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莫怀仁的毒计 - 歌仙 - 和你唱山歌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歌仙 >

第一百一十章:莫怀仁的毒计

莫家土司开办的学馆,负责学馆事务的陶秀才,跟莫怀仁已经很多年了。前些日子,刘三姐的死讯传到这里,莫怀仁就叫莫进财下去逼租,没几天工夫,就连夜里去强抢都抢不到,于是就把陶秀才叫了去,面授机宜。

陶秀才对莫怀仁一向唯命是从,莫怀仁要学馆拿学生的学业逼家长就范,陶秀才就立即答应下来。

回到学馆,陶秀才马上召集所有教习开会,要求教书先生们都要配合莫怀仁,用学生的前途逼土民交租税、渔税。

用陶秀才的话说:“反正这些小兔崽子在我们手里,我们要说他们犯了规,破了戒,不够尊师重道,甚至定个欺师灭祖的罪名,全由我们高兴,只要能把莫公交代的事办好了就行。”

当场就有人怒怼陶秀才:“你说的轻巧!我们读书郎岂能违背官家定制?”

“你是想把土民的下一代全都毁掉吗?”

“莫怀仁到底给你多少好处?”

“这么缺德,你就不怕天打五雷轰?”

“亏你还是拜过孔夫子的,你有什么脸去面对孔夫子?看到学堂的孔夫子像,你就不觉得脸红吗?”

“你要助纣为虐,别扯上我们。”

“你这茂才是县衙举的,不是土司举的,你怎么去给土司当狗?平白丢官家的脸。”

……

陶秀才典型的不是人才是奴才,对上这些有风骨的读书郎,哪里会是人家的对手,只能苦着脸说:“诸位仁兄,陶某也不想这样,这是莫公的意思。我们这些乡下学馆,全都是莫公出钱开办的,要是我们不配合莫公,岂不成了白眼狼了吗?”

这一说,倒是说动了一些秀才,他们就支持陶秀才:“陶先生说得对,我们不能做白眼狼。”

“莫公开办了这么多学馆,我们这些穷秀才才有机会来教书,赚点钱养家糊口,现在莫公有事要我们出力,我们责无旁贷。”

“是啊,我们这些穷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离开学馆,还能干什么?不都得饿死?是莫公养活了我们,我们给莫公出力是应有之义。”

……

但依旧有超过半数的教书先生不同意:“众位先生,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呐!”

“莫怀仁叫你们去死,你们去不去?”

“离开莫家学馆,我等就活不下去了么?真是天大的笑话。”

“什么?你说是姓莫是养活了我们?真是岂有此理!”

“是我们保住了姓莫的狗命,对莫怀仁有恩才对,你问下莫怀仁,看他可敢对抗官家定制,不再继续开办学馆?”

“要是我们都不答应莫怀仁,他这学馆就开不下去,等着掉脑袋吧。”

……

在每个乡都要开办学馆,这是谁都没法改变的。

尤其是施行羁縻政策的地区,更要这样做。

一来,起到开化的作用,二来,才是为朝廷遴选有用之才。

要是哪家土司敢不开办乡下学馆,那就别当土司了,官家要不起这样的土司,一定把当土司的财主杀掉,从财主所在宗族另选他人来继任土司。

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加快开化土民的脚步,又可以让更多的土民入朝为官,认识到官家治理比土人自治对土人更有好处,以推动羁縻政策的尽快结束,增加土民对官家的认同感。

从赚钱养家的角度说,固然是莫怀仁提供了就业岗位,养活了从业者,但从官家定制的角度说,也的确是教书先生加入学馆,让莫家学馆不倒闭,才保住了莫怀仁的命。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争执不下,于是陶秀才说:“这样吧,众位先生,所谓人各有志,谁不愿意配合莫公办事,莫公也不会强求,但为确保事情办的顺利,莫公会给你们放一个长假,等什么时候事情办妥了,你们再决定要不要回来。”

那些反对的人都说:“不用了,既然莫怀仁一定要这么做,我们就辞职好了。”

“就是,没有张屠户,还不能吃带毛猪了?”

“莫公这心肠,堪比孔雀胆、鹤顶红,我胆小,还是离他远一点的好。”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要我在孔夫子和莫公之间二选一,我选孔夫子。”

“我这茂才是县衙举的,谅他莫怀仁没权剥夺我的秀才身份,我就连流落他乡,有个秀才的头衔,到哪里当不了一个教书匠?”

……

就这样,超过三分之二的教书先生从莫家学馆辞职。

陶秀才自然拿这些人没办法。

但这些人辞职以后,陶秀才办起莫怀仁交代的事情就顺利多了。

于是,几乎所有农人、打渔人的孩子,在学馆都被先生扣上各种罪名,打骂折磨一番,然后以欺师灭祖的罪名,勒令退学说:“这学生太不尊师重道,都欺师灭祖了。”

欺师灭祖可是个大罪名,读书人真要犯了欺师灭祖的大罪,那是要到大成殿去受罚的,轻则挨板子,重则丢脑袋。

但莫家学馆的这些秀才,现在又不敢把穷人的孩子送到大成殿去受罚,因为闹民变的人可不是谁都敬重读书郎的,而且就算人家敬重读书郎,大抵也是敬重那些为生民谋福祉的读书郎,谁会敬重自己这种助纣为虐的读书郎?

一旦知道学生头上那欺师灭祖的罪名是被冤枉按上去的,又在大成殿受了重罚,伤的伤,死的死,土民弄不好就要来血洗莫家学馆,到时候自己肯定只有一死。

于是这些秀才就说什么法难以责众,直接把这些学生赶出了莫家学馆,办了退学了事。

学馆留下来的学生,不是农人和打渔人的孩子,人数也少。

家长一开始慌了神,来问学馆先生到底怎么回事。

秀才又不敢说这是莫怀仁叫我冤枉你家孩子,就一口咬定学生欺师灭祖,打算等家长求爷爷告奶奶,再“指点”他们去找莫怀仁来求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