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下册》(13) - 晚唐风云 - 林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晚唐风云 >

第三十五章《下册》(13)

三十五皇帝佬个个是色鬼

昭宗李晔和何皇后被囚少阳院偏殿已五十多日。时值隆冬,饥寒交迫,昭宗和皇后度日如年。昭宗正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暗自垂泪,忽听殿外人声喧哗,不知发生何事,战战兢兢地问何皇后:“外面何人喧闹?又出了甚事?”

何皇后向外大声询问:“你等为何高声喧哗?不要扰了官家。”

孙德昭又禀报一遍,何皇后这下倒是听明白了,但她不敢相信。

孙德昭将王仲先的头颅扔进院内,说道:“请圣上和皇后看清楚,这是逆贼王仲先的人头。”

何皇后从门缝向外望去,确是王仲先头颅,这才赶忙对昭宗说:“王仲先真的被杀掉了!”

昭宗急忙问道:“是谁杀了王贼?”

何皇后:“来人自称是军使孙德昭。”

李晔拍拍脑门,长出一口气,说道:“朕知道了!这个孙德昭,原是雄毅军军使,三个月前朕诏命将他和雄毅军人马补入神策军。想不到,孙德昭如此忠勇可嘉,为国杀贼,立下如此功勋!”

何皇后听罢,向外面喊话道:“孙爱卿,圣人和哀家被锁在殿内,你等快救圣人出去啊!”

孙德昭和将士们推倒一截院墙,进入院内,砸开偏殿门上铜锁,搀扶着昭宗和皇后走出偏殿。

来到殿外,孙德昭见昭宗和皇后蓬头垢面,衣衫脏兮兮的,如同乞丐,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流着眼泪说道:“圣上蒙难,我等做臣子的罪该万死!”

昭宗连忙上前扶起孙德昭,语声微颤地说:“爱卿请起。你诛杀逆贼,前来救驾,立了大功,何罪之有?朕要大大奖拔爱卿!”

孙德昭站起身,擦去眼泪,说道:“臣启奏圣上:这次平叛靖难,全凭崔堂老和中书舍人韩偓谋划,微臣和右军都将董彦弼、周承诲皆是遵崔堂老手谕行事。”

孙德昭说着,从怀中取出崔胤手谕,呈给昭宗。

昭宗看了手谕,流下热泪,哽咽着说:“崔爱卿和韩右螭赤胆忠心,为国除奸,功高如山!”

孙德昭和周承诲护送昭宗和何皇后来到太极宫长乐门城楼,接受文武官员拜贺。昭宗和宰相崔胤、中书舍人韩偓等人相见,恍如隔世,不禁泪如雨下。

正说话间,董彦弼、周承诲将刘季述和王彦范五花大绑押上门楼。

昭宗趋前两步,指着刘季述斥责道:“你这个奴才、逆贼!竟敢擅自废立天子,真是狗胆包天!”

清远军士卒上前一阵乱棒,刘季述和王彦范当即毙命。

次日,昭宗接连颁诏:崔胤晋位司徒;王溥擢升翰林学士承旨;韩偓充左谏议大夫;孙德昭赐姓名李继昭,充静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周承诲赐姓名李继诲,充岭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董彦弼赐姓名李彦弼,充宁远节度使、同平章事;刘季述、王彦范、王仲先、薛齐偓族诛;李裕年幼无知,为凶竖所立,非其罪也,削去李裕太子封号,贬为德王,闭门思过。

昭宗李晔又度一劫,重新振作起来,连日在延英殿与宰臣们商议国是。

昭宗对宦官统领禁军专权干政痛心疾首,决计先削弱枢密使的权力。正月二十三日,昭宗颁布敕书:此后,朕与宰相大臣议政,枢密使不得在侧,只能在殿外等候。待议事毕,传唤枢密使进殿,方可进殿领旨。这便是说,枢密使不得参与御前议政。

宰相崔胤、陆扆等人想趁机解除宦官的兵权,便和南衙朝官联名上书,称:“祸乱之兴,皆由中官典兵。乞令胤主左军,扆主右军,则诸侯不敢侵凌,王室尊矣。”

李晔接到奏疏,却踌躇起来。他何尝不想解除宦官兵权,只是大唐有文臣不典兵的祖宗旧制,李晔也从没有想过将禁军交宰相统领。

接连几日,李晔犹疑难决。

此时,尚书令、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进京祝贺昭宗复位,有宦官向他通报说崔胤等人欲掌控禁军,以威慑藩镇。李茂贞大怒,立即入宫觐见昭宗。

李茂贞先假惺惺地拜贺昭宗平定刘季述等人叛乱,恢复了帝位,而后话锋一转,声色俱厉地责问:“崔胤早有剪灭诸侯之心,陛下却想把兵权交给崔胤,是要让他与天下方镇作对吗?”

昭宗连连说道:“哪有此事?爱卿不要听信传言。”

李茂贞威胁道:“文臣不典兵乃大唐祖制,陛下若命崔胤统领禁军,臣等只有拼死抗争。陛下不要乱了朝廷规矩,以免祸生不测,后悔莫及!”

昭宗安抚道:“祖制不可违,朕非昏庸之君,不会自毁祖宗基业,爱卿不必多虑!”

李茂贞遂提出,让枢密使韩全诲和凤翔监军使张彦弘做左右神策军中尉,说二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其余人等皆不可信。

昭宗点头说:“爱卿为国荐才,朕心甚慰。容朕思量思量,再作定夺。”

次日,昭宗便召来李继昭、李继诲和李彦弼“三使相”,商议崔胤、陆扆统领禁军之事。

李继昭、李继诲和李彦弼本是宦官同党,南衙文臣崔胤等人要取代宦官掌控禁军,等于剥夺“北司”武官的兵权,他们岂能甘心拱手相让?昭宗与他们商议此事,无异与虎谋皮。

李继诲奏道:“臣等世世代代在军中为将,从没听说过让书生统军之事。若将禁军交给南衙文臣统领,公然变更祖制,必会引起军中变乱,不如仍由北司掌领稳妥。”

李继昭和李彦弼急忙附和,纷纷说了一通文官不宜统兵的道理。

此时,昭宗正宠信“三使相”,见他们极力反对崔胤等文臣典兵,便顺水推舟,说三位爱卿所言极是。实则,李晔自己对宰相掌兵心存顾虑,征询“三使相”,不过官样文章而已。

不日,昭宗将崔胤、陆扆召至延英殿,对二人说:“禁军将士皆不愿受文臣节制,两位爱卿就不要强求了!”

崔胤愤慨莫名,说道:“臣等请求统领禁军,原为朝廷和陛下安危着想,岂有非分之念,要抢占兵权?”

李晔脸色微红,遮掩说:“朝廷旧制,文臣不典兵。祖制不可违啊!”

见李晔抬出祖制,崔胤、陆扆不便再多言。

昭宗又说,朕已决意敕封枢密使韩全诲、凤翔监军使张彦弘为左右神策军中尉,以宦官袁易简、周敬容充枢密使。

崔胤和陆扆明知韩全诲和张彦弘皆李茂贞的同党,心中愤慨,可也不便再说什么。

禁军之事就此作罢,崔胤提出朝廷有三项急务:一是稳定民心,恢复经济,请陛下颁诏,免除京畿百姓一年的租税徭役和往年所欠赋税;二是多方选拔和重用人才,以贤才充任地方官吏;三是革除时弊,改革酒曲专卖制度和典卖奴婢旧弊等。

昭宗欣然应允。为彰显天命复归、图治更新之意,昭宗改元“天复”。韩偓奉旨草就《改元天复敕文》,推行崔胤等南衙大臣提出的新政。敕文明令减轻百姓徭役,鼓励通商贸易,解除酒曲专卖,禁止军镇在关津设卡收取杂税,掠取百姓财物。战乱以来被掠卖的奴婢,家人要求索回者,命有司严加勘问,使其回归本家,并对卖主进行惩处。敕文命各级官员搜罗举荐俊士,公平选拔任用各类人才。

左补阙韦庄读了昭宗敕文,激动不已,感慨良多。他想到天下多少才子报国无门,老死荒丘,死不瞑目!像罗隐那样的才志之士,十举不得中第,令天下士人心寒,天道不公啊!韦庄决意上书昭宗,为带着无限遗恨逝去的贤才正名,替遭受朝廷冷遇的人才呼吁。

韦庄自己对落地才子的遭遇感同身受,二十多年间,他屡屡落第,其中辛酸和屈辱悲愤,真是难以言表。乾宁元年,五十九岁的韦庄终于中榜,释褐授官校书郎,当上九品小官。乾宁三年,韦庄随昭宗流寓华州。次年,昭宗封谏议大夫李询为两川宣谕使,韦庄做判官,前往成都宣谕西川节度使王建罢兵。回京后,韦庄擢升左补阙,进秩从七品朝官。

左补阙虽品阶不高,却是常朝官,或曰常参官,是皇帝侍从言官,天子近臣,其职责是讽谏朝廷过失,拾遗补阙,可以随时上书言事。

韦庄满腔激愤,在奏书中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