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老将请缨
赵文华虽然只是随口问了一句,却是举重若轻,将烫手山芋丢给了胡宗宪,身为浙直总督,胡宗宪还是有着最大话语权的。胡宗宪眉头紧皱,沉默良久,而后还是看向了戚英。
“你有几成把握?”
戚英直接回答了他的问题,但附带的前提,很显然给胡宗宪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若将兵权暂时交给我,有九成把握全歼海上倭寇,有七成把握连带陈东叶明的军团也打灭一半。”
战场形势转瞬即逝,即便几十年的老将名将,也不敢如此大言不惭,可此话却偏偏出自于仅有一败的白阎罗之口,莫说胡宗宪,便是其他将领,也都是信了的。
但胡宗宪还是摇了摇头:“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兵权不是一块馒头,说交给谁就交给谁。”
戚英退而求次:“我不指挥也可以,想赢,由我来指定指挥官的人选。”
胡宗宪松了一口气:“你打算选谁?”
虽然他没有明确回答赵文华,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是提了两个问题,但只要不傻都听得出来,胡宗宪是同意戚英的建议了!
戚英露出笑容来,将目光转向了胡宗宪身边的那些将领。
胡宗宪也是有苦难言,因为他已经意识到,打从一开始,戚英的真正目的就不是为了兵权,而是为了挑选他心仪的指挥官。
所谓退而求次,不过是奸商推销手段,先漫天要价,而后再打折抛售,造成了心理的反差,就让人乐意接受,明明吃了亏,反倒像占了便宜一样。
戚英走到这些将领的面前来,审视了一圈,这些个将领也是各怀鬼胎。
毕竟赵文华不情愿打这一仗,胡宗宪也是勉为其难,若是自己表现太过雀跃热情,反倒是给自己惹麻烦。
所以此时,他们一个个都眼观鼻鼻观心,并没有人主动请缨。
戚英固是知道他们的心理,之所以走到他们面前来,正是要给他们一种压力,甚至因此而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表情。
戚英负手而立,只是在等,他还轻叹了一声,低声嘀咕道:“想我堂堂大明官军,竟无一人有胆么……”
正当此时,一道高大的身影突然站了出来,略带沙哑的声音响了起来。
“卢镗请战!”
胡宗宪脸色有些难看,赵文华更是气得咬牙切齿,戚英却是微微一笑。
“果然还是卢将军!”这也是戚英预料之中的事。
在抗倭一事之上,人人皆知俞龙戚虎之说,都将俞大猷和戚继光视为抗倭英雄,但在戚英看来,卢镗的成就绝对不可漠视。
旁人或许认为卢镗亚于俞大猷和戚继光,但在戚英心中,排序应该是俞大猷卢镗,而后才是父帅戚继光。
卢镗眼下已经是五十岁的老将,须发已经花白,但论起气度和魄力,却仍旧比其他将领要更稳重和威严。
因为卢镗与俞大猷和戚继光都并肩作战过,戚英也并不陌生,甚至有过一场大战,戚英还率领敢死军,孤军深入,疾行百里,解了卢镗的围困。
也正因此,戚英对卢镗的戎马生平也很是了解,正因为太过了解,他才会比旁人更加清楚,卢镗此时能站出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
卢镗出身武将世家,早年承蒙祖荫,继任福建都指挥佥事,早在嘉靖二十七年,就已经在双屿港大破倭寇,俘获贼首李光头。
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两年,他就因为牵扯到了浙江巡抚朱纨的事件当中,被判了死罪,虽说最后免了死罪,但还是下了牢狱。
说起这个事情,戚英也有些义愤填膺。
卢镗当时是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浙江巡抚朱纨手底下的得力干将,双屿港一战,正是朱纨指挥,卢镗执行。
因为目睹了倭寇为祸百姓的暴行,朱纨也是殚精竭虑,一番深思之后,得出了与戚英一般无二的结论,倭寇的症结到底是在沿海百姓的身上。
但朱纨选择了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严格执行禁海令,只要沿海百姓不得下海,倭寇的数量就会骤降。
可沿海百姓本就民不聊生,很多人都在海上走私,靠着这些见不得光的生意来求生。
因为朱纨严苛的禁海令,使得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所以民怨四起,反倒不记念他的抗倭之功。
朱纨到底还是太过天真了一些,因为这些走私生意,虽然都是沿海百姓在做,但背后却是那些士大夫家族在把持。
禁海令固然令得沿海百姓日子不好过,但真正损害的是那些名门望族的根本利益。
朝堂上的文官很快就以此来大做文章,有个监察御史便弹劾朱纨拥兵自重,滥用职权,擅自杀了九十六名走私犯人。
朝廷彻查之下,朱纨被革职,但朱纨如何都想不通,自己分明是为了百姓的未来着想,这些走私犯也是罪有应得,为何受到惩罚的会是自己?
这些百姓非但没有纪念自己抗击倭寇的功德,反倒要唾弃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想不通的朱纨,自杀了。
也正是在这件事当中,卢镗受到了牵连,他毕竟是领兵的将领,朱纨是浙江巡抚,惩罚只是革职,卢镗却论了死罪,戚英虽然不太清楚当年之事,不过估摸着杀掉那些走私犯的,应该就是卢镗。
因为隐约知道了这件事,戚英当年才会孤军深入,领兵去给卢镗解围,因为在他看来,卢镗值得冒险去救。
朱纨死得冤枉,死得憋屈,戚英并不想让卢镗再受这样的委屈。
虽然死罪得免,被下狱,但因为朱纨死了,卢镗被囚,朝堂上再也没人敢拿禁海令来说事,海防逐渐废弛,倭寇就更加猖獗,荼毒东南沿海更甚。
也正因此,三年之后,卢镗才得以官复原职,继续抗击倭寇,然而三年时间,倭寇早已发展壮大,声势浩荡,加上受到朱纨之死的影响,卢镗也跌入了人生低谷。
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卢镗官复原职后的三年,倭寇大举入侵浙江以及江南沿海,千里海岸线都在告急。
卢镗率军四处抗击倭寇,转战杭州,嘉兴以及湖州等地,可惜频频失利,受到责罚和贬谪,最后戴罪分守浙东。
卢镗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受,又是戴罪之身,稍有不慎就会雪上加霜,按说本该夹着尾巴做人,不好再强出头,可到了今日,站出来的,也只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