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还魂流言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对王直的议事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提升琰摩城的硬实力,才是最关键所在。戚英等人也不再出海掠劫,因为这段时间的抢劫已经带来了天大的收益,他们需要养精蓄锐。
再者,如果他们在海上耽搁,无法在王直援兵到来之前赶回来,琰摩城是守不住的。
有了这部分人的加入,琰摩城的建设速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戴雅格从龙浦岛回来之后,也不再出海,而是专注于建造,除了在海岸方向的主城门之外,也在面对内陆的后城门建造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包括哨塔和炮台等等,更不消说城门外头的拒马和陷阱等等诸多设施。
哨塔完全按照戚家军的配置来建造,一座哨塔便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里头配置了子母铳,铁炮,弓箭,砲石,滚木等等诸多防御武器。
他们几乎要将这座城池建成了钢铁要塞,十几座熔炉整日里浓烟冲天,整座城市都烟熏火燎,铁火之气弥散在空气之中,充满了蒸汽和钢铁时代的气息。
张戬虽然离开了须弥岛,但他留下了图纸,而戴雅格将这些图纸一一变现,琰摩城越发虚幻,让人难以置信,这就是一座超越了整个时代的城池。
虽然人手仍旧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工人只能依靠俘虏来填补,但戚英等人卖力出海也不是没有收获。
那些曾经的倭国贵族或者武士,纵横四海的倭寇头子,凶名赫赫的假倭团伙等等,除了少数一些被吸纳到作战队伍里头,其余的全都被丢到了工地。
八咫和歌在管理方面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才能,他并未虐待这些人,而是保证了充足的供给,这些俘虏虽然整日里干活,也全是一些粗活重活,但身体反倒比先前更加健壮了。
这些都得益于以战养战的策略,但以战养战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一旦停止了出海掠劫,他们就彻底断了补给来源。
西海岸虽然掌握在了手中,但没有广袤的土地,他们无法种植作物,没有生产来源,就只能靠掠夺。
虽说在战斗之中会缴获物资,但对于越发庞大的琰摩城人口,这些物资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琰摩城就如同一头巨大的吞金兽,人手倒是其次,因为张戬留下了设计图,建造出来的器械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但需要投入巨量的原材料。
琰摩城就像一个无法满足的无底洞,投入了大量的原材料,外观上似乎与先前没有太大差别,可认真计较起来,攻防能力却提升了一大截。
早先的琰摩城就像钢铁骨架,如今开始填埋血肉,各种攻防设施不断地添加上去,而根据张戬的设计,这些单位都是可以拆卸,能够更新换代的。
他甚至为此还预想了未来的方案,随着他们不断建造出相应的基础设施,就能够建造出更先进的东西来更新换代。
这也是戴雅格如痴如醉地去研究的原因,在旁人看来只是一堆废纸,在他眼中,这就是未来的世界,从未有人见过的梦幻世界。
戚英与杨文鹿的那一战,彻底坐实了大秦冢的威名,整个琰摩城,再没人质疑他的能力。
虽然尚且有人停留在白阎罗的怀念当中,但绝大部分的人,已经将这份敬畏和爱戴,转移到了大秦冢的身上。
因为大秦冢横空出世之时,便有人传说,是陈同玄带来了大秦冢,这个大秦冢就是来接替白阎罗的。
起初很多人都没法接受,因为白阎罗是独一无二,即便大秦冢再强,也无人能取代。
可到了之后,竟然有人传出消息来,说大秦冢是个没有出身的人,仿佛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
还说大秦冢是张家宝库里的行尸走肉,让陈同玄利用仙法,使得白阎罗借尸还魂到了大秦冢的身上,所以大秦冢有时候看起来才像极了白阎罗。
很多人都相信这一种说法,因为在他们的观察之中,大秦冢却是与白阎罗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这种说法越是盛行,就越多人去关注大秦冢日常的一举一动,得出的结论就越是言之凿凿。
得益于此,那些原本认为白阎罗无法取代的人,也都开始渐渐信奉大秦冢了。
他们都是迷信之人,他们相信转世投胎,他们自然相信借尸还魂,更何况琰摩城的核心高层,都与大秦冢走得很近,而且很多时候都唯命是从。
早先大家尚且不觉,但渐渐观察之后,确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以他们认为,核心高层其实早已知道这个秘密,只是对外人保密罢了。
戚英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流言传出来,当这个事情愈演愈烈,他走在琰摩城中,越来越多的人给他行礼之后,他意识到不对劲了。
“你觉得这流言是谁传出来的?”房间中,戚英朝王绿姝如此问道。
王绿姝身体恢复之后,一直协助张少安,做着医官的差事,所以对整个琰摩城,她应该比戚英更清楚,因为戚英很少抛头露面了。
王绿姝想了想,回答说:“螳螂虾可不是吃素的,外人即便潜伏到琰摩城里头,也不敢散播消息,一旦他们散播消息,会被螳螂虾揪出来,下场只能是死。”
“所以……”
“所以是自己人传出来的。”戚英很快明白了王绿姝的意思。
他也知道,这个消息能让他无限接近白阎罗,是取代白阎罗的最好方式。
但隐患也很大,因为借尸还魂这套借口,还是有着很多人不信的,一旦自己迎合这种说法,回归到白阎罗的本色,不再低调掩盖,只怕很快就会被人看到本来的真面目,那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虽然散播这则消息的人,或许是好意,为了让他做回自己,重新变回白阎罗,但却是好心办了坏事。
官军虽然走了,但陈同玄的告诫是非常有道理的,他不能再重蹈覆辙,不能再让戚英之名,成为他的软肋。
这个名字是他最后的弱点,只有彻底消除这个隐患,他才能走得更远,达到最终的目的。
“你认为会是谁?”
面对戚英的疑问,王绿姝摇了摇头:“是谁并不重要,人家也是好意,流言之所以是流言,就因为得不到证实。”
“你若是站出来辟谣,反倒要伤了人心,与其如此,不如什么都不做,这才是最好的。”
戚英明白王绿姝的用意,想了想,还是压下了心中想法,与其费力去消除这件事的影响,倒不如专心筹备应对王直。
或许有时候流言也能化为一种力量吧。
虽然决定不去辟谣,但戚英还是想找出那个“始作俑者”,即便他出于好意,也是瞒着戚英在做这件事,戚英并不喜欢这种感觉。
“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