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心中有了不平事
莫进财听到莫怀仁叫,返转身问:“老爷还有什么吩咐?”莫怀仁说:“那个已经退田的李老头,就算了。”
那家伙有点难对付,更何况他现在都不种田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的对上他又弄出不必要的麻烦来。
莫进财又答应说:“是。”才退下,带着莫府的家丁出门,去逼农人补交租税。
土民比财主更早知道刘三姐的死讯,抗交租税接下来要怎么办,也是个难题。
尤其是莫家土司治下的土民,更是感觉麻烦。
如果莫怀仁要文斗解决怎么办?
那个经常出入莫府,与莫怀仁称兄道弟的罗英秀才,才学比起林重俊来绝不会低,还长了一副金口玉牙,文斗的话,在天下第一山歌手这个圈子里,除了刘三姐,谁有把握赢他?
莫怀仁打的,也正是这个主意。
说起罗英这人,并不是很对莫怀仁的脾气。
罗英年纪比起李老汉来也没差几岁,原本是江南道饶州府上饶县罗家石的人,也是有名的才子。
武周代唐期间,罗英举了茂才,进京赶考。
科举本来有秀才科、明经科、俊士科、进士科,是李治停废了秀才科,武周代唐期间,就只剩下三科可考。
以往的科考,大权都在五姓七望手里,武皇发明了殿试,剥夺掉门阀世家拍板决定科考最终结果的权利,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对寒门来说总是个好事。
罗英本是家里穷到要讨饭的读书人家,是寡母一半给人做活一半讨饭带大的,看到武皇这种有利于底层人翻身的好政策,自然是坚决拥护。
结果进京赶考的时候,李姓势力要拉拢一些在地方上有名望的才子反武周,就找上了罗英。
罗英坚决不肯反武周,说:“皇帝姓李还是姓武,国号是唐还是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要让大多数草芥之民看到努力就能成为人上人的希望,武皇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何况武皇登基以来,并没有对不起我等草芥之民,小生实在找不到理由反武周。”
本来以罗英的才学,肯定能及第登科,考个功名轻而易举,但是因为罗英坚决不肯反武周,在李姓势力的干预下,罗英就落榜了。
不但如此,罗英还差点不能活着离开西京,逃出来后,也没法回老家——李姓势力要杀他。
罗英只能一路流浪,逃到五岭以南,为了躲过官兵,他在山里受了重伤,看看将死,是莫怀仁救了他。
从武周代唐,到李显驾崩期间,罗英都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直到李旦登基,对当初不肯反武周而被李姓势力迫害的人不再追究,罗英才敢抛头露面,世人才知道那个有名的上饶才子一直躲在十万大山。
开元二年小暑,李隆基减租的消息传到桂林府,罗英就知道要出事,借口外出访友,去了云南道点苍山的蝴蝶泉。
果不其然,罗英离开没多久,十万大山就爆发了全面的民变。后来多吉寺火光和尚出主意,叫财主对歌解决问题,但是罗英不在,莫怀仁不敢找治下的土民对歌。
罗英在蝴蝶泉边,一住就是一年多,回到桂林府的时候,正是林重俊跟刘三姐对歌的日子。
莫怀仁知道罗英的才学跟林重俊不相上下,就没有急着找治下的土民对歌,而是等林重俊跟刘三姐对歌的结果再做决定。
不料,林重俊输了。
因此,莫怀仁就没有找治下的土民对歌——找也没用,人家会把刘三姐请来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刘三姐死了,莫怀仁才敢叫莫进财继续去逼土民补交租税。
到时候万一要争斗,莫怀仁还可以借口说武斗会有土人死伤,对谁都不好,逼着土民文斗,再把罗英叫出来,基本上就是稳赢的局面。
罗英虽然不对自己的脾气,但是自己对他有救命之恩,叫他来帮腔对歌,他肯定是不会推辞的。
不但莫怀仁又开始强迫土民交租税,别处的财主看到了,也纷纷开始学样。在这件事情上,财主还是共同进退的。
不趁着刘三姐新死,土民抗交租税的士气低落,去逼租,还等什么时候?
当然,土民也不会坐以待毙,碰到财主来逼租,还是继续反抗的。刘三姐的死讯才传出来,土民还是坚持着刘三姐曾经提出来的方案。
这么短的时间里,刘三姐曾经提出来的方案是不会被土民抛弃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抛弃,谁都说不好。
整个十万大山,农人又跟财主全面武斗了。
桂林府的新知府姓田,他本来是朝官,是被贬到地方上来的。
先天二年底,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开始改制州府一级的官署。
以往,州府一级的官署,长官称作刺史,权柄极大,李隆基把刺史改制成知府,下设府丞、主簿、校尉、通判,一个刺史官职的权,由一个知府、一个府丞、一个主簿、两个校尉、一个通判,总共六个官职来瓜分,避免了州府长官一手遮天,为所欲为。
田知府在朝为官的时候,极力反对李隆基这样改制,触怒了李隆基,当时就被降了职,但还是留在朝中任职。旧年李旦驾崩,朝臣应该要斋戒祈福,他却破了戒,李隆基差点杀了他,多亏姚崇等人求情,才从轻发落,把他贬到桂林来当知府。
到了桂林上任,田知府才知道,十万大山比不得其他地方,只要出了城墙,就归土司管。
城墙里面能有多少人多少事?贬到这种地方来,根本不可能出政绩,也别想再回西京。
于是,田知府索性放纵自己,啥都不管不问,反正杂务有府丞管,文书有主簿管,军事有校尉管,案件有通判管,自己这个知府正好光拿俸禄,坐享清福。
这次莫怀仁这么一搞,田知府的清福也享不成了。
哪怕没权管土人事,也得下去了解情况,看看能不能化解一下,给人家说个和。
要不然,在自己任上,治下的农人跟财主矛盾激化,恐怕还要再次遭贬,严重的话,可能连脑袋都保不住。
田知府第一站,就到了阳朔,来给莫怀仁和农人说和。
结果,谁都不理他。
农人拿着李隆基的圣旨拒绝说:“李隆基说了,由我们土人自己解决,就不烦劳府台大老爷费心了。”
莫怀仁一脸为难地说:“田大人呐,莫某倒是希望你能说个和,可是那些刁民拒绝说和,你光跟莫某说没用嘛!”
土人的态度,把田知府气了个吹胡子瞪眼,却又无可奈何。没有李隆基的允许,他不能对任何一个土人采取任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