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组建敢死
这种危机感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物种,对危险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有些动物比较呆,即便天敌已经扑到了后背,都未必能够察觉。而不同的人,对危险的感知也是不同的,除了天赋之外,也与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养尊处优的人,对这方面的感知能力要差一些,而戚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自是敏锐万分。
从伊莎贝拉的反应来看,此女也该是身经百战,经历过无数次的凶险,才积累了这样的经验与反应能力。
戚英也不含糊,如同灵猴一般爬到了营区的旗杆上,往外海方向放目远眺,也是心头大骇!
但见得海上灯火密集,便如头顶的银河落到了海面上一般。
这些灯火不断闪烁着,铺满了整个海面,不断闪烁着,显然是在相互沟通。
在这个年代,夜航是非常危险的事,但夜航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传递信息,因为灯火会更加的明显。
便以大明船队来说,夜航以灯光为号,一般来说,中军的船会放三支火把,一盏悬灯,而前营船则是平列两盏悬灯,左营除了两盏悬灯,各桅杆也挂一盏。
右营是一大一小的两盏悬灯,后营则是一高一低两盏,如此一来,便能够识别各船,以及船只位置。
倭寇虽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识别和传号系统,但与大明船团也有些不同。
戚英常年抗倭,对此早已了然于心,粗略估算了一番,来犯的船只竟不下三十来艘!
此时见得船灯只是如同星火,说明还有些距离,一旦看得清晰了,只怕就要进入到船炮的射程范围了。
以戚英的估算,不消小半个时辰,来犯的船团就发动突袭,而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想要将官船全都转移到港口内是不可能了。
跳下旗杆之后,戚英朝徐渭道:“来不及了,敌人已经出现在海面,约莫有三十来艘敌船……”
徐渭也是大惊:“快传令,让船只速速入港!”
戚英抬手制止道:“不成了,福船吃风,如今是西南风,风力不足,进港不得,让所有沙船停靠到福船外围做防护,海沧船次之,层层护住福船。”
福船是大型船只,无论是载人还是货物,装载量都是最大的,而且也是大明水师的门面,如何都损失不得。
福船是主力战船,在海战之时,往往能够强势碾压倭寇的小船,但如今没有风,只能被动挨打,就像生病的大象遇到了狼群一般。
“将所有的连环船都调度出来,我要征召敢死军,主动出击,否则撑不了多久的。”
大明的船只已经聚拢在一处,如今又是大西南风,正是用火攻的最好时机,戚英可以万分确定,敌船一定会用火船战术。
这也是他为何坚持要将火药等物资全都搬出来的原因之一。
一旦敌人用了火船战术,此处的大明战船全都跑不了,只有主动出击,让敌人心生忌惮,无法突袭,即便不能吓退敌人,也能阻拦拖延,给大明船团争取时间。
听了戚英的分析之后,徐渭也沉思良久,而后还是朝传令兵道:“听令行事,另外,将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的人全都召集起来,不论军士亦或杂役。”
传令兵即刻到各营去传令,戚英朝伊莎贝拉道:“让你的人抓紧时间搬运物资,优先将火药等易燃易爆的物品全数搬出来。”
伊莎贝拉虽说是寄人篱下,但也知道事情危机,若再计较个人得失,连大明水师这个庇护所也要失去,自是不会再拒绝。
徐渭领着戚英便到了中军营的校场,此时中间空地早已将所有人都聚集了起来。
赵文华是个好大喜功的,要讲排场,几乎将所有可战之兵都带到了内陆去。
此时内陆尚未传来开战的声音,海岸这里已经面临生死危机了。
周遭火堆噼里啪啦燃烧着,戚英放眼扫视,在场倒也有几百号人,但都是些没拿过刀枪火器的老弱病残。
“不堪大用啊……”戚英没有给徐渭留任何的情面,后者也有些尴尬。
“只有这些人了……”
“这不是敢死,是送死,不成,这些人不成。”戚英摇了摇头,他要的是敢死队,而不是送死队,征召这些人,平白害了他们性命罢了。
正犯难之时,戚英却见得不少全副武装的军士,正在校场外围警觉,他们怀中抱着刀,只是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仿佛所有的事情尽皆与他们无关一般。
他们的装备要比普通军士精良,而且还披挂的披风,颇有些高高在上。
他们嘴里嚼着槟榔,有些优哉游哉,若是不知道,还以为是京城的贵介公子来军营里体验生活。
“锦衣卫的人?”
戚英自是认出了他们的身份。
锦衣卫的存在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朝,前期的锦衣卫令人闻风丧胆,止儿夜啼,尤其是诏狱,更如同人间地狱一般的存在。
可到了中后期,东西两厂的地位彻底压过了锦衣卫,尤其是东厂。
但这里头有一个时期是例外的,那就是嘉靖皇帝主政时期,锦衣卫的地位是比东厂要高的。
这些锦衣卫被派遣到军中,明目张胆地监察军中纪律,尤其是戚家军建立之后,更是如此。
因为戚家组建的新军,个人烙印实在太浓重,这些人以自己是戚家军为荣,朝中也有人担心戚继光会拥兵自重,如果每个人都像俞龙戚虎这样组建带着自己特色的军队,免不了要作乱。
所以这些锦衣卫就被派往各地,以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也算是朝廷对军队的监督。
这些人高高在上,有时候甚至会成为决策的掣肘,会给决策者们带来不小的阻碍。
即便是日常的练兵,他们也会死死地盯着,在军营之中,他们是吃得最好的,穿得最好的,也是无人敢惹的存在。
戚英确实盯上了这些锦衣卫,他们虽然未必有实战经验,但大体架子还是有的,而且锦衣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身体素质要比这些军役好太多。
若能让这些锦衣卫来当敢死军,便可解燃眉之急了。
可这些人眼高于顶,又岂会听从戚英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