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下册》(3) - 晚唐风云 - 林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晚唐风云 >

第二十五章《下册》(3)

二十五两只拳头同时出击

登基不到一个月,昭宗就接到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和利州刺史王建的奏表。王建请求朝廷出兵,讨伐拥兵自重、不纳贡赋的西川节度使陈敬暄,顾彦朗则请求朝廷调开陈敬暄,使得东西两川和平相处。王建、顾彦朗与陈敬暄的仇怨,需要从头说起。

僖宗中和年间,顾彦朗曾率部与黄巢义军作战,参与收复京师,因功擢升右卫大将军。光启二年,西川节度使陈敬暄扩张地盘,出兵杀了东川节度使。朝廷命顾彦朗继任东川节度使,赴任途经剑门关时,陈敬暄命守关关吏抢走顾彦朗的符节印信,顾彦朗只得返回利州,向朝廷上表告状。僖宗下诏严责陈敬暄,顾彦朗才得以到梓州赴任。然而,陈敬暄贼心不死,时常派兵攻掠东川,弄得军民不得安宁。因此,顾彦朗与陈敬暄互为仇雠,各自不断上表朝廷,争执不休。

利州刺史王建,许州舞阳人氏,少年时乃乡间无赖,以屠宰牛羊、偷盗驴骡、贩卖私盐为生,里人称之为“贼王八”。他后来投军,随杨复光入援京师,与黄巢义军作战,被擢为都将。杨复光死后,王建率领三千人马到成都投靠权阉田令孜。田令孜认王建为义子,擢拔王建为“随驾五都将”之一,成为僖宗的亲卫将领。后田令孜失势,其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之职被杨复恭取代。杨复恭记恨王建忘恩负义,卖主求荣,便将王建贬为利州刺史。

利州属山南西道,王建赴任利州,按照礼制应先参拜节度使杨守亮。杨守亮是杨复恭的义子,自然与田令孜一党势不两立。王建不敢前往兴元参拜,杨守亮心中愤然,几次派遣使者召见王建。王建恐惧遭逢不测,惶惶不可终日,心腹谋士周庠便建议王建拥兵自立,免受他人宰割。

然而,利州乃古葭萌之地,人烟稀少,且四面受敌,难以安身立命。周庠的建议是夺得阆州,作为立足之地。阆州虽地处偏僻,可百姓富裕。且阆州守将杨茂实是田令孜、陈敬暄心腹同党,不服朝命,不修职贡,只听陈敬暄差遣,王建可以先上表朝廷讨伐杨茂实,如此便出师有名。

王建依计而行,先是招募山中豪酋,扩充州兵达八千之众,而后率部沿嘉陵江顺流而下,突袭阆州。

守将杨茂实仓皇逃走,王建夺占阆州,自称防御使。

阆州属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管辖,杨守亮鞭长莫及,对王建莫可奈何。顾彦朗与王建在神策军时是故交,对王建侵占阆州不仅不责怪,反多次派使者前去慰问,并向王建提供粮草,以图其不再进攻梓州,两下相安,进而共同对付西川陈敬暄。

陈敬暄得知王建与顾彦朗沆瀣一气,要与自己为敌,便向兄长田令孜请教对策。

田令孜“嘎嘎嘎嘎”大笑一通,道:“这个‘贼王八’王建,是我的干儿子呀!只要我修书一封,便可把他召来,为西川效力!”

王建接到义父田令孜书信,听了使者转达陈敬暄的殷切邀请之意,好似喜从天降。他命幕僚张虔裕、綦毋谏留驻阆州,召集流民,奖励农耕,安定民心,自己则带着侄子王宗鐬,义子王宗佶、王宗瑶、王宗弼、王宗侃、王宗涤等,统领三千精兵赶往成都。

王建人马进抵鹿头关,成都震荡,人心惶惶。陈敬暄的幕僚李义进谏说:“王建乃当今枭雄,鹰视狼顾,一心图谋他人土地城池。若让他进入成都,主公给他什么职位?‘贼王八’野心甚大,不会甘居人下,主公不要养虎遗患啊!”

陈敬暄斟酌再三,觉得李义言之有理,心中不免懊悔。他急忙派使者前往鹿头关,阻止王建继续西进,同时增派鹿头关守备兵力,以防不测。

王建正打算到成都大展宏图,不料陈敬暄出尔反尔,毫无信义,竟然不许他进入成都,不禁勃然大怒。他命义子王宗弼为先锋,自己率领人马继进,杀进鹿头关,又接连攻占汉州、绵竹、德阳,兵临成都。在成都北门外青远桥扎营,准备攻城。

陈敬暄派使者责问王建,为何违抗军令,肆意攻占州县?王建反驳道:“阿父召我到成都效命,你却拒我于关门之外,是何道理?”

陈敬暄只能请田令孜出面安抚王建。

田令孜登上城楼,隔着护城河向王建喊话:“王八我儿,城内缺乏粮草,无法接纳你的人马,你还是退回阆州去吧!”

王建带领义子王宗瑶、王宗弼、王宗侃、王宗涤一干将领,剪掉头发,站在青远桥上,向田令孜施礼,高声喊道:“儿王建今日即便想回阆州,也已没有退路了。既然义父和陈太师不愿接纳,儿等只好辞别阿父,去做强盗了!”

次日,王建率人马猛攻成都。

成都本无城垣,在高骈主掌西川时,为防御南诏进犯,才修筑了城池。王建区区三千兵马,要攻打数万蜀军坚守的城池,谈何容易。

王建率部接连三日猛冲猛打,没能越城池一步,反白白折损了许多人马,只得退兵汉州,转攻彭州、蜀州、邛州,闹得西川十二州不得一刻安宁。

西川州县不断向成都告急求援,陈敬暄只得频频出兵,弄得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自此,陈敬暄以追剿王建为由,不再向朝廷输纳贡赋。

王建和顾彦朗的奏表,正中昭宗下怀。

昭宗与宰相大臣们制定的国策,首要一条便是削弱藩镇势力。当初陈敬暄靠着田令孜的权势,以打马球获胜窃取了西川节度使之职,成为一方之霸。昭宗和大臣皆对田令孜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昭宗即位之初便颁诏将田令孜贬谪流放,然田令孜依赖陈敬暄庇护,竟然拒不奉诏。如今有了王建、顾彦朗的奏表,西川又断绝贡赋,不服朝命,朝廷讨伐陈敬暄、田令孜,便可谓师出有名。

此次在撤换陈敬暄一事上,南衙大臣和北司宦官竟然空前一致。于是,昭宗颁诏,加封韦昭度为中书令,充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陈敬暄迁任龙武统军。

陈敬暄接到诏书,知是朝廷的调虎离山之计。所谓龙武统军,不过是一个虚衔。禁军之六军十二卫早已名存实亡,连最精锐的神策军都已衰败不堪,龙武军不过是个仪仗队而已。田令孜心中也明了,这是杨复恭和小皇帝铲除陈氏兄弟的一步棋。

田令孜与陈敬暄索性不奉诏,只是加固城池,准备与朝廷及王建、顾彦朗决一死战。

文德元年十二月,昭宗命守中书令、同平章事、成都府尹、剑南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兼行营招讨使,率兵征讨陈敬暄。同时,诏命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为招讨副使,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为行军司马,一同出兵讨伐西川。朝廷还划割西川琼州、蜀州、黎州、雅州四州建置为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协助韦昭度讨伐陈敬暄。

接着,昭宗又下诏削夺陈敬暄官职爵位,一场讨伐西川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朝廷敕封给王建的永平军州县,皆须一一从陈敬暄手中夺取,才能占为己有。

王建率军屯驻新都,命义子王宗瑶等率领人马先攻绵竹。

绵竹县守军甚少,但当地土豪何义阳、安仁豪等却有许多乡兵。他们割据山寨,拥兵自保,多者万人,少则千人,很难扫平。王建要王宗瑶攻心为上,尽可能将何义阳、安仁豪等人收归麾下。

王宗瑶先去游说何义阳。何义阳是绵竹最大土豪,拥有一万三千多人马,当地官府也要看他的脸色行事。王宗瑶先是拿出朝廷任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兼行营诸军都指挥使的敕诏,接着摇动唇舌,向何义阳许诺,若能归顺王建麾下,便可做永平军副将,官居七品。何义阳不由心动,便率全部人马投入王建麾下。

有了先例,游说安仁豪等其他寨主就容易了。王宗瑶不负所托,将绵竹十几个山寨的人马一一收入王建麾下,永平军兵力达五万余众,一时声威大振。

接着,王宗瑶受命攻打彭州。彭州守将杨晟向陈敬暄告急求援,陈敬暄命眉州刺史山行章率五万兵马增援彭州。

山行章率领大军进抵新繁,与王宗瑶人马相遇。山行章遂在新繁扎营,与王宗瑶大营隔沱江相持。

因为山行章人马众多,两军兵力悬殊,王宗瑶派人飞马至新都,请求王建发兵,夹击山行章。王建即命王宗佶率一万人马为先锋,自率王宗弼、王宗侃、王宗涤等两万人马随后向新繁进兵。

王建人马在距新繁三十里之地扎营后,王宗瑶便率领本部人马从正面佯攻山行章大营,待山行章人马出营交战时,王建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占领山行章大营,而后包抄过去,与王宗瑶前后夹击,大杀山行章。

此战王建人马杀敌二万,俘虏一万余众,山行章溃败逃到濛阳。

守将杨晟眼见彭州难保,只得带领人马逃走,一直逃至凤翔府宝鸡县西三交镇,才停驻下来。

王建占领彭州,随即统领大军进逼濛阳。陈敬暄急命西川镇将宋行能率七万人马增援濛阳。

王建用围城打援之策,一边命王宗瑶率本部一万七千人马包围濛阳,却围而不攻,攻而不破;另一边命王宗涤率一万兵马,搜走所有船只,开至沱江北岸,堵截宋行能人马,不放其一兵一卒踏上沱江北岸。同时命王宗佶、王宗弼、王宗侃、王宗弁带领大队人马,埋伏在沱江南岸,伺机偷袭宋行能。

西川兵马过江不能,被挤压在沱江南岸,七万人马有两万多人被杀,三万余人投降,其余一万多将士溃散,仅有十几名亲兵紧随宋行能在混战中冲出重围,逃回成都。

山行章见宋行能七万大军覆没,知道大势已去,只得打开城门,自己绑了,出城向王建投降。

王建乘胜带领五万人马进军成都,在东阊门外安营扎寨。

千里蜀道,崇山峻岭,栈道狭窄,崎岖难行。

韦昭度带领三万神策军,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跋涉,日行三二十里,在半年之后,终于到达成都北郊。

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和剑南东道节度使顾彦朗,只顾自己保存实力,各自派出一两千人马敷衍塞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