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下册》(5) - 晚唐风云 - 林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晚唐风云 >

第二十七章《下册》(5)

二十七强藩与权臣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占兴元后,上表朝廷,自请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实则是兼并山南西道之意。

昭宗对李茂贞勃勃野心洞若观火,早就想把他调离凤翔,让他远离京师,以减轻其对朝廷的威胁。于是,昭宗顺水推舟,改任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时诏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接任凤翔节度使。为诱李茂贞尽快赴任,给他一些甜头,朝廷又将果州、阆州二州划归武定军,让李茂贞兼任武定军节度使。

昭宗深感方镇拥兵割据对朝廷威胁甚大,而宦官掌握禁军大权,更属心腹之患,遗祸无穷。但军权谁来掌握合适呢?宰相等文臣难以掌军,张浚带兵讨伐河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是明证。昭宗思来想去,觉得只有宗室诸王才是可以信赖托付军权之人。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

昭宗雷厉风行,颁诏将禁军中听命于宦官的将领调出京师,明升暗降,剥夺其掌控禁军之权。这班宦官离京赴任,全被拥兵割据的方镇拒之门外,成了悬在半空的闲员。

昭宗册命嗣覃王等宗室诸王掌领禁军,宰相杜让能晋封太尉、弘文馆大学士、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将军国大政托付给他。杜让能成为昭宗最为信用的首相。

李茂贞一心兼并山南,却从未想过放弃根本之地凤翔。他接到昭宗改任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的诏书,得知由徐彦若接任凤翔节度使,不禁勃然大怒,以为这是宰相从中作梗,便给杜让能写信,极尽诋毁谩骂之能事。

昭宗见李茂贞出言不逊,公然蔑视朝廷,不由气愤,当即召集群臣,商议讨伐凤翔。

左神策军中尉刘景宣暗通李茂贞,很快向其通报消息。李茂贞当即上书昭宗,公然讽刺、挖苦、恐吓道:陛下虽贵为天子,却无力保护自己舅公;称尊九州,却不能诛杀杨复恭一个宦官。如今朝廷对藩镇只观强弱,不计是非,见人势衰则兴兵讨伐,势强则加恩封赏。若圣人再次离京出逃,能够到哪里去呢?

昭宗气愤至极,决计讨伐李茂贞,狠狠地惩罚这个目无君上的乱臣贼子!

昭宗召来杜让能,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李茂贞蔑视朝廷,欺凌朕躬,大逆不道,罪不容赦!朕决意讨伐凤翔,爱卿须全力替朕筹划。”

杜让能自是对李茂贞异常痛恨,但他深知,眼下朝廷尚不具备讨伐李茂贞的实力。一则,讨伐河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禁军凋零,无力与李茂贞交战;再则,朝廷财政困窘,粮饷无着,何谈出兵打仗?

杜让能思虑再三,道:“李茂贞欺凌朝廷,殊堪痛恨!只是陛下即位未久,国事维艰,万机待理。李茂贞盘踞凤翔,近在国门,微臣以为当下不宜与之翻脸,更不宜出兵讨伐。若凭一时之气而轻动刀兵,万一出师不利,则朝野震动,京城危殆,悔之晚矣!”

昭宗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进规谏,极不耐烦地说:“朝廷威权日降,号令不出国门,令人痛心疾首。朕不做孱弱之主,屈辱度日,坐以待毙。你不用劝朕,只管替朕征调军队筹集粮饷便是。至于带兵出征之事,朕会交付诸王,成败与爱卿无涉。”

杜让能还想再谏,昭宗摆摆手,说:“爱卿不必多言,朕意已决,快去操办吧!”

杜让能深知事关重大,非同儿戏,便急切说道:“臣知陛下愤恨藩镇跋扈,意欲讨伐凤翔以固朝廷威权。但此等军国大事,须文武大臣齐心协力承办,而不应只交给臣一人。”

昭宗闻听此言,以为杜让能有意推脱,心中很不高兴,便大声斥责道:“卿位居元辅,当与朕同舟共济,不宜逃避责任!”

杜让能一片忠心却遭误解,不由泪流满面,哽咽说道:“臣安敢避责!陛下要削藩,眼下时机尚未成熟。臣所忧心者并非身家性命,而是国家安危,是有朝一日臣虽然像晁错那样被杀身死,却不能使国家免祸,百姓免灾。既然陛下决计讨伐,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杜让能遂留居中书省,日夜筹划讨伐凤翔诸般事务。

宰相崔昭纬善于见风使舵,他早时曲意逢迎杨复恭,得以官运亨通,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杨复恭失势后,他竭力讨好昭宗,擢升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王行瑜得势,他派自己侄子崔铤去做王行瑜的判官,依王行瑜做靠山。崔铤时常向王行瑜通气,朝廷有何动向,他即时通报王行瑜。大臣在朝堂上“朝发一言”,王行瑜“夕必知之”。故而,朝廷讨伐凤翔之事,当日崔铤便密告了王行瑜。

无独有偶,左神策军中尉刘景宣也当即将朝廷讨伐凤翔计划尽行通报了李茂贞。

李茂贞觉得事情有些麻烦。眼下虽说朝廷钱粮匮乏,兵力衰微,但反抗朝廷毕竟要担负叛逆罪名,朱玫、李昌符、杨守亮等人身败名裂即是前车之鉴。果真朝廷诏命诸道方镇出兵勤王,单凭凤翔的兵力,确无取胜把握。于是,李茂贞想出两手招数:一是加紧练兵,准备迎战朝廷讨伐军;二是派出密使,与刘景宣联络,请他设法阻止朝廷出兵,来个釜底抽薪。

李茂贞密使来到长安,向刘景宣奉上可在京城兑换十万缗钱的“便换”券,请刘景宣设方“平息事态”,使凤翔“免于战祸”。

刘景宣满口答应尽力阻止朝廷出兵,随即召来几名心腹干将,吩咐他们各自带上银钱,收买京城内的市井无赖,到皇宫正门承天门聚众闹事,抗议朝廷出兵讨伐凤翔。

上千名市井无赖在文武百官早朝时刻齐聚承天门外,齐呼乱叫:

“岐帅李茂贞无罪,不应出兵讨伐!”

“朝廷兴兵打仗,黎民百姓遭殃!”

右神策军中尉西门君遂上朝来到承天门,被市井无赖团团围住,责问为何出兵讨伐凤翔。西门君遂为了脱身,便推诿说:“朝廷是否出兵是宰相的事,与我无干。”

恰巧此时宰相崔昭纬和郑延昌来到承天门,市井无赖又把二人乘坐的轿子围了起来,西门君遂乘机溜走。

面对逼问,崔昭纬说:“此事圣上命杜太尉一人操持,他人不得与闻。”

郑延昌也推诿说:“朝廷出不出兵,何时出兵,我二人毫不知情。”

宰相不知道朝廷出不出兵,市井无赖们岂肯相信?他们以为两个宰相是在谎言欺骗,纷纷上前叫骂撕扯,把二人的官服、印信夺下来。更有亡命之徒捡起砖石瓦片,向崔昭纬和郑延昌的轿子一阵乱砸,二人慌忙从轿中爬出,狼狈地跑进附近民宅躲避。

西门君遂、崔昭纬和郑延昌向昭宗哭诉了在承天门的遭遇,昭宗气得连连顿足,叫道:“反了!反了!这成何体统!”

昭宗急命金吾卫驱散市井无赖,金吾卫大将军带领数千兵马,来到承天门外,将市井无赖包围起来,用马鞭和棍棒狠抽猛打,市井无赖们抱头鼠窜。

金吾卫捕去七八十个闹事者,将其关进京兆府大牢。很快,京兆府奉昭宗口谕,将这些市井无赖押赴东市狗脊岭,斩首示众了。

昭宗讨伐李茂贞的决心毫不动摇,他诏命嗣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率领三万神策军将士,护送徐彦若赴任凤翔。凤翔军民,有敢违抗朝命者,一概杀头!

朝廷要出兵凤翔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城,百姓们人心惶惶,纷纷为躲避战乱逃出城去,躲进山谷荒野栖身。

翰林学士陆扆,文思敏捷,挥毫如飞,昭宗十分欣赏其文采,特恩擢为翰林学士。陆扆深感出兵讨伐凤翔不仅于事无补,反会招致战乱,向昭宗直言进谏道:“时值黄巢乱后,百废待兴,不宜与大藩交恶,轻启战端。众臣对亲王统兵颇有议论,恐怕于事无补,反遭不测,祸及朝廷。”

昭宗闻言大怒,斥责陆扆扰乱人心,阻挠朝廷大计,降诏罢去其翰林学士之职,贬为峡州刺史。其余大臣,见昭宗不听谏言,一意孤行,皆噤若寒蝉,无人再发一言。

景福二年九月十日,嗣覃王李嗣周带领三万禁军,护送徐彦若赴任凤翔,进抵兴平县。

李茂贞联合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出动六万大军,在周至阻截讨伐军西进,大战一触即发。

神策军士卒多是新近招募的市井少年,不仅未经训练,且十分害怕打仗。听说李茂贞、王行瑜六万大军汹涌而来,一个个吓破了胆。他们害怕战死沙场,再也回不了京城,见不到爷娘,整日胆战心惊,惶恐不已,胆小者吓得日夜哭泣。一时军心大乱,逃跑者日多。

嗣覃王束手无策,讨伐军已无法继续西进,只得滞留兴平,催运粮饷,想着给将士们多发些银钱,以鼓舞士气。

李茂贞见禁军人马停滞不前,知道这班市井少年不堪一击,便带领人马向兴平杀来。

讨伐军士卒听到李茂贞大军向兴平打来的消息,一下子炸了营,纷纷逃跑。将领们约束不住,也随着溃乱士卒往回逃。嗣覃王方寸大乱,斩杀了几名士卒,仍止不住溃逃的人群,不禁仰天长叹:“苍天,这是要亡我大唐啊!”

讨伐军不战自溃,李茂贞、王行瑜带领大军乘势追击,兵临京师,屯驻三桥。

京城内乱成一团,官民惊慌逃窜,店铺关张,两市停业,一片肃杀景象。

李茂贞搜罗一帮市井无赖,聚在承天门前喧哗闹事,逼迫朝廷惩办首倡用兵之人。继而,李茂贞陈兵临皋驿,上书朝廷,罗列杜让能诸般罪状,威逼昭宗将其处死。

杜让能见情势万分危急,便向昭宗请求说:“臣此前所言今日应验了,眼下唯有将一切罪名加诸臣身,或许能够解除京师危机,让李茂贞退兵。”

昭宗无奈,当即诏告天下,数列杜让能之罪,说他身为宰相,竟“弃卿士之臧谋,构藩垣之深衅,咨询之际,证执弥坚”,贬杜让能为梧州刺史,右神策军中尉西门君遂流放海南儋州,两位内枢密使分别流放崔州、欢州。

李茂贞尚不解恨,再次上表逼朝廷杀杜让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