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长久之计
戚英很清楚一个道理,想要骗过别人,先得骗过自己。无论是姜再冬,亦或是八咫和歌,都是演技精湛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戚英也在此二人手里吃过大亏。
所以在胡宗宪面前,戚英想要演戏,就必须全情投入,甚至不惜暂时屏蔽心中的某一部分情绪和心思。
他知道很难骗过徐渭,所以才故意提起张戬,给了胡宗宪足够的心理暗示,如此才能让胡宗宪将徐渭张戬单独留下来。
也果不其然,徐渭到底是看穿了戚英的把戏。
其实戚英的想法很简单。
他不是赵文华,绝不会选择和谈,因为倭寇就是一群狼,若果示弱,一旦后退半步,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一退再退,退到最后便是全盘皆输,全军覆没。
虽然弟兄们都大伤未愈,但如果能调动官军,想要击退倭寇,还是有着过半的把握。
大明军中也不乏将才,只是因为特殊的监军制度,使得将领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
此番前来的官军里头,也有不少非常优秀的指挥官,可赵文华提出要全军出击之时,他们就没有半点顾虑?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难道他们就不爱惜麾下的士兵?
这同样也是不可能的事。
可他们最终为何没有开口阻拦?
这才是问题所在。
想要赢,就必须架空赵文华的权柄,使得他无法插足指挥权,甚至连指手画脚都不行。
要做到这一点,单靠戚英,即便威胁赵文华,也要掀起二人的战争,这不是最高效的做法。
所以戚英的当务之急是寻找帮手,而最好的帮手,无疑就是胡宗宪。
胡宗宪是个明哲保身的人,或许赵文华诬杀总督张经和李天宠等人之时,胡宗宪即便没有直接插手,也有帮凶的成分。
但戚英对此人一直没法厌恶,因为他对胡宗宪的苦衷,竟有些感同身受。
戚英跟着父帅赴京去打点朝堂上的人脉关系,去朝堂上抱阁老们的大腿,唯有戚英才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他绝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之所以要把军队的权力握在手中,是因为如今没有哪一支军队在抗击倭寇方面能比得过戚家军。
唯有保住自己的权势,才能掌控自家的军队,才能抵御倭寇的侵扰,才能保护沿海的百姓。
这是为了大义,而牺牲自己的名节。
父亲一直想做个读书人,名节对于读书人而言,简直比命还重要,但为了这些百姓,为了捍卫大明疆土,父帅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而戚英宁愿去想,胡宗宪也是这样的人。
他或许贪婪权势,但相较于其他封疆大吏,胡宗宪确确实实做出了不少好事。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师父俞大猷那般,军功被抢无所谓,但手底下军士受了委屈,他必须挺身而出,甚至为此而付出被剥夺职权的代价。
师父俞大猷的兵法同样上乘,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父帅的练兵之法,乃至于打仗的策略,都受到过俞大猷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但俞大猷的江湖气更重一些,豪迈而仗义且快意恩仇,他无法在朝堂上弯腰,这与他的武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俞大猷练的是棍法,是长枪之法,荆楚长剑,讲究大开大合,横扫直挑,从不拐弯抹角。
而父帅更像是在施展长鞭,可柔可刚,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能横扫,也能迂回。
所以对待胡宗宪的态度上,戚英更愿意相信,他同样是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名节。
也正因此,戚英才用锦囊密信,一来确实是在提出建设性的策略,二来也是为了试探胡宗宪。
如果他真的是为了大义,就一定会接受这个策略。
虽说得益于戚英及早察觉和及时补救,官军保存了实力,但想要首尾兼顾,想要逆转局面,尚且力有未逮,兵力上就有些捉襟见肘。
所以不能硬撼,唯有智取。
锦囊的妙计也很简单,那就是与倭寇和谈,打着招安的幌子,与倭寇先行接触与试探。
和谈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为了获取最后胜利的一种手段,就如同父帅的能屈能伸一样,只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过程中受再多到底委屈,戚英也可以接受。
但倭寇不是傻子,他们同样警惕,毕竟主动权如今掌控在他们的手中,一旦官军先和谈,就会显得底气不足,不出一日,相信倭寇就会发动强攻。
所以需要制造一个契机,让倭寇主动来谈,如此一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了。
而锦囊之中的妙计,正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法子!
徐渭已经绘制出了简易的地图,朝戚英道:“若是大肆建造营房,许是选择易守难攻的地方,可如今海岸上的守备不可松懈片刻,人手怕是不够……”
对于戚英的策略,徐渭也很是认同。
因为外海的倭寇船团一直没有攻进来,就是一旦官军的实力,或许官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如他们,但垂死挣扎起来,却足够拉他们一起陪葬。
倭寇头子们与赵文华的想法一样,都是想最大程度占便宜,然后各自退兵。
他们并没有决一死战的信心,倭寇们虽然人数不少,但也吞不下这支官军。
一旦胡宗宪果真能得到赵文华的同意,认可了戚英的计策,在须弥岛上大肆建造固定营房,便能摆出长期驻守的姿态来。
今番他们出航,带来了大量的物资,足够维持他们的日常用度,可倭寇们却没有这么多物资。
倭寇都是以战养战,来去如风的打法,使得他们必须保持轻装简行的战斗风格,所以携带的物资不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