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第218章[VIP] - 卷王的六零年代 - 九紫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8章第218章[VIP]

第218章第218章[vip]

小男孩有些急了,怎么女娃上学有糠米发,他是男娃,上学反而没有糠米了?但不管怎么说,有糠米发就是好事,尤其是舅舅在炭山钻碳洞没了,只剩下舅妈带着表弟表妹们,家里没有男人挣钱,大队里地不够,粮食不够,日子很难过,便替表妹问:“临河小学在哪里?啥时候上学?只要是女娃上学就给糠米吗?”

被问的妇女也没有不耐烦,大声说:“要七岁到十五岁的女娃娃,来了就给糠米,都说了年后上学,正月十五过了,正月十六开学,在炭山正对面的临河大队许家村,临河大队你们晓得嘛?临河大队许家村!不知道的到山外面来问问,问临河大队许家村就晓得了!”

许多过来用挑石头的工分或者药草来兑换粮食的人,听到临河大队小学开心,娃儿们可以上学,尤其是头一次听到这消息的人,都纷纷问:“为啥男娃不给糠米?男娃也给糠米我们就去!”

妇女一听就不乐意了,脸迅速的往下一拉:“去不去随便你们,免费的上学还挑三拣四,还求你们去不成?也就是学校新开,前三年不收学费,往后上学都是要收学费的!你也不出去打听打听,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给你免费上学,请老师上课还要给工资呢!”

也就是临河大队多开辟了七千多亩良田出来,不缺粮食,水埠公社又是出名富庶的公社,公社的两个领导都是出自临河大队,给老家的支持够多,不然哪里会有免费上学的好事?这么多年,除了扫盲班,她就头一次听说学本事免费还送糠米的。

妇女不由想到她们的主任,也就是她们主任自己是女人,懂得女人的苦,才会体恤女娃娃们活着不容易,说给她们上学送糠米。

可过来打听最多的,依然是男娃们上学的事情。

有些山里人家,家中根本没有女娃。

等背着竹筐,抱着糠米走到一旁了,外表完全看不出男女的小女孩才就着一口山里方言问小男孩:“大锅,女娃娃也能上学吗?”

她家还算好的,有她和妹妹,就她知道的,很多人家女娃娃生下来就被扔到山上去了,她都见过,女娃娃生来轻贱,即使是愿意养女娃娃的家里,对待女娃和男娃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哪怕她还小,她都知道,等她长大了,是要被嫁到山外面换彩礼给弟弟们娶媳妇的。

没有女娃们不期待长大了能嫁到山外面,山外面的田地多,还有大河,有田有地,就有粮食吃,就能吃饱肚子。

小男孩其实也不懂,为什么山外面和山里面不一样,山外面女人能当官,女人能当干部,女娃娃上学还能送糠米。

山外面的女人和山里的女人好似不一样!

听说蒲河口就是一个女人建起来的,是女人当家。

他不由回头看向蒲河口监狱那个可以兑换粮食的门口,这是他第三次过来兑换粮食,那里的干部全都是女人,之前教他们认草药的医生也是女人。

小女孩也在回头看向那些坐着检查药草,动作麻利的称重的女人们,小小年纪的她,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只知道那些女人脸上的笑容很好看,她不仅擡头看了眼头顶温暖的阳光,像太阳。

小男孩见她还在回头望,不由向上托了托自己背上装着糠米的麻袋,招呼她:“走吧,再不走,回去天要黑了。”

山里路远,他们出来一趟不容易,还得赶路,两人就早上出来的时候吃了一点毛栗子,路上肚子饿了,就摘些野柿子和毛栗子吃。

男孩山里到处跑,脚底板早已生出厚厚的老茧,毛栗子外面有刺壳,他只需用草鞋踩着毛栗子壳在地上前后那么一搓,栗子壳就开了,利刺扎到他的脚底也不怕,有厚厚的老茧在,扎不破的。

路上他们也不怕,小女孩的父亲虽然没了,但她还有三个叔叔都出来在蒲河口挑石头干活,路上偶然也能看到认识的人,小男孩也有认识的叔叔伯伯在蒲河口干活,只是他们走的路并不是同一条路,两个小孩走的小路,偶尔看到草药了,还会顺手将草药采回去。

他们并不是一个村子的,但离的不远,小男孩要近一点,老远的,一个面容黝黑的妇女就站在一个小山头上向下看,看到两个小孩,赶忙下山朝两人跑来。

可能是身上衣服单薄残破,天气冷她有些感冒,鼻子还流着清鼻涕,她随手用掌心一抹,就去接小女孩怀里抱着的糠米,提了提:“有五六斤重呢!”说完又卸下小女孩身上背的大背篓,掀开上面盖着的枯草一看,好多的红薯渣饼!

她问两个小孩:“路上没事吧?”

这么多粮食,她也怕两个小孩遇到抢粮食的,也就是这几年年景好了,外面的蒲河口、临河大队、炭山都招人干活,能挣钱、挣粮食,饿不死人,不然她哪里敢让两个孩子就出去兑换粮食?

背着一筐红薯渣饼和一袋子粮食走了一天山路的小男孩也是累的够筋疲力尽,不过还是摇头回答说:“没事,路上人多。”

山里人,野蛮的很野蛮,可淳朴的又很淳朴。

小女孩见自家姑姑将糠米和竹篓都接过去,很懂事的在后面帮着妇女托着竹筐,“阿姑,蒲河口的人说,开年临河大队小学开学招学生上学呢。”

妇女闻言便笑了笑,对小女孩说:“草丫,上学那都是外面人的事,咱们不想那个事,啊?”

小女孩在她身后用力的托着竹篓,“可是蒲河口的人说,女娃去上学不要钱,每个月能发五斤糠米呢!”

妇女闻言黝黑的脸上不由露出一抹笑来,“你听谁说的?还有这样的好事?”

她都没当一回事,以为是孩子瞎说。

没想到一旁的小男孩说:“阿妈,是真的!”不过他语气很郁闷:“不过只有女娃每个月能发糠米,男娃不能发!”

想到家中年纪还小的妹妹,他不由眼睛亮了亮,再过几年,他妹妹长到七岁,就也能去上学领糠米了!

妇女诧异的回头看大些的男孩,吃惊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山里偏僻,连扫盲班都没扫到他们大山里,上学认字这事对他们而言就跟天方夜谭一样,是他们做梦都没想过的事,更别说女娃上学了。

小男孩眼睛发亮,仿佛见过了大世面一样对妇人说:“是真的!山外面和咱们山里不一样,蒲河口的干部都是女的,教我们认药草的大夫就是女的!女娃娃们都能上学!”

妇女笑了起来,根本不相信两个孩子说的话,到了村口的时候,小男孩便自己提着糠米回家去了,妇女又送了小女孩一段路,看到不远处朝她们这边张望,远远看到她们就小跑着过来的沧桑妇人,脚步加快了些,将手里的糠米和背篓递给赶过来的妇人,“嫂子,天色不早了,我就先回去了!”

面容沧桑消瘦的妇人客气了一句:“不回去坐坐?”

“坐啥呀,你们也赶快回去吧。”说着摆摆手,大步的往回走。

小女孩就跟在身形消瘦的女人身边,帮女人一起提装着糠米的袋子,被女人向上提了一下,“不用,你走你的。”

小女孩擡头仰望着妇人,说着今天去蒲河口兑换粮食的见闻,“山外面的女娃也能上学呢,女娃上学还会发糠米,每个月都有糠米发呢!”

妇人脚步不停的往回走,“山外面确实好。”

“阿妈,蒲河口的女干部说,我和大锅也能去上学呢。”小女孩声音期待地说。

女人闻言愣了一下,转而低头看她:“你说什么?”

“蒲河口的女干部说,咱们山里的人也能去临河小学上学,女娃们上学每个月都能发五斤糠米。”她目光期盼的看着妇人:“阿妈,我能去吗?有了糠米,阿妈和弟弟妹妹就不用饿肚子了。”

每个月五斤呢,省着点吃,可以让他们一家子吃半个月了。

想到糠米粥的味道,小女孩不由吞咽了下口水,肚子适时地发出咕咕的叫声。

妇女自丈夫去世后,要养几个孩子,还得防备着周围觊觎她的人,已经是用尽力气,要不是怕再嫁的人家会卖了她两个女儿,她也不会咬牙撑着,闻言说:“你将情况仔细和我说说。”

可草丫毕竟只是个虚岁八岁的小姑娘,哪里说得清?她能说出这些,在村里头,已经是非常机灵的了。况且即使听草丫这样说了,她也不敢相信,会问的这么清楚,也不过是因为草丫说每个月有五斤糠米发放罢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