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下册》(1) - 晚唐风云 - 林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晚唐风云 >

第二十三章《下册》(1)

二十三新君即位三把火阳春三月,正是桃红柳绿时节,西京长安却没了往年踏青郊游的热闹与喧嚣。偌大一个都城,处处残垣断壁,一派肃杀凄凉景象。昔日最繁华热闹的东市和西市,商肆大多被烧毁,残砖烂瓦之中,露出一根根烧焦的黑黢黢的木梁椽檩。偶有未被烧毁的店铺,或者门户洞开,一片狼藉;或者屋门紧锁,阒无人迹。

自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义军进入京城以来的八年间,长安城历经战乱,一再遭逢烧杀抢掠的浩劫,只剩下满目疮痍。三大皇宫中最为宏阔壮丽的大明宫,也被藩镇牙兵和神策军焚烧得面目全非,虽然经过两次修缮,依然难以恢复往日容颜。

此刻,大明宫月华门西面的中书省政事堂内,几位宰相个个面色忧郁,神情不安。当朝天子李儇,于光启元年被左神策军中尉田令孜胁迫离京,出奔兴元。一年多来,李儇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受尽惊吓和屈辱,身染重疾,久治不愈,半个月前病情愈重,宰相们急忙扈从圣驾从凤翔返回京城。此刻,李儇病势危在旦夕,御医束手无策。

宰相们商定一同面圣,请圣人口谕立皇太子监国,秉持朝政。圣上一旦驾崩,太子便可继位。然而,当四位宰相堂老提出要到灵符殿面圣时,却遭到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魏国公杨复恭的断然拒绝。杨复恭传圣谕说:朕须静养,不得打扰。杨复恭还不屑地说,堂老们有事,可待圣人病体稍愈再奏。

宰相们心里清楚,杨复恭是要把圣上禁闭起来,阻止大臣面君,以便独揽朝政。然而,他们对此无计可施。

尚书省左仆射、同平章事兼领诸道盐铁转运使孔纬按捺不住,对位居首相的韦昭度说:“韦阁老,您身为太子太保兼侍中,乃朝廷百官之首,在此国运艰危之时,岂能坐视阉宦横行?”

韦昭度长叹一声,说道:“北司掌管宫禁,任意废立君主,由来已久,我辈如之奈何?”

韦昭度出身京兆韦氏高门,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扈从僖宗避难西川时晋位宰相。李儇二度离京避难驻跸凤翔,韦昭度主持平定李昌符之乱,晋封太保兼侍中,位极人臣。然而,百余年来,自肃宗至僖宗已历十二帝,皆由宦官掌管禁军,把持朝政,操纵天子废立,积久成习。宦官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皇室诸王、公主乃至皇帝皆对其畏惧三分,韦昭度又能奈其何?

大唐立国之初,太宗皇帝鉴于前代阉祸之弊,为抑制宦官干政,曾明定朝规:宦官官衔不得高于四品,不得参与朝政,只能从事宫廷洒扫、服侍饮食起居、看守门户之类杂役。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天下承平日久,财用富足,奢靡之风日甚。宫中妃嫔宫女曾多达四万余人,宦官寺人猛增至四万,其中有品秩者达四千余众。玄宗天宝六年,大将高仙芝奉命率军西讨小勃律,宦官边令诚为监军使,宦官监军由此始。边令诚不通军事,横加干涉,遭高仙芝断然拒绝。边令诚心怀不满,蓄意报复,便向玄宗诬告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终将二人处以斩刑。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朝廷派出众多宦官到藩镇监军,接着又在藩镇常设监军使院,简称监军院,内设监军使、监军副使以及判官、小使等属官。监军使权力极大,不仅干预军事、民政和各种地方事务,而且拥有亲卫兵马,与藩镇分庭抗礼,和节度使平起平坐,宦官势力达于极盛。

德宗朝始设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出任,愈加使得宦官势力膨胀。朝廷禁军中,以左右神策军人数最多,武器最为精良,粮饷最为充足。其常年兵员在十万人左右,由两名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由此,宦官掌控禁军,握住了朝廷命脉。

枢密使制度的确立,让宦官势力得到更加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宪宗朝始设枢密院使二人,由宦官充任。此后,宦官以枢密使身份执掌机要,参与军国大事,侵夺宰相之权。两枢密使与左右神策军中尉号称“内四贵”,不仅掌控京师和宫廷禁卫大权,而且握有中央禁军和藩镇监军之权,能够左右朝政,包揽文武大臣任免。宰相、节度使的提名和任免,乃至于皇帝的废立,皆由“内四贵”宦官把持,以至于皇帝也要看“内四贵”眼色行事。英明天纵的玄宗皇帝李隆基,晚年被大宦官李辅国打入冷宫,郁郁而终。宠信放纵李辅国的肃宗李亨病重时,李辅国与另一个宦官头子程元振杀掉越王和张皇后,拥立代宗继位。李辅国公然对代宗说:“你只管在宫中安坐,外面的事有老奴就行了。”代宗不甘心做傀儡,忍无可忍,不得不找刺客把李辅国杀掉。李辅国死后,宦官鱼朝恩把持朝政,任意杀戮大臣,以致吐蕃、党项入侵逼近京师时,将帅无一人用命,代宗皇帝不得不仓皇出逃。一代名将、平叛功臣李光弼,畏惧宦官谗害,忧郁而死;六朝元勋郭子仪,居功至伟,祖坟被宦官挖掉修建宅第;名将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四十六名亲人子弟为国捐躯,却遭宦官鱼朝恩诬陷,无处诉冤,被迫叛唐投敌。

文宗皇帝痛恨宦官专权,立志铲除之。不料打狗不成,反被狗咬。“甘露之变”发生,宦官得势,宫禁喋血,积尸满街,公卿大臣惨遭灭门之祸,受株连者达千人之众。文宗徒唤奈何,只能忍气吞声,纵酒度日,以周赧王、汉献帝自况。

宦官由控制内廷到控制外廷,由控制军权到控制皇权,其势力恶性膨胀,宦官之祸愈演愈烈。

中唐以后,宦官手握大权,废立皇帝如同儿戏。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全由宦官扶立即位。

如今,杨复恭成了掌控朝廷大权的第一权阉。

僖宗游戏一生,活了二十七岁,只有两个幼子,难以继承皇位,只得从僖宗的兄弟中选立新君。

僖宗排行老五,其余皇子,以老六吉王李保最有贤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杜让能提议:“吉王饱读经籍,礼贤下士,内外咸服,应立为皇太弟,权监军国事,以继大统。”

杜让能乃大唐开国元勋、太宗朝名相杜如晦七世孙,其父杜审权,懿宗朝拜相,人称“小杜公”。杜让能曾任兵部员外郎,追随僖宗避难西川。僖宗还京后,迁兵部尚书。僖宗出奔凤翔之日,杜让能恰在宫中值宿,他徒步追赶十余里,捡到一匹马,才追上僖宗圣驾。邠宁节度使朱玫兵逼凤翔,僖宗仓皇出奔宝鸡,朝臣中只有杜让能一人随驾。杜让能扈驾抵达褒中,擢升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僖宗倚重的宰相。朱玫之乱平定后,杜让能晋位中书侍郎,封襄阳郡公。

宰相孔纬、张浚和韦昭度皆拥立吉王。杜让能便草就奏表,四位堂老依次亲笔署名。

张浚找来内给使宦官边顺,让他尽快将奏表呈送御前。

边顺乃杨复恭的忠实奴才,杨复恭特意命他专掌政事堂宰相与圣上的通联事务。皇帝对宰相有何敕诏口谕,或是宰相们有何奏章表状,或者请求面圣奏事,皆须经边顺转达,而边顺无一例外都先要报给杨复恭,而后依照杨复恭的授意,向皇帝转奏,或向宰相们传达。

边顺带着四位宰相的奏章,出了中书省后门,径直去殿中内省向杨复恭禀报。

杨复恭思谋良久,将奏章藏于衣袖内,起身乘轺车去西内宫城,探视僖宗病情。

此时李儇双目微闭,大口喘气,已在昏迷之中。

杨复恭上前试探着问道:“大家龙体可见好了?”

僖宗似乎没听见,只是不停地喘气。

杨复恭附在僖宗耳边说道:“老奴启奏大家:内外大臣请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权监军国事。”

恰巧僖宗喉咙里咕噜了两声,谁也听不清,也许压根儿就是痰堵塞了喉咙。

杨复恭煞有介事地高声说道:“谢大家准奏,老奴这就去办。”

杨复恭命一名粗通文墨的宦官写了册书,用过玉玺,便匆匆而去。

杨复恭坐上肩舆,出了九仙门,来到右神策军署衙,早有护军中尉刘季述接着。杨复恭让刘季述看了册书,命他带五百名神策军前往六王宅,迎接并护卫寿王李杰入住大明宫少阳院,以皇太弟身份权监军国事。

内给使边顺来到政事堂,向韦昭度等四位宰相宣读了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的册书。

韦昭度、杜让能、孔纬、张浚皆愤懑不已:明明是吉王李保英武睿智,深孚众望,且又年长,是皇太弟最佳人选。而寿王李杰,木讷愚钝,畏畏葸葸,毫无天子气象。杨复恭之所以舍弃吉王李保,废长立幼,无非是要独揽拥立新君之功,选一个庸君做玩偶,以便于操弄权柄。

宰相们虽然内心不满至极,行动上却丝毫不敢怠慢,赶忙起身来到朝堂,会齐文武百官,前往少阳院参拜李杰。却见李杰一改往日形象,突然变得从容不迫,雍容大方,对文武百官庄重威严而又彬彬有礼,宰相们暗暗吃惊。

原来,寿王李杰在朝臣眼中,是一个不学无术、无德无能、胆小猥琐之人。李杰的生母王氏,出身微贱,不过是后宫的一个小宫女,偶然被懿宗皇帝临幸,生下李杰后便死掉了,死后连个封号也没得到。由此,李杰在皇子中的地位便可想而知了。

大家却万万没有想到,李杰实则天资聪颖,面对宦官专政跋扈、朝臣党争倾轧、藩镇拥兵自重战乱频仍的局势,身处皇子们觊觎皇位你争我夺、兄弟反目父子相残的险境之中,李杰不得不采取韬光养晦装痴卖傻远身避祸之术。他每夜闭门苦读,饱览经典。白日里,常躲在六王宅某个角落里,独自一人斗蛐蛐,或者玩蚂蚁,有时摆弄屎壳郎,整天浑身脏兮兮的,满脸透出愚昧顽劣之气。若是碰到皇族兄弟,或者遇到有品秩的宦官,李杰都是胆怯地低下头,溜着墙根儿逃避开去。师傅命皇子们背诵诗文,李杰总是背得乱七八糟,令兄弟们哄堂大笑,气得师傅七窍生烟,将他呵斥一通。而李杰见了师傅,犹如老鼠见了猫,避之唯恐不及。在师傅和皇子们面前,李杰的腰板从未挺直过。久而久之,皇子皇孙们人人可以欺负李杰,宦官宫女也总是拿他取笑,逗乐开心。当年僖宗逃往兴元途中,田令孜的马鞭不打别人,专往李杰身上抽,就不是偶然之事了。

然而此刻,韦昭度等人看得分明,多年来李杰一直佝偻着的腰竟然挺得笔直,以至于身材也变得高大起来。他那总是塌眯着的小眼睛,也变得又大又圆,炯炯有神。再看那眉宇之间,竟透出一股遮掩不住的英气来。

宰相们不得不对李杰刮目相看。

文武百官散去后,杨复恭和刘季述来到西内武德殿,李儇已是气息奄奄。二人计议一番,命小太监起草僖宗遗诏:皇太弟、权监军国事、寿王李杰更名李敏,继位大统;太子太保兼侍中韦昭度摄冢宰。

当夜,僖宗皇帝李儇驾崩。

次日天刚蒙蒙亮,杨复恭即命刘季述带领神策军护卫李杰登上武德殿。

李杰一番号哭。

杨复恭赶忙上前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此刻还不是哭的时候。大行皇帝有遗诏,命皇太弟继承大统,寿王应遵制柩前即位。”

李杰看过僖宗遗诏,点点头说:“李杰不才,谨奉大行皇帝遗命。烦劳杨公公宣召诸位堂老大臣,前来吊祭。”

四位宰相和六部尚书奉召来到西内武德殿,见一口巨棺停在中央,方知皇帝已经驾崩,纷纷仆地号啕大哭。

杨复恭站在灵柩前,高声宣赞:“大行皇帝遗诏:皇太弟、寿王李杰更名李敏,可继位大统,即皇帝位。”

李杰接过遗诏,向灵柩三跪九叩,起身立于柩前。

典谒官赞道:“众臣拜谒新君!”

杨复恭、刘季述和两位枢密使早已跪在地上,韦昭度等大臣呼啦啦跪倒一片,高呼:“臣等参见圣人,吾皇万岁万万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