人从土司换成官僚。
尽管明知这是官场上的痼疾,难以根治,但是必须要逼李隆基进一步治理,想办法消除这种痼疾,哪怕治标不治本,都能让捐税再往下减一点。
听刘三姐提到这个事情,冯子安有些头大,谁还不知道李唐官场的这个坏风气,是李世民一手弄出来的?就是为了官家一级一级好拿捏住下级。
但是这种话又不能明说,只能尬笑着答应:“你放心,从今以后,十万大山只要像白鹤乡或者莫家土司治下这样的地方,必定不会这样了,先前官家接管白鹤乡以来,各项捐税全都会依照王法,按照比例减到位,多收的捐税也必定都会退回去。”
刘善花说:“这样最好。既然有你冯大人作保,那么莫怀仁说的第二件事情,我就答应下来。”
冯子安说:“一定,一定。李三郎雄心壮志,一心要做盛唐明皇,你既然提出有这样的问题,他肯定会解决好的。”
刘善花说:“那敢情好。回头还请你帮我给李隆基带个话,告诉他,想做盛唐明皇,必须轻徭薄赋,在全唐,公田一律收六斗租、五升税。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就别痴人说梦,想做什么盛唐明皇。”
这样提,是有道理的。
均田亩数不足,收对半租,农人也只是勉强脱贫,根本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也没有什么精力去搞发明创造改进生产力,单靠开荒是没太多用的,物产难以丰盛,价格也就降不下来,货币的购买力有限,看着国库账面上的数字多,储存的货币多而已。
说难听点,就是穷的只剩下钱了。
但前朝汉文帝说过,钱是不能吃不能穿的,一旦遇到荒天年景,或者要打仗的年景,光有钱的没用的,得有足够的生产力把钱转化成物产。
可是太平年景不改进生产力,等到临时拿钱出来,又有什么用?有钱没处买去。
但是轻徭薄赋可就不一样了,民间奇人很多,只要轻徭薄赋,就有足够的精力去搞发明创造改进生产力,这样开荒更容易,市面上物产更丰盛,价格也更低,货币购买力提升,国库账面上的钱款数目少一些,储存的货币少一些,也是不打紧的。
然而目前的李隆基,对这件事情并没有很在意,还在迷信有钱就有一切,国库以存钱为主,其他储备都少,每一次打仗或者赈灾,都是国库出钱去大量采购民间物资,如果采购不到,则国库难以提供军需。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反倒引发市场货物涨价,给官家和民间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刘善花提出来,也是担心天下大乱,到时候十万大山肯定要受战乱之苦,所以要先提醒一下李隆基。
罗英听到这里,心说:“果然这才学分高下,就靠关键时一言见高低。”
这才学好不好,只要差距不是很大,那么平常是看不出来的,但到了关键时刻,那高人就是高人,一言既出,就能直指要害。
林重俊输给刘三姐,输的一点都不冤。
冯子安自然也听懂了,这样做有利于国库更多储备物资,而且市面上物产也多,货币购买力提升,反比国库里多存钱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之前李隆基没有想到这一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点,贺知章他们应该想到了,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没有跟李隆基说。现在刘三姐提出来了,自己回头得好好跟李隆基说一下,相信李隆基不会拒绝。
但是别人看刘三姐的眼神全都变了,刘三姐她这是要为全唐谋福祉,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为十万大山谋福祉。
罗英马上赞道:“刘三姐不愧是为神农爷爷传薪火的人,当得起天下山歌皇的称号。”
冯子安也说:“罗英兄说的是,神农爷爷得此后人,足以安息。”又对刘三姐说:“你这话,我一定带给李三郎,想来他会答应。”
这事是冯子安不能答应的,要不然那些政敌会要了他的小命。
但冯子安知道,李隆基一定会答应。因为对李唐更有利,还能卖刘三姐一个好,所以不管于公于私,李隆基都肯定会答应。
刘善花说:“那我预祝他成为盛世明皇。”
这就是话里有话了。
既然罗英公开挑明了天道的走势,那这盛世明皇,可不仅仅只是盛唐明皇,还是未来数百上千年将出现的那种无与伦比盛世的盛世明皇。
哪怕到时候李隆基早已作古,也同样被世人缅怀,世人会以李隆基开创的盛唐作为衡量当代盛世的标准,未达到时,则力图复兴,达到时,则力图超越,超越时,则力图更加繁荣昌盛。
完全可以说,李隆基即将开创出来的开元盛世,是从轩辕黄帝大一统以来,到家天下结束以前,这期限最辉煌灿烂的盛世。
冯子安连说:“李三郎肯定会成为盛世明皇。”
这是极有默契的事情,那后代的无与伦比盛世,是靠着从秦始皇以来,由杨广、武则天这些高才的皇帝,以及东方朔、狄仁杰等高才的有识之士共同促成的。现在的李隆基和刘三姐也一样,要促成这件事情。
这些人彼此心知肚明,天涯从不缺知音。谁但凡稍微有那么一丁点的动作,彼此就知道对方到底要干什么,自己又应该干什么,甚至借此机会比斗一下才学高下。
罗英也跟着说:“据我看来,李三郎定成盛世明皇。我也在此预祝他功成名就,青史永垂。”
这得给李隆基加压,让李隆基头疼去。
那些朝房国长,有一部分肯定会为了门阀世家的私利,死命反扑,跟李隆基殊死搏斗。
自己给他开个金口,让他们两虎相争,自己既报了仇,又能为天下谋福祉,何乐而不为?
罗英秀才的名头,在圈子里怎么说都是有点影响力的,尽管比不上吴中四友和贺知章、孟浩然、李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