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零零章两次死亡
东吴雄主孙策离世前,曾叮嘱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对于戚英而言,外事不决就问手里的刀剑,而内事不决,如今该问的就是八咫和歌,或许这也正是他让八咫和歌担任城主的另一个原因。
借尸还魂这种事,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但对于那些不迷信的人而言,很容易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给戚英掩盖身份带来极大的隐患。
戚英最终还是找到了八咫和歌这里,他想知道,这则流言的源头,他必须遏制这种趋势。
然而八咫和歌的反应,让戚英很快就明白,他要找的源头,就在眼前。
“所以,是你传出去的?”戚英没想到八咫和歌会做这样的事,因为在他看来,目前阶段,八咫和歌是最懂他心思的一个人,没有之一。
不过他到底是忘记了,八咫和歌是伊势神宫的神女,她的地位以及名声,全都是利用这样的方式得来的。
相较之下,倭国更讲究这等样的迷信,八咫和歌完全没有任何的顾虑,因为她的一切,都是用这样的方式获取的。
就好像古时之人,会预先在地里埋下石碑之类的东西,而后挖出来,就说是上天的预兆,偏生大家都会信以为真。
可时代不同了,人的思想也会不同,大明朝仍旧是封建社会,绝大部分的人都迷信,但也有人像戴雅格和张戬一样,不会相信这一套。
若非连嘉靖皇帝都相信这一套,只怕会有更多的人质疑,但诚如戚英所想,环境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也会不同。
虽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戚英不敢保证万无一失,若继续流传出去,自己的努力又有何用?
然而八咫和歌到底还是说服了他。
“我听一个番僧传教士说过,他说,人的一生有两次死去,一次是生命走到了尽头,而另一次则是世上再也无人提起你的名字。”
八咫和歌开口这番话,就让戚英陷入了深思之中。
“虽然大秦冢的威名已经树立起来,但如今琰摩城之中,大部分的人仍旧在怀念白阎罗。”
“他们之所以把你高高抬起,只是想让你取代白阎罗的地位,他们需要一个保护神,那就是白阎罗,就算大秦冢再厉害,在他们的眼中,也只是白阎罗的代替品。”
“白阎罗这个名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彻底抹灭。”
“也就意味着,白阎罗在他们的心中是不死不灭的,大秦冢只不过是另一个白阎罗罢了。”
八咫和歌对这些“善男信女”的心理简直揣摩到了极致,她是玩弄人心的高手,在这方面,戚英或者其他人都无法企及。
“你们大明朝的那些文官,拼着性命不要,也要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以被皇帝打屁股为荣,为的是什么?”
将例子延伸到大明朝这边来,戚英就更容易理解了。
这些文官可以不为求财,也可以不要权势,但对于他们而言,名望永远是最重要的。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
相较于很多人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他们对死后的荣誉,看得比生前的作为还重要。
这些人的想法正如八咫和歌所言那般,人的身体会衰老会死亡会腐朽,但事迹却会流传,会名垂千史。
如果用那个传教士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人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只要他们的名字在未来几十年几百年仍旧被人提起,便相当于他们是不死不灭的。
这也是为何他们热衷于追求名望的原因之一了。
八咫和歌同样如此考虑,之所以要流传借尸还魂的说法,正是要让白阎罗之名不死不灭,因为这个名字早已烙印在了这些人的心中,既然磨灭不去,那就在这个小火种上泼上火油,让他继续燃烧下去。
“你放心好了,你们的皇帝连仙丹都信,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人不信这一套,更何况海上求生的倭寇,生死都看老天爷脸色,别说借尸还魂了,就算跟他们说你是天神下凡,他们马上就给你造庙立祠,给你燃香烧纸,顶礼膜拜。”
戚英思虑良久,到底还是没有继续纠缠下去。
正如大秦冢这个名号一样,只要顺其自然,戚英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借尸还魂的说法应该也一样去对待。
本来也只是一桩小事,戚英不过是太担忧自己的身份,才有了诸多顾虑,此时被八咫和歌这么一解说,也就释然了。
“虽然走脱了姜许负,但王直即便要发兵,也需要很长的筹备时间,如果不出意外,他会联络各地藩主,结成联军,如此才有胜算。”
“王直是个有大野心的人,他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琰摩城,他会趁机将张家一并吞下,张家这是与虎谋皮,反倒比我们更焦虑。”
八咫和歌很快转移了话题,或许她也不想戚英再有诸多顾虑,戚英自是明白这一点,只是对倭国那些大名和藩主,他到底是了解太少。
“早先松浦藩出兵就已经犯了大忌,这些藩主还敢明目张胆地出兵须弥岛?”
八咫和歌笑了笑:“须弥岛这个地方太过敏感,游离在大陆之外,孤悬海上,说是大明朝的海疆也可以,说是倭国的地盘也不过分,在这些人看来,就像是无主之地,勉强也能应付过去的。”
戚英坚决摇头:“不,这就是大明的疆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八咫和歌也不恼,朝戚英道:“既是如此,就靠你来守住这块地方了,毕竟大明国连衙门都不设立,岛上也没有大明国的标识,你如今也只是贼人身份,没有官方背书,想要立起大明国的旗帜,也不合情理。”
“而且一旦你立起旗帜,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是哪方势力,都会来咬你一口。”
戚英自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加快发展壮大的速度,期盼着有一天,即便我立起大明朝的旗帜,也再无人敢来咬我。”
八咫和歌苦笑道:“如此自是最好,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之间,会有多少战争和生死,你比我更清楚,就看你能不能撑住了。”
戚英摇头道:“不是能不能撑住,是一定要撑住。”
想了想,他又改口道:“不,不是要撑住,而是要主动出击,让他们根本不敢生出半点贪念!”
八咫和歌正要说话,外头却突然来人,急报道:“海面上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