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牛画树的决定
如果答应的话,其他地方的农人恐怕全都要求跟进,到时候朝廷收入巨减,国库就会空虚。倘若不答应的话,恐怕十万大山就要大乱,甚至很有可能,刘三姐就是下一个文佳皇帝。
文佳皇帝姓陈,名硕真,江南道睦州人氏,永徽四年江东民变头子。
当时永徽盛世,李治的吏治算是严的,可是地方上仍然有不怕死的官员,对李治阳奉阴违,对当地百姓作威作福,才引发了那一场民变。
陈硕真文佳皇帝的称号,在当时对李唐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尽管那一场民变很快被镇压下去,可是却依旧起到威慑官家的作用,倒逼官家不得不严惩一批地方官员,以及继续加大让利于民的力度。
而今刘三姐在十万大山,她的名望和势力比当年的文佳皇帝还要大,一旦跟她彻底决裂,绝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大唐军固然能把她给镇压下去,但要付出很重的代价。
并且自己个人,也要时刻担惊受怕。那刘晨、阮肇就是悬在自己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落下来。
“真是叫我为难呐!”李隆基无限感叹。
不管答应与否,做这个决定千万不能草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不管怎么说,刘三姐做到这一步,的确是帮了自己的大忙,就算不答应她,也得有所表示,绝不能让她感觉吃了亏。要不然,以后将没有谁敢帮自己办事,自己可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还是先把这事放一放,等看过林重俊的奏报再说。”李隆基收起冯子安的信,自言自语。
冯子安是肯定不会骗自己的,但也得看下林重俊是什么意见。他是十万大山说话有份量的土司,他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代表性的。
冯子安的来信属于私信,不需要经过朝房,可以从兄长李成器的府邸更早的转递进来,但是林重俊要上书,就得按照正规程序走,必须由朝房递上来,肯定要比冯子安的来信晚几天才会上来。
到时候看看林重俊是怎么说的,再做决定也不迟。
几天后,林重俊的奏报被送进了御书房。
李隆基批阅奏章,拿到林重俊的这一份,仔细看起来。
奏报上说,自从前年,皇帝叫土人自己解决有关租税的争议,林家土司一直在积极努力,试图解决,但是至今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效,有负皇帝的信任,林家没有颜面再当土司。
而且问题也不能一直拖着不解决,林家解决不了,但是相信官家解决得了,因此林家决定请辞土司,完全交出白鹤乡的自治权。
看完林重俊的奏报,李隆基并没有急着批,而是继续看其他奏章。
这么重要的事情,宜州府也肯定有奏报的。
李隆基在书案上翻了好一阵,才找到宜州府的奏报,说的内容倒跟冯子安的信有几分相似。
随后,李隆基把冯子安的信、林重俊的奏报、宜州府的奏报放到一起,反复比较着看,想看看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生怕万一出个什么疏漏,可就害人害己。
当皇帝,实在是太累了。
要知道这几年,李唐可不太平。
自从武周代唐开始,李唐多地都各自为政,后来就养成习惯,明面上说是大唐的一份子,暗地里已经不听朝廷的了。
此外还有那些贞观年间来归附的小国,也有不少已经脱离李唐,不再来朝贡。
改元开元以来,这几年李隆基一直在对这些地方征战,讨伐他们,要恢复大唐的盛世荣光。
事情实在太多了。
这些事情全都需要李隆基亲自拿主意。
对这些事情,李隆基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就怕一时疏漏,造成不良后果。
要知道自己这个皇帝都是当年立太子的时候大哥李成器让贤,自己才能当皇帝的,不服自己当皇帝的人多着呢。如果不是父亲传位早,扶自己上马送一程,大哥又坚决支持自己当皇帝,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造自己的反。
随后,李隆基慎重考虑了好几天,才亲笔写了一道谕旨,批准林家土司请辞,着宜州府负责接管白鹤乡,就按照刘三姐提出来的,从今往后对白鹤乡只收六斗租,五升税。
写完手谕发下去,李隆基心里略微轻松一些。
谕旨发到朝房,朝官们都不乐意。
不管是忠是奸,清廉与否,都认为十万大山不可以跟晋地相提并论。
当然,更多的是私心。他们是衙门,具体负责管理天下事务,这么重要的事情,李隆基不跟他们商量,就一个人发下谕旨,这分明是不把衙门放在眼里,这还了得?
不行,一定要找李隆基的麻烦。
于是,朝房把谕旨暂时扣压下来,没有马上按照程序发下去。等到次日早朝,这些朝官来找李隆基收回成命:“陛下,减租这种事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给白鹤乡减租,肯定让别处农人感觉不公,要闹事,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
……
金銮殿上,朝官跪了一大片。
李隆基知道,这是衙门逼宫来了。
他们哪里是接受不了这样减租?分明是接受不了自己不跟他们商量,就一个人做主。
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无非是皇权与士大夫互相妥协的产物,不是皇权压过了士大夫,就是士大夫压过了皇权,从来就没有平衡的,也永远不可能达到平衡。
李隆基不喜欢这样,但又无可奈何,总不能把这些朝官全都给杀了。而且就算把这些朝官全都给杀了,总还要遴选新官来任职,以那些书生的脾性,当了官,一样会跟现在这一批官员一样做。
靠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但是今天这件事情,李隆基不会妥协。李隆基开玩笑地问:“众爱卿,莫非是想让朕叫土民给朕打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