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上册》(20)
二十从“舂磨寨”走向狼虎谷
唐朝廷晋封朱全忠(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命谋士谢瞳奉表赴成都谢恩,以示效忠。僖宗览表大喜,恩赐谢瞳为朝散大夫、太子率更令、陵州刺史。谢瞳密谋策划,怂恿朱温叛齐降唐,终于捞得高官厚禄,欢天喜地到陵州赴任去了。朱全忠持旌节,排仪仗,率领三万人马浩浩荡荡开赴汴州,心中不免沾沾自喜。他从一个乡村流浪汉,爬上朝廷封疆大吏高位,成为一方诸侯,真是一步登天。如今他不仅能号令三军,在部属和百姓面前颐指气使,也在夫人张蕙兰那里挣得了脸面。
住进节度使府,朱全忠召来旧有官吏,询问汴州诸般情形。
这一番询问,不由使朱全忠喜悦心情凉去一半。他亲自察看了府库粮仓,更好似一盆冷水浇头,即刻犯了大难。
汴州是中原重镇,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又有汴河漕运之利,故而多年来朝廷在此驻有重兵。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之职,为朝廷和官员们素来看重。朱全忠原以为,汴州必是兵强马壮钱粮富足,哪承想,如今汴州灾荒连年,田野荒芜,百姓大多逃亡,连明年、后年的赋税都已征过耗光。宣武军五千牙兵,粮饷无着,全靠四处抢掠过日子,因此军纪败坏,哗变不断,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被百姓视为土匪贼寇。
朱全忠心中连连叫苦,恨不得到大街上去骂娘。
夫人张蕙兰见朱全忠闷闷不乐,温声细语询问缘故。朱温素知夫人识见过人,便将眼下汴州一应繁难之事以实相告。
蕙兰微微一笑,莺声燕语般说道:“连年天灾,战祸不断,府库空虚,百姓流离,自非一日可致富足太平。夫君要有耐心,有志者事竟成。眼下最要紧者,是做好两件事。”
朱全忠瞪大眼睛,急急追问道:“哪两件事?”
蕙兰道:“安抚军民,招徕才俊。”
朱温道:“眼下一无钱,二无粮,你叫我如何安抚军民?”
蕙兰道:“夫君是一镇主帅,上马管军,下马理民。州衙军府文武差事,应授予能安民、会理财和能治军、会打仗之人。用人得当,人心顺遂,则乱军可治,流民可安。”
朱全忠道:“我有三万大军,将领上百个,还要招徕甚才俊?”
蕙兰又笑了笑,说道:“谢瞳去陵州赴任,夫君幕府中连一个掌檄奏的书记官都没有,如何号令三军安抚百姓?夫君要在天下纷争之际成就功业,身边须有张良、萧何一流高士襄助,要有韩信那样的良将统兵打仗,攻城克地。”
朱全忠听了,如同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他连连向蕙兰打躬作揖道:“多谢娘子!多谢夫人!”
次日,朱全忠上表朝廷,请求对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胡真、朱珍、庞师古、邓委筠等人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朱温帐下第一大将朱珍,徐州丰县人,少年时即与朱温为友。二人一同投奔黄巢义军之后,攻城陷阵,战功卓著。如今朱温做了节度使,便以朱珍为副手,出任宣武军节度副使兼招讨副使。
胡真,江陵人士,善骑射,原为江陵县吏。黄巢大军攻占江陵时,胡真投靠义军,成为朱温部属。他随朱温征战多年,辅佐甚力,被晋封为检校刑部尚书。
另一大将庞师古,曹州人,与朱温、朱珍同为少年伙伴,跟随朱温南北转战,战功赫赫,被超拔为骑军主将。
还有一个张存敬,谯郡人氏,早年加入黄巢义军,归于朱温部下。张存敬勇冠三军,擒将杀敌,屡立战功,被超拔为骑军都将。
为笼络原宣武军将士,青年将领刘悍、寇彦卿分别被朱全忠选拔为典客、通赞官。
朱全忠命朱珍、庞师古分别编练步军、骑军,并制定军纪,禁止牙兵在汴州城内抢劫,祸害百姓。
接着,朱全忠命文武官员举荐人才,凡荐人有功者,给予奖赏。
朱全忠又听从夫人蕙兰建言,张榜安民,号召流民回乡种田,承诺减免赋税;鼓励才俊之士毛遂自荐,报效朝廷。
汴州观察支使王发,同州人氏,向朱全忠举荐同乡文士敬翔,说他学富五车,文笔犀利,满腹韬略,远见卓识。此人怀才不遇,流落汴州,愿投身幕府,为连帅效力。朱全忠闻言大喜,命王发速速请来敬翔相会。
敬翔,字子振,唐中宗朝平阳王敬晖后人,祖、父辈皆居刺史之位。前些年,敬翔赴长安应试不第,又遭遇黄巢大军占领京城,遂逃出潼关,流落汴州,投靠同乡人王发,苟且度日。
敬翔随同王发来到汴州刺史衙署,拜见朱全忠。他心中揣摸,朱全忠出身贫寒,不知书,不拘礼,自然不喜咬文嚼字寻章摘句的酸腐之士。于是,敬翔在朱全忠面前举手投足显得落落大方,丝毫没有文人迂腐之气。他与朱全忠会晤,言语浅近,交谈甚欢,一见如故。
接下来,敬翔透彻分解天下大势,对汴州军事民政建言献策,与夫人蕙兰所言不谋而合,只是更加简捷明了,概括为八字真言:整军,扩兵,安民,兴农。
最后,敬翔说道:“在下一介文士,并没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不过坐井观天,一孔之见。只要连帅有兵马,有钱粮,得人心,则万事可图。”
二人越谈越投机,朱全忠兴奋异常,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当即邀请敬翔加入汴州幕府,参赞军事民政,主掌案牍奏檄。眼下可暂任馆驿巡官,待日后建有功劳,再行超拔。
此后,敬翔以馆驿巡官名义,在朱全忠身边捉刀代笔,参赞谋划,终成谋主。
忽一日,门吏向朱全忠禀报说,金吾将军、台州刺史李振求见。
朱全忠连连说:“请、请,请李使君客厅叙话。”
台州刺史李振,字兴绪,乃潞州节度使李抱真曾孙,祖、父皆曾任刺史。李振原为金吾卫将军,去年改任台州刺史。因刘汉宏等人在浙东作乱,战事连年,李振无法赴任,只好折返京城。他此时路过汴州,便来拜访朱温。
李振私自弃官,已是戴罪之身,可谓穷途末路。他拜见朱全忠,自有谋求一官半职之意。朱全忠殷勤招待,毫无轻视睥睨之态。
李振放松下来,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向朱全忠建言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争霸中原,自然正中朱全忠下怀,热情挽留李振做幕宾。
自此,李振成为朱全忠心腹谋士。
由于朱全忠召集流亡,鼓励农桑,抗旱救灾,待到秋收时节,汴州乡民居然收获了不少粮食和瓜果、蔬菜,多数人家能够糊口,生计有了着落。
朝廷一再催促朱全忠和徐州刺史、感化军节度使时溥,许州刺史、忠武军节度使周岌,令三镇出兵剿灭黄巢。
到了秋后,正是用兵时节,朱全忠不便再推托,便约定周岌、时溥,于十一月二日同时出兵。
朱全忠统领宣武军两万人马,经雍丘向太康县进兵;时溥率感化军八千牙兵,经亳州向陈州东境进军;周岌带领忠武军五千将士,经临颍向西华县进兵。汴州、徐州、许州三镇人马,分别从北、东、西三面进逼陈州。
黄巢与赵犨在陈州僵持日久,大齐军士气愈益低落,已成骑虎难下之势。
时令进入冬季,天气越来越冷,数万大齐军将士还穿着夏季的破烂单衣,窘迫之状日显。
黄巢与将领们正急于筹备棉衣,忽然传来汴州、许州和徐州三路唐军进逼陈州消息。
林言建议道:“陈州四面环湖,水面宽阔,易守难攻。城内粮草充足,至今没有饥荒景象。更加可虑的是城中百姓奋勇守城,拼死抵抗。我大军围攻陈州三月有余,伤亡近两万人,师老兵疲,已是强弩之末。更何况严冬将临,将士身穿单衣,饥寒交迫,恐难持久。如今唐军三路人马进逼陈州,图谋与城内兵马夹击我军。天时于我不利,地形于我不利,人心士气于我不利,我军不宜再久困坚城之下,可转兵淮泗,以免被唐军内外夹击,腹背受敌。”
黄邺极表赞同,提议从陈州撤围,转兵寿州、泗州。
尚让却摇头说:“不可,万万不可放弃陈州。赵犨小儿,杀我左右仆射,悬挂人头城门示众,真是欺人太甚!我军围攻陈州百日,若不战而退,我大齐军颜面何在?如何向将士交代?如何对得起孟楷和盖洪两位老兄弟在天之灵?”
黄巢也摇头:“朕曾对天发誓,不打下陈州,绝不收兵。我偏就不信,八万大军拿不下一个小小陈州城!”
林言不死心,继续劝谏道:“陛下,徐州、汴州和许州三路唐军已在途中,三日后即可进入陈州境内,那时我军腹背受敌,将处于十分不利境地。”
黄巢一挥手,决然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仗我们打得多了,三路唐军没什么可怕。朕命尚太尉率领三万大军,向北面太康、雍丘进兵,截击叛贼朱温人马;黄邺带领一万兵马,进驻西平,阻挡许州忠武军;黄揆统带一万人马,向东迎击徐州感化军。其余三万多人马,由林言统领,继续围攻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