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上册》(10)
十关山万里恨难销
为尽快赶到黄梅,黄巢义军沿途不再攻打州县城镇,尽力避免与官军纠缠。然而,当义军到达光州时,探马报来确切消息:王仙芝、柴存等已经阵亡,草军死伤万人以上,其余将士溃散,毕师铎、刘汉宏、訾信、訾亮下落不明。只有柳彦璋率部突围,先后攻占江州、池州等地,眼下正在攻打宣州。黄巢悲愤难抑,命全军将士暂停前进,焚香祭奠王仙芝和阵亡草军将士。
黄巢决计待义军稍作休整之后,继续南下,渡过长江,与柳彦璋部会合,攻占江南富庶地区,切断朝廷财富和粮饷主要来源。
这一日,一队人马不期而至,却是王仙芝部下大将毕师铎。
申州大战,毕师铎率部从西门撤退,李福和沙陀骑兵在后紧紧追击。几番厮杀之后,毕师铎部下士卒大多战死、溃散,只有几名骑兵紧紧护卫着毕师铎,逃进鸡公山中。
李福和曾元裕在大别山搜索草军将士,毕师铎带着几个弟兄在深山密林之中东躲西藏,每日采摘些野果甚至树叶充饥。
后来,风声不那么紧了,毕师铎和弟兄们到小山村里买来些食物,慢慢打探王仙芝和草军下落。不久得到消息,说是王仙芝在黄梅战死,草军伤亡殆尽,残余部众大都溃散了。
毕师铎在山中收拢草军流散士卒,渐渐聚拢起二百多人。
三日前,听说黄巢义军开至光州,毕师铎和弟兄们立即四出寻找,今日终于和黄巢大军会合,真是苍天有眼啊!从此,毕师铎成为黄巢麾下一名勇将。
休整数日后,黄巢率领义军挥戈南下,经舒州境内抵达长江北岸,在刘家渡驻扎下来,筹备渡江事宜。
刘家渡虽是长江北岸一处较大渡口,也只有七八只小渡船。每只船一次可摆渡十数人,要把三万多大军全部摆渡过江,煞费时日。
黄巢和将领们商议后,命张言带人沿江寻找船只,同时,请来当地造船工匠,遴选义军内会木工的士卒,由黄揆带领,日夜打造渡船。孟楷则率领本部人马,到西面浮山和柳风山一带砍伐树木,运回刘家渡,用以造船。
赵璋向黄巢提议,从义军中抽调水性好者,加紧训练,以便船只造好之后,充当艄公和水手。江南河流湖泊众多,义军应当有自己的船队和水手队,以便运兵运粮。
黄巢也觉此事须立即着手,便与赵璋、尚让议定,命季达担任水手队队长,统管水手训练和日后船队摆渡大军过江事宜。
季达当即上任,黄巢特许他在义军各部选拔艄公和水手。
季达的选拔方法简便易行:自愿报名,然后到长江中比赛游泳,凡能游过二里路以上者,即可以参加水手队;在江水中能驾船者,便选作艄公。
选拔水手好似游泳比赛,在长江刘家渡口举行。报名士卒共有五百多人,每次二十人同时下水。虽然只看游程,不计时间,参赛者还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个个如同蛟龙入海,把个刘家渡江面闹得一片沸腾,直如翻江倒海一般。
林言在家乡曹州长大,自幼爱嬉水,故乳名水娃子。一到夏天,他常常在坑塘里练习狗刨式游泳。年深日久,他能够一口气游上百十丈远,在伙伴们中算是佼佼者哩!
然而,林言这次在长江中参加游泳选拔,由于水深流急,波涛汹涌,他那狗刨式不管用,使出吃奶力气,也只不过游出一里路上下,自然是落选了。
林言心中很不服气:水手队选得二百多人,怎的我就不行呢?他找到季达闹了两回,季达硬是不松口。林言又找舅公黄巢吵闹,纠缠不休。黄巢说,这个我可没话说,季达定的水手选拔规则,经我允准颁作军令,你何时能游过二里路,便可到水手队去。
林言想想也是,要去水手队,我就冠冕堂皇大摇大摆地去。若是靠着舅舅大将军的威名混进去,岂不是让别人耻笑吗?
此后,林言便天天到江边浅水中练习游泳,渐渐有了长进。七八天之后,他真的能够游出二里多路了。
林言并没有马上去找舅公和季达,他想,我要一鸣惊人,游过长江去!要让义军弟兄们看看,我林言也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他不再满足在江边游,要到江心去练一身好功夫。
这日,上游下了大雨,江水暴涨,林言照常到江中游泳。当他游到江心时,一个浪头打来,林言沉了下去,被卷入漩涡之中。他奋力挣扎,可使出吃奶力气也摆脱不出漩涡。他越来越觉憋闷得难受,刚刚要张口吸气,便连连被灌进江水。一时之间,只觉天旋地转,眼前黑乎乎一片,身子不由自主顺水漂流而去,转眼之间,便无影无踪了。
曾元裕在黄梅追杀王仙芝、剿灭草军主力之后,朝廷以为大功告成,从此天下太平,便改命曾元裕为荆南节度使,填补杨知温被贬为郴州司马后的空缺。
不料黄巢义军攻占阳翟、郏城等县,东都洛阳告急,僖宗急命曾元裕率军北上,驻守洛阳,阻挡黄巢义军。黄巢率部南下,洛阳危机消解,恰巧青州平卢军节度使宋威病死,朝廷便改命曾元裕继任平卢节度使。
为剿灭黄巢和草军余部,朝廷调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出任荆南节度使,并加封其为检校司徒,晋爵燕国公。
这高骈何许人也,真有能耐剿灭义军吗?
高骈出身禁军世家,系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自幼喜文学,能诗能文,也擅骑射,可谓文武双全。因他曾一箭射落双雕,人送绰号“落雕御史”。
高骈任神策军都虞侯时,率军万人平定党项叛乱,战功卓著,受到懿宗皇帝嘉奖,敕封秦州刺史兼防御使。不久,他接连收复河、渭二州和凤林关,俘敌万人,西北边防得以稳固。
懿宗咸通年间,南诏军攻占交州,进而侵占安南地区。朝廷特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率军收复安南。
南诏本是大唐朝廷扶持的蕃国,其历代国王须经大唐朝廷册封。早在唐朝初年,世居云南洱海周围及哀牢山区的乌蛮、白蛮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处于最南部的蒙舍诏称为“南诏”。南诏在大唐朝廷扶持下统一了六诏,其首领皮逻阁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安史之乱”后,南诏乘大唐朝廷无力顾及西南边陲之机,向北、向东扩张,攻夺吞并了大片土地。
宣宗末年,安南都护李涿对当地土著部族施行残暴统治,强行以低价收买部民牛马,每头牛只给一斗盐。他又杀死酋长杜存诚,引起公愤,当地部落族人为抗拒李涿,遂勾引南诏侵入安南。
此时恰逢南诏王丰佑去世,其子酋龙继位,唐廷因其名字与玄宗名讳相近,故不予册封。酋龙便自称皇帝,建国号“大礼”,继而发兵攻占播州。
大唐朝廷派兵收复播州后,对南诏采用姑息羁縻之策,但并未奏效。南诏向安南进攻,懿宗命湖南观察使蔡袭率领三万兵马前去救援。同时,命蔡京以制置使身份巡视岭南。朝廷采纳蔡京建议,把岭南道一分为二,即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并任命蔡京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正当蔡袭与南诏兵马作战时,蔡京因嫉妒蔡袭兵权在握,上书懿宗说南诏兵已经退去,统兵将领为邀功请赏故意夸大敌情,白白浪费朝廷粮饷,请求撤回蔡袭大军。朝廷信以为真,诏命撤回蔡袭三万人马。南诏乘机以五万大军进攻安南,夺占交州州治海门,蔡袭身中十余箭,溺海而死,海门守军余部四百多人全部战死。南诏兵在交州劫杀、掠走人口共达十五万之众,安南全境失陷。
占领安南之后,南诏并不满足,又于咸通五年出兵侵犯左、右江流域,逼近邕州城。岭南西道节度使康承训疏于戒备,仓促出兵,所部八千将士中敌埋伏,随即全军覆没,康承训仅以身免。
留守邕州的唐军中一名小校挺身而出,率领三百壮士,乘夜色出城突袭,纵火烧毁南诏军营,杀死五百多名敌兵。南诏兵顿时炸营,四散逃窜,邕州之围方得以解除。康承训向朝廷报捷,肆意夸大自己战功,群臣也纷纷上表,向懿宗祝贺邕州大捷。康承训加官检校右仆射,其子侄和亲信皆得赏赐,被朝廷擢升官职,而夜袭敌营的小校和五百壮士却无一人得到提升和奖赏。军中上下为此愤愤不平,一时怨声载道,军心散乱。
此时,南诏兵又回头杀来,情势十分危急。岭南东道节度使将邕州之战真相奏明朝廷,康承训也惧怕军队哗变被杀,只得上表请辞。朝廷遂任命秦州经略使高骈为安南都护,兼邕管经略招讨使。
高骈率兵出征,行军五千里,历经种种艰难,战胜疫病瘴毒,终于抵达岭南。高骈率军首先收复邕州、龙州,而后带领先锋人马进抵海门镇。南诏占领交州城之后,海门便成为唐交州临时治所。
高骈抵达海门,准备在主力大军到达后,向交州安南军进攻。宦官监军使李维周嫉妒高骈在军中威望太高,便一再催促高骈率先锋军出战。高骈无奈,只得率领七千将士先行,约定李维周带领大军跟进,以为应援。
高骈率军越海进占安南峰州,正宜乘胜而进,但宦官监军使李维周却不发一兵一卒跟进。高骈乘南诏各部五万之众正在收割庄稼疏于戒备之时,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南诏军,并以其收获的粮食补充军需。
峰州捷报送至海门,监军使李维周隐匿下来,反而向朝廷奏报说,高骈拥兵自重,滞留峰州,拒不出战。懿宗正气恼久不得高骈消息,接到李维周奏状,勃然大怒,随即下诏罢免高骈,令其回朝待罪,命王晏权接任安南都护。
此时高骈正带兵攻打交州,在即将攻克城池之际,突然接到新任安南都护王晏权通牒,方知自己已被朝廷罢职问罪。他只得交出人马,仅带一百卫士回朝待罪。
返回海门途中,高骈坐在船上,望着茫茫大海,不禁感慨万千。眼前波涛汹涌,却难浇胸中块垒;南海浩渺无涯,怎洗不白之冤?高骈站立船头,迎着风浪,挥泪赋诗: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
陡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此前,高骈曾派一名军使回京,向朝廷禀报战况。军使到长安后,向懿宗奏报说,高骈在安南大破敌兵,斩俘五万余众,即将攻克交州城。懿宗闻言大喜,即刻下诏:高骈加官检校工部尚书,仍任安南都护,全权指挥安南战事。
不久,待罪的高骈接到懿宗诏书,当即再渡南海,返回交州城下。
再说王晏权主掌讨伐军后,不惟不通兵法,且畏惧宦官监军使李维周权势,一味看其眼色行事。李维周为人凶残贪暴,将士不愿听命,故而士气低落,斗志松懈,以致被围困在交州城内的南诏军多半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