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锦囊手笔 - 荡寇东海东 - 妍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荡寇东海东 >

第二百九十四章锦囊手笔

戚英离开蛤蜊港之时,二爷杨宗济确实给了他锦囊,但戚英一直都没有去使用。在他看来,这锦囊绝不会起到甚么具体的决定性作用,只不过是给戚英一些模棱两可的鼓励罢了。

因为戚英在军营之中太久,无论师父俞大猷,还是父亲戚继光,那都是兵法大家,甚至堪称著书立说的兵法家。

但正因为自己读过兵书,也打过仗,才更能明白,书上那些个诡异离奇的兵法,在现实之中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对于二爷的锦囊,戚英一直当成是心理安慰,有了锦囊,便如同有了最后的底气一般。

如今前后遭困,戚英和弟兄们又大伤未愈,与之前每一次穷途末路一般,这锦囊也是可用可不用。

但戚英也知道,想让胡宗宪相信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则早在中军大帐里,胡宗宪就会不顾赵文华的反对,而采纳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了。

说到底还是胡宗宪信不过他戚英,才任由赵文华带着这些军士去冒险。

有鉴于此,戚英有必要把二爷杨宗济的招牌抬出来了。

旁人或许不知,但无论是俞大猷还是卢镗,亦或者父帅戚继光,都在胡宗宪麾下打过仗。

所以没人比胡宗宪更清楚,二爷杨宗济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人物。

也果不其然,戚英说二爷所赠的锦囊,胡宗宪顿时便两眼放光。

戚英也不含糊,朝归阿树招了招手,后者便将戚英的乾坤袋给取了来,戚英摸索了一阵,摸出了其中一个锦囊,双手递给了胡宗宪。

胡宗宪有些迫不及待,双手甚至有些颤抖起来。

虽然他是浙直总督,负责监军,以及后勤补给人事铨选等等,可以说除了上阵打仗,其他事情都归他管,但也正因此,他反倒更加好奇。

当他打开锦囊,摊开那封密信之时,也是满脸的惊愕,而后变成了凝重和疑惑。

他将密信递给了身后的徐渭,后者细读下来,也皱起了眉头,很快就陷入了沉思之中。

戚英本以为二爷会故弄玄虚,所谓锦囊妙计,最多不超过十个字,多半是些什么“以退为进”之类的四字兵法。

可无论是胡宗宪,还是徐渭,目光在纸面上都停留了太长时间,而且从他们阅读的情况来看,这密信该是写得满满当当的。

戚英倒是有些后悔了,早知便该先行偷看一番,而后才交给胡宗宪。

“胡制军以为如何?”戚英试探着问了一句,胡宗宪却仍旧沉默不语。

倒是身边的徐渭,此刻终于是一声叹息,由衷感叹了一句。

“杨先生真乃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世间奇人也……”

戚英也是好奇,走到前头来,取了那密信一读,也是额头冒汗。

胡宗宪微眯着双眸,一直暗中观察着戚英的表情,直到戚英冒汗,他才松了一口气,朝戚英道。

“你觉得如何?”

戚英摇头苦笑:“我现在是甚么身份,自是胡制军来拿主意了……”

胡宗宪轻叹一声,将密信取了回去,小心叠好,塞入了袖笼之中,朝戚英道:“此事非同小可,容我回去好好想想。”

戚英知道,胡宗宪想来是要争取赵文华的同意,也不催促,稍稍点头,也不再追问,倒是朝徐渭笑问道:“二郎这几日表现如何?”

胡宗宪朝张戬瞥了一眼,又看了看徐渭,也善解人意地说道:“文长啊,你留下来叙叙旧罢,我先回去见见赵文华。”

胡宗宪在人前直呼赵文华之名,可见他在赵文华面前也不过是逢场作戏,有意让徐渭留下来,多半也是不想徐渭见到他在赵文华面前“虚情假意”的模样。

徐渭正愁没机会与戚英说话,自是点头应下。

待得胡宗宪走后,徐渭也朝戚英道:“我扶你回去歇息吧。”

戚英看了看邹长荣等人,也不需多交待,朝徐渭道:“如何敢劳动徐大哥……”

转头朝张戬看了一眼,后者识趣地走上前来,搀扶着戚英,便往帐篷走去。

王翠翘和徐海仍旧留在帐篷之中,戚英回来之后,便朝王绿姝道:“你带他们到隔壁帐篷去慢慢说话吧。”

王翠翘自是感激不尽,朝戚英道谢之后,由着王绿姝带了出去。

帐篷里头便只剩下戚英三人,张戬扶着戚英刚坐下,徐渭便调侃了一句:“贤弟可曾逗留勾栏瓦肆?”

“徐大哥说笑了,我十五从军,身上受伤不断,哪能如此风流……”

徐渭又笑问道:“那么贤弟可有相好的红颜知己?”

戚英更是哭笑不得:“徐大哥有话说话,何必调笑小弟。”

徐渭哈哈笑了起来:“贤弟既未曾流连青楼戏院,又无红颜知己调教,演技缘何如此了得?”

戚英故作惊愕:“徐大哥何出此言?”

徐渭朝帐篷外头扫了一眼,而后压低了声音:“贤弟说冒汗就冒汗,不过骗得了胡宗宪,却骗不了我……”

他凑了过来,在戚英耳边道:“那锦囊妙计是你写的吧?”

戚英微眯双眸,徐渭却也不在意:“杨先生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大谋士,但到底是凡夫俗子,既不能通神,又岂会未卜先知。”

“即便他能预谋大局走向,也万万无法确凿得知今时今日的详细,密信之中的分析固是模棱两可,但有一点却暴露了。”

戚英确实被徐渭说中了,锦囊确实有,但并不是杨宗济的锦囊,而是他早两天就已经写好的!

二爷杨宗济从小就教戚英读书写字,戚英的书法继承了杨宗济的风骨,甚至于他时常用杨宗济的笔迹,来替杨宗济抄抄写写。

杨宗济协助父帅处理公文,胡宗宪自是认得杨宗济的笔迹,但其实很多公文都是戚英帮着抄写,两人的字迹早已难解难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