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刘三姐的死讯(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美不胜收的小漓江,更是令人陶醉。
这里山美,水美,勤劳朴实的土人更美。
但是土人并不都是勤劳朴实的,譬如有个财主莫怀仁,勤劳倒是勤劳,就是一点都不朴实,专一只想着怎么榨干土民的最后一滴血。
财主越勤劳,农人就越遭殃。
开元二年大暑,刘三姐弄得十万大山所有农人抗交租税。
莫家土司治下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山歌手,是一个姓李的老汉,他也趁势而起,成为当地闹民变的头子。
桂林府治在桂州,州府的官员看到莫怀仁,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莫家土司是十万大山势力最大的土司,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则财主这个群体的,跟其他财主不一样。
有些时候,财主之间闹矛盾,州府去说和,怎么都说不和,但是只要莫怀仁一到,说上几句,那有矛盾的财主就会罢手言和。
十万大山三百多家土司,都很给莫怀仁面子,说他是“壮家的开明领袖”。
就连曾经号称才华横溢冠岭南的林重俊,以及在朝廷有大后台的柳之远,在十万大山的影响力都是比不上莫怀仁的。
在十万大山,要说当代有哪个土人的影响力能够压过莫怀仁,那就只有刘三姐一个人。就连其他那些天下第一山歌手,对十万大山的影响力也是比不过莫怀仁的。
因此一直以来,莫怀仁是最受官家优待,从官家拿到好处最多的财主。
然而就算是这样,莫怀仁也斗不过李老汉。
原因无他,只在于民心向背。
开元二年秋,李隆基下发三道圣旨诏书昭告天下以后,莫怀仁再次去找李老汉谈有关租税的事情,又一次碰了钉子。
李老汉轻蔑地说:“李隆基都不叫我交租税了,难道你比李隆基还大么?”直接给出无视的态度。
从那以后,莫府就经常跟农人开战。
起初,莫怀仁没有去招私兵,只是叫上家丁去跟农人打群架。毕竟招来私兵,那是要花钱养的。
莫怀仁倒也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早就看透了,连几千官兵都打不过农人,自己就算养个千把私兵,怕是也拿农人没办法。
况且,家丁跟农人打仗,只叫打群架,还有回旋的余地,一旦养了私兵,再去跟农人打仗,那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莫怀仁终究不愿意闹成那样子,毕竟天下未乱,只有十万大山乱,李隆基迟早是要出面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现在跟农人闹僵,就算以后李隆基解决了这个问题,农人也会各种害自己。
所以莫怀仁一直没有招私兵,以显示自己和谈解决问题的“诚意”。
开元二年腊八节,刘三姐在多吉寺提出废土司,没过多久,开元三年初,林重俊提出土司收田的对策,一些心急的财主跟牛画树那样,要趁机霸占农人的均田,结果被刘三姐把林重俊的方案给破了。
其他一些保持观望的财主,看到农人有办法对抗收田,也就掐灭了收田的心思。
只有莫怀仁例外,他也要去收田。但他收田并不是大范围的,只针对李老汉一户人家。
而且他收田的理由也跟林重俊提出来的理由不一样,他说:“李老头年纪大了,已经种不动田了,他儿子又还小,还算不上劳动力,达不到均田的标准,可不能浪费了均田,得收回来。等他儿子成了劳动力,达到均田的标准,再重新给他家里均田好了。”
去收田的时候,他还再三强调:“均田的问题,跟租税的问题是两码事,要分开解决。”
当地人都知道莫怀仁的心思,就是明摆着要整李老汉,但是他这样的理由,倒也不是说不过去。毕竟李显复位以来,李唐的均田一直就是这么干的,到现在还在沿用这个惯例,所以当地人也没有说什么。
莫怀仁本想着,李老汉会因为收田的事情跟自己争起来,然后就好找机会跟他谈一下租税的问题。谁晓得李老汉早就看穿了莫怀仁的心思,扔下几句话说:“自古以来,三十六行度众生,不耕田种地难道还会饿死不成?”
就这样,李老汉退了田,带着一双儿女改行,去做其他行当。
那时候,李老汉的儿子阿牛说:“不如我去学手艺,做个匠人。”
李老汉坚决不许,对阿牛说:“工字不出头,一辈子受东家的气,挑剔来挑剔去,不如做点小生意,自由。”
阿牛说:“可是咱们家那么穷,也没有本钱做生意啊。”
李老汉说:“那就学人家去打猎。”
结果因为不会武功,又不知道要怎么布置陷阱,更不知道野兽的生活习性,一段时间下来,收入基本上为零。
这一行做不通,李老汉又说做其他:“不如去采药吧。”
山里人,多少认得一些药材,可是不知道市场行情,出货也赚不到几个钱,还累个半死。
这一行也做不通,李老汉又说:“干脆卖力气,学人家砍樵卖柴。”
可是一家三口砍下来的柴禾,烧起来烟灰实在大,根本就没人敢买。
这一行也做不通,李老汉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倒是女儿舟妹说:“不如我们去打渔,怎么样?”
李老汉问:“我们连渔船都没有,怎么打渔?”
买渔船可不便宜,自己打造渔船也不便宜。
舟妹说:“我们扎两个竹排不就行了吗?”
阿牛问:“那渔网呢?”
渔网也是挺贵的。
舟妹说:“我问过关秀姐姐了,她教过我怎么织渔网。”
关秀是当地的一个渔家女,在小漓江上,风里来,浪里去,打渔是一把好手。
李老汉说:“那就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