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解决孩子读书难的问题 - 歌仙 - 和你唱山歌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歌仙 >

第一百零九章:解决孩子读书难的问题

赶走了莫进财,大伙又继续聊天,无非是交流一些最新的信息。至于刘三姐是怎么活下来的,没有人去问。

反正土人杀掉牛画树为她报仇了,还来了那么多人看望她,这份心意就足够了。只要她人活着就好,也不用去问那么多,免得引起她伤感。

众人交换出来的信息,基本上大同小异。

几乎所有的村寨,都发生了财主或者其管家,带着一大伙私兵或者家丁,深更半夜闯进农人家里逼租,闯到打渔人家里逼税的事情。

一开始几天,土民没有防备,让财主得逞了几次。

后来,土民就自建了巡夜队伍,财主就没有得手过。

但财主又玩起了新把戏,逼着学馆的教习,用孩子的学业去逼大人交租税、渔税。

有骨气的教习已经辞职不干了,只剩下一些软骨头,就听了财主的话,帮着财主逼租、逼税,对抗交租税、渔税的人家,教习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说孩子各种不尊师重道。

一开始,家长还挺纳闷,孩子们入学也不是一天两天,真有不尊师重道的事,怎么不早说?

更何况,那么多孩子入学,就算有不尊师重道的,也应当不会太多,怎么一下子就变成大多数学生都不尊师重道了呢?

于是家长就去问学馆的杂工,杂工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

家长又去问那些辞职的教习,问他们:“是否孩子们太不尊师重道,才把你们气走了?”

辞职的教习众口一词回答:“哪有这事?是土司叫我们拿孩子的学业,来逼你们交租税、交渔税。我们既然读了圣贤书,就知道这种事情做不得,但学馆是土司出钱开办的,我们不配合土司办事,也待不下去,只能辞职不干。说孩子们不尊师重道的教习,都是被财主收买的烂秀才,亏他们还是拜过孔圣人的,真是丢我们读书郎的脸。”

家长们大怒,财主和烂秀才的心可真毒,从个人来说,这是还毁掉孩子的一辈子,从群体来说,这是要毁掉整个十万大山的下一代呐!

以往,穷人家的孩子本就读书难,识字的少,没有文化,就连算账什么的都难,给了财主压榨穷人很大的便利。

是武则天当了皇后,跟李治一起临朝主政,才改变了穷人的这种困局,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学馆,一般的穷人家只要踏踏实实过日子,都能交得起学费,除非那种遭灾的人家,或者赌徒酒鬼那类人家,才会让孩子读不起书。武后说:“孩子都读得起书,才会有更多的人才,让大唐盛世更加昌盛。”

按照武后的定制,不管财主跟乡民有什么矛盾,甚至官家跟乡民有什么矛盾,罪不及学馆的学生,除非学生自己犯罪。

近几十年来,这已经是全唐普遍的事情。官家对这一块的投入很大,虽说开办乡下学馆的钱是由财主出的,但是刻版批量造纸,印刷四书五经的事情,是由官家负责的。

这么大的事情,也不敢放权给那些民间商户来办。这钱自然就得官家出。

而现在,财主们为了逼土民妥协,竟然破坏官家定制,要毁掉下一代。毒中之毒,无过此毒!

刘善花问:“这是谁想出来的馊主意?”

马上有人回答:“还能有谁?当然是莫怀仁呗!他在土司的圈子里,是出了名的有威信,这件事就是他带的头,别的财主才跟的风。”

刘善花明白了,莫怀仁以前不出头,是因为牛画树、林重俊顶在前面,而自己又对他有点威慑力。

后来林重俊废了,自己“死”了,牛画树也死了,他就只能出来出这个头了。

他这心肠,还当真是歹毒。

刘善花咬牙切齿说:“好狠毒的莫怀仁,我绝饶不了他。”

在场众人谈到这件事情,也都是怒火中烧的,听到刘三姐这么说,也说:“对!我们绝饶不了他!”

刘善花又说:“乡亲们,我们当务之急,还是先解决孩子读书难的问题。”

关秀问:“怎么解决?”

刘善花回答:“这样,我们自己凑钱开办学馆,请那些辞职的教习来我们的学馆教书,孩子们别去财主开办的学馆读书了。”

大伙眼睛一亮,对呀,这倒是个好办法。

反正乡民户数多,每家每户出几两银钱,也能开办起学馆来。

起码盖一座学馆,就不用花钱,乡民都会干活,里面保管什么都不缺。

要花钱的地方,只有给教习的学费,已经买一些文房四宝的钱。至于说到做杂工的事,土民都会干,轮流派人去学馆做杂活就是了,也耽搁不了什么工夫。

那些辞职的教习,也肯定有人会愿意来乡民自办的学馆教书。

大伙都说:“刘三姐说得对!就这么办!”

反正十万大山跟别处不一样,在别处开学馆,要学政审批,但在十万大山,土人事土人管,开办学馆只要去学政报备一下就可以,完全没有关卡。

而且以刘三姐在李隆基那里的影响力,这个方案既然是她提出来的,想必也没有哪个学政大人不长眼,敢来找土民自办学馆的茬。

况且那些辞职的教习,在学政衙门也是熟门熟路的,只要有地方让他们教书,疏通关节这种事情根本用不着土民去操心。

这个办法,行!

关秀就对李老汉说:“李伯,咱们阳朔这边,还得你来牵这个头。”

这种事情不是哪个土民出头都有用的,得那种在民间说话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能办成,否则单说召集人手干活和叫人出钱这两样,就没人会听。

李老汉马上答应下来:“好。回头我就去办。”

在阳朔这边,民间话语权最大的,怕也就是自己了,自己对这件事情责无旁贷。

到这里,这件事情就算解决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只要有人牵头去把,很快会办成。

解决掉这个问题之后,大伙的心情就轻松多了,又聊了一些别的话题才散去,要把刘三姐的解决方案带回老家那边去实施。相信这一次,财主的如意算盘又要落空了。

等到人一散去,李老汉就马上就去办这件事。

不管怎么说,哪怕有天大的困难,都得先保住十万大山的下一代再说。

当然,这件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成的,要点时间。这段时间,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等土民自办的学馆开起来以后,再叫他们重新上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