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镇之以静 - 海上晋国沉浮录 - 英雄立马起沙陀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8章镇之以静

文永六年正月新的人事变动后,晋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和睦的安定的阶段,内外相安无事。

二月初,苏牧刚升任首相没多久,就上奏称臣乃武夫出身,蒙晋王信赖及太保于宁清举荐,得以忝任左相,夙夜忧患。臣之才无以匹配左相之任,决心遵循先王体制,按照于宁清的规划继续稳步施行。待晋公日后重择重臣为相,则臣即可归隐告老。

苏牧所说有谦虚的道理,但是也确有实情。苏牧能出任左相,与他的战功有关,也与他的儿子被马康远赏识有关,但与于宁清的推荐也有很大关系。他是军人,熟悉军旅事务,也通一定人情世故,但其日常政务能力确实不如赵康弘等人。故而他提出遵循马宪永时代体制和于宁清的规划,是最稳妥与合乎常理的,同时也是众人都能够接受的。

苏牧虽然是中书六部枢密人员中相对而言最年轻的,但是也已经六十四岁了,身体虽然还好,但终究也无法继续下去。而其余官员里,除李凯勤等少数人外,大多数都比苏牧大。

苏牧的方针也同时得到了马康远的意见。二月中旬,马康远召集中书六部枢密议事时候,要求今后几年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安抚民众,轻徭薄赋。并说:“海山洲自曾祖武王创立公国以来,历经百余年,虽然取得前所未有之成就,但如今武国海禁已不可免,我等唯有自立自强,方可不被困厄。昔日东晋大丞相王导说:‘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今日我海山洲亦如此,不惹事,以安抚民众自力更生为主。百姓衣食温饱,则可不为外人所诱,以确保我之发展。海山洲之士民皆来自于内陆,大家都是移民之后,无论是早来还是晚来,都已经也只能在此落地生根,务需摒弃地域之分,放弃早晚先后之见,同心协力。”

苏牧、赵康弘、马康岩等根据马康远的这番大意随即草拟诏书,于二月底下发,核心就是东晋名相王导的八个字: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不过身为军人的苏牧和枢密使的霍彪在此基础上还做了一定的补充,即违律者必须严惩,不能以镇静抚民为主而巧取豪夺,这样会影响赋税,也更是有违镇之以静之初衷。这个建议得到了马康远的极为赞同和欣赏。

二月二十七日,已故中书令裴孝安之妻孙敏迪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七岁。马康远下令追赠一品诰命夫人。三月一日,马康远、苏牧等亲自前往致哀吊唁。张铭静派马海宁代表自己前去致敬。

孙敏迪的去世,身为儿子的裴慧阳从宁阳府自然要守孝。马康远刚提拔他做了知府,如今就要面临守孝三年。裴慧阳时年五十五岁,正还是相对年轻的时候,如果此时守孝三年,待三年之后就将六十岁,前途就会大受影响。而马康远对裴家依然很有感情,因此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让裴慧阳就这样守孝三年。马康远想让裴慧阳夺情起复,但是刚刚宣布镇之以静的方略,就夺情起复一个勋贵后代,这又怕引发众人猜忌。最后还是苏景睿给马康远提了一个意见,并得到了同意。

苏景睿:“晋公,不妨让人接替裴慧阳出任宁阳府知府吧,让裴慧阳回怀远任职吧。”

马康远:“让慧阳回来当然可以,可目下没什么合适的职位啊。”

苏景睿:“可以让他现在中书省熟悉事务,为日后做准备。”

马康远:“这可以,但是宁阳府知府谁可以接替啊。”

苏景睿:“臣建议让张轩达直接出任。由勋贵子弟出任可以安稳局面,待日后再行定夺。”

马康远:“有道理。”

三月五日,中书省根据马康远的意思下令:

宁阳府知府兼文宁宫留守裴慧阳返回怀远府为母守孝,三个月后以戴孝之身在中书省行走;

兴北县知县张轩达接任宁阳府知府兼文宁宫留守;

兴北县知县由县令何有谦出任。

何有谦是张轩达的部属,安宁十年出生,文永二年进入学务司学习。次年进入兴北县任职,因为得到张轩达赏识,被提拔为县令。这次张轩达意外的成为知府,就举荐他接替自己。

裴慧阳一事也让马康远引发了别的心思和猜想。父辈的人员已经老迈,自己一代的人,能成器的并不多。倒是下一代人,他发现了不少苗子,但如果贸然提拔,又怕引起诸多老臣的猜疑和地方的不满,因此他很为难。

马康远的心思,不会在中书六部的官员面前表露,但身为晋公府主簿的苏景睿是一清二楚,苏牧通过儿子也逐渐了解到了马康远的心思。

三月底,苏牧策动兵部裴光阳、枢密院霍彪等以官吏老化为由,主张大力提拔新人,包括勋贵和功臣子弟,同时主张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可以举荐人员出任,包括自己家的亲属。但是遭到了以考试出身的吏部官辛仁雄、御史大夫裴明宽等人的强烈反对。因为一旦这样,必将影响读书人的出路。

辛仁雄、裴明宽等上疏认为:海山洲勋贵虽然追随武王、文王有大功,然而其势力已经盘根错节,不宜再过度重用勋贵子弟。否则海山洲一隅之地必将重现六朝门阀故事。

不得不说,辛仁雄、裴明宽的上疏直中要害。马康远虽然信任一些勋贵子弟,但完全不赞同六朝门阀那样的局面,如果出现那样的局面,他这个晋公必将有名无实。

为了平衡各方,马康远于五月初下令,于九月一日在怀远府召集读书人和习武之人进行策论考试,将由他亲自主持。凡是地方考试中的前五名人员和在学务司或其余地方任职两年以上的考试合格人员都可参加,地方所有自认为有才学的读书人也可以入怀远府参加,不论出身及家庭。勋贵子弟每家也可派人参加。合格优异者,均可破格任用。考试内容有文武之分,每人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同时参加文武两科,这实际上相当于恩科了。

从五月到九月,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各地人员得知后也有至少三个多月的时间,这让不少读书人很兴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按照以往,那将有相当大的难度,而这次是晋公亲自主持,如果表现的好,将会直接一步登天。而这在马康远看来,也是一次提拔新人和自己人的大好时机。

而几个大族,得到了这次消息后,也各有不同的考虑。张、崔、杜三家是仅次于马家的最大家族,而且有着联姻,这对他们影响不太大,他们的子弟也懒得去应付。但是其他的家族如李、苏、韦、裴、柳、袁等家族虽然都各有势力,但都还想继续上升,因此也希望借此能更上一层楼。这其中尤其属韦、袁、柳三家最为积极。

韦昊英是目下海山洲中的级别最高的元老之一了,已经八十二岁了,身体还马马虎虎,但毕竟耄耋之年了。儿子韦博耘仍然在通远州任都统制,女儿因为是马康飞妻子的缘故,韦家一直在不冷不热中徘徊。但是韦昊英的孙子韦俊骞只有二十五岁,却能文能武,不过更喜欢游山玩水。韦昊英父子就鼓励韦俊骞为了家族考虑主动前往参加恩科考试,韦俊骞的姑母韦乐蓉也劝这个侄子不要总是玩儿下去了。在家人的一致要求和激励下,韦俊骞最后答应父祖,并以谢安出山自比。韦昊英见孙子有此决心,就放心了。

袁宪明家族,他的子女都还小,最大的长子袁伯言也才十七岁不到,虽然受父母的影响,很有才气,但毕竟年龄还小。不过袁宪明还是同意长子去试一试,即便无力,也可以去看看。另外就是谢凝莹让自己的二十八岁的小弟谢怀宁也去。大弟谢怀旭任昌宁州同知,将来肯定要独挡一面,因此她希望这个小弟也能有所作为。谢家弟妹自父母去世后,对大姐谢凝莹就将她看成了母亲一样,而谢凝莹作为长姐,确实对弟妹都非常的器重和关爱。为了不辜负大姐的期望,谢怀宁决心前往一试,和自己的外甥一起前去。

谢怀宁与大哥谢怀旭能文能武不同,他一直低调稳重,大哥谢怀旭和妹妹总认为这个二哥除了稳重以外似乎没什么优点。但是大姐谢凝莹却一直很看重这个小弟,对两个弟弟是一视同仁来看待,她始终认为谢怀宁之才不在谢怀旭之下。

柳家在宁阳府一带尤其是东兴、东林等东部地区颇有声望,但是其影响和势力都还不及树大根深的李家。目下除了柳瑞安、柳林亭和柳伯雄外,并没有什么大官。因此柳家也非常重视这次难得的机会,柳瑞安、柳林亭虽然官做的不小,但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成器,就是女儿,因此很失望,为此他们专门带话给在东林任同副都统制的柳伯雄,让他从家族中选择最优秀的文武人员送怀远府参加恩科。柳伯雄知道后,自然也不能怠慢。从五月到七月,他首先在家中就聚集了宗族的年轻子弟数十人进行考核,最后选出两个最优秀的去参加恩科考试。一个是柳伯雄之幼子柳礼绪,安宁二十二年年生,以武略见长,时年二十一岁。一个是柳礼僧之幼子,安宁二十年出生的柳礼彦,为人不苟言笑,沉稳肃穆。

除了这几家以外,还有一群最积极的人,那就是安宁十二年追随韦昊英南来的那些北人之后。当年南来的北人约三万多人,绝大多数被安置在了东林县一带,除少部分仍从军外,大多数在东林耕垦。这些北人在东林已经有三十年,当年他们来的时候大多只有三十多,最大也不过五十岁。这三十年,他们在东林、东兴一带娶妻生子,除去去世的,这三万人如今也发展到五六万人。他们普遍勇武,当然也有不少长于诗文的人。

东林这些人除少数人外,大多不受重用,但是如今这次恩科考试对他们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尤其是武科方面。海山洲尚武的勋贵家庭已经不多,而普通居民在这里几代人下来,除少数地区外,对于习武也缺乏兴趣。而这些人的后代却都很尚武,因为在这里他们不受重用,有些还受到歧视,东林不时还有小股土人,因此这些人的勇武是海山洲中数一数二的,即便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也非常彪悍。

时间很快就到了九月。九月一日这一天,晋公马康远和中书左相苏牧、右相赵康弘等官员一同到场,主持恩科考试。考试由礼部官柳瑞安和学务司使田光济主持。参加的人员总计五百余人,勋贵子弟参加的有二十余人。马、张、崔、杜四大家中无一人参加。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地方施政、海山洲内外情势。武科在九月五日举行,主要是骑射、步战、水战和对地形的运用以及许多随机性很强的测试,也有文章测试等。

文科的测试持续了两天。武科从五日到七日。考试试卷全部封名,阅卷人员也不知道自己所阅人员是谁。而且要经过礼部、学务司双重审阅,报中书省复核,再上报马康远。

考试完成后,马康远交中书省、礼部、兵部、学务司使汇总成绩,然后报他裁决。马康远决定分三等,第一等又分上中下三个等级,第一甲等三人,乙等五人,丙等十二人。第二等二十人,第三等五十人。武科亦然。

十月中旬,最后的统计汇总完成,上报马康远。

文科第一等二十人中第一甲等首位为张肃璟,三十一岁,宁安府读书人,在学务司任职两年,从七品衔;次之是徐存升,宁阳府兴北县人,二十九岁,无品级,中等富户家庭出身;再之就是韦俊骞,韦昊英之孙,二十五岁,无品级。其余人员不等,谢怀宁排在文科第一乙等第一名。田光济之子田志明居第二等最后一位。袁宪明的长子袁伯言,位居第二等十八人。袁伯言虽然不是最小的,但也是最小的之一了。

武科方面第一甲等首位是羊祖侃,安宁十六年出生,羊祖辩之弟弟;次之是谢怀宁,柳礼绪再之;柳礼彦居第二等二十人中第一位。韦俊骞、谢怀宁也都参加了武科考试。韦俊骞居第二等第五位,李凯勤之次之李学烈居第二等第八位,田志明位居第二等十五位。

十月三十日,马康远亲自在怀晋殿召见第一等的人员。张肃璟有品衔,处事稳重干练,说话得体,大受马康远喜欢。徐存升相对有些拘谨,不过对于局势和理财颇有一套。韦俊骞是第三名,谢怀宁是乙等第一名。柳瑞安、田光济告知马康远说:“臣等阅卷后,发现这两人能力文采都很强,几乎是不分上下。之所以选择韦俊骞位列第一甲等,是因为谢怀宁的字迹略有潦草,卷面有些褶皱所至,否则实难断定啊。”

马康远笑了笑,对谢怀宁说:“你就是谢怀旭的弟弟啊,我当年去昌宁没有见过你啊。”

谢怀宁:“回晋公,当时臣正和人在岱山岛一带游玩儿,故而未能与晋公想见。”

马康远:“此次,你字迹略有潦草,卷面褶皱,后悔吗?”

谢怀宁:“不后悔,任何人都会有失误的,只是臣此次失误的不是时候。再者,后悔也无用,唯有以后吸取教训,亡羊补牢。”

马康远:“有志气。”

十一月二日,马康远则在殿前军校场召见了武科的人员。

武科是由苏牧、霍彪、裴智阳、马康武等具体评定的。第一名羊祖侃无论是步战、水战还是理论,几乎都令人刮目相看,连久经战阵的苏牧、霍彪都大为佩服,唯独骑射略有欠缺。谢怀宁能成为第二名,也是比较意外的。谢怀宁与羊祖侃的最大差距就是理论功底有些欠缺,地形上也有些不足。但因为常年在昌宁,与武国打交道,受安重锡和大哥的训诫,其步战、水战和骑射都也是可圈可点。柳礼绪则是步战、骑射很突出,水战一般,地形、理论也可圈可点。

苏牧等人还向马康远逐一介绍了一些人的特点,尤其是勋贵子弟。韦俊骞受父祖影响,风格也有祖父的一些特色。李学烈中规中矩,但反应很快。田志明则是稳重,属于后发制人的风格。

马康远事后还特意问苏牧:“您觉得这些人里,就您而言,谁将来上战场,更有把握。”

苏牧:“这个老臣也无法回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光靠测试实际很难判断。就老臣个人感觉和他们的表现,觉得田志明可守,柳家兄弟可攻,但都非方面之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