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1629年:宁远兵变 - 与崇祯皇帝的那些日子 - 贺耀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5章1629年:宁远兵变

过了几日,崇祯在王承恩陪同下在御花园散步,崇祯便问:“蓟门守军叛变之事,西厂调查的如何了?”王承恩面色凝重的说:“大伴,蓟门叛军中凡是千户以上将领全部阵亡,没有留下任何活口,生擒的都是些小兵,问什么也不知道,只是说上边发了足足的赏金,又多为上司胁迫。”崇祯疑惑的道:“为何千户以上全部阵亡?”王承恩便说:“这正是事情诡异的地方,很多人都是被人在后边一刀刺死的,很明显是有人要杀人灭口!白莲教叛贼更是几乎没有留下活口,叛变七八百人口中齿间都含着毒药,见败亡后都咬破毒药自尽而死,可见贼人此次多为敢死之人。”

崇祯面色逐渐冷下去,小声嘟囔道:“看来此事果真还有幕后指使。”王承恩便道:“依臣看,这背后的势力不是很小,而是很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颇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的目标不是别人,正是皇上,皇上今后务必要更加注意安全才是。”崇祯便冷笑道:“一切阴谋在实力面前都是枉然,朕若是被这点事就吓怕了,岂不是如了他们的意了?朕相信,叛变的都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忠于朕的。”

王承恩便道:“皇上圣明,这是自然的,只是净军通过此事,已十不存八九,不知如何处置,还请皇上明示。”崇祯便道:“净军虽是魏忠贤设立,但在兵变中为国捐躯,内监司可将战死者善加安葬,有后人的好生抚恤;没有战死的,可发给盘缠土地,令其回家颐养;没有原籍的,内监司可酌情安排,令其颐养天年。”

崇祯又道:“只是如今却没有什么实证,证明此事与毛文龙有关了,但是西厂仍要细细查访下去,务必把背后的毒瘤挖出来。”王承恩便道:“这是自然,大伴尽管放心,只是毛文龙这边还是要暂时稳住啊,别让他狗急跳墙。”

两人正说着,王之心便过来说:“皇上,辽东急报。”崇祯接过急报,挥挥手让王之心退下,打开看后,不由得乐了说道:“什么叫无巧不成书,咱们正愁睡不着觉,这不就有人忙不迭送枕头来了,你看看,刘兴祚来降,这是天助我大明也。”

陆遥便问:“这刘兴祚听上去很耳熟,但是一时之间想不起来了。”朱由检道:“这刘兴祚本是辽东人。万历三十三年被掠到建州女真,因为才干出众、伶俐善解人意,深得努尔哈赤器重与赏识,甚至将自己的女儿都许配给他,后来官至副将,管辖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南四卫之地。但是他终归还是汉人,见鞑子残害汉人心中不免有所触动,再加上袁可立步步为营的战略进逼之势,刘兴祚便有了叛逃后金,报效国家的意思。袁可立也一直在招降此人,没想到如今他竟然用"狸猫换太子"的假死手法骗过了鞑子。”

陆遥便说:“这刘兴祚是袁可立一意招降的,若由他带着袁可立的亲笔书信前往东江,毛文龙必然不会生疑。”朱由检也道:“是啊,这袁可立对毛文龙可是有大恩的,这一招一定能稳住他。”

想到这里,崇祯便对王承恩说:“速速令此人进京面圣。”过了几天,刘兴祚进京面圣,崇祯在太和殿东暖阁召见他,刘兴祚见了崇祯跪拜道:“罪臣刘兴祚见过陛下。”崇祯便道:“赶快平身,爱卿哪里话,虽然曾明珠暗投,但是如今不是弃暗投明了?何罪之有?况且朕听说前番几次大捷,也多亏爱卿暗送消息,如此不但没有罪,反而是大大的功臣。”

刘兴祚这才放下心来说:“陛下过誉了,臣担待不起。”崇祯便道:“如今朝廷虽然与鞑子暂时议和,但是因为袁崇焕与毛文龙多有不和,所以反而辽东局势多有动荡,况且目前各地裁撤旧兵,业已尾声,虽然辽东不在裁撤之列,但是辽东将士不免军心动荡,朕知道爱卿与袁崇焕颇有渊源,因此想派爱卿往朝鲜一趟,专为调和袁崇焕和毛文龙的矛盾,爱卿以为如何?”

刘兴祚忙道:“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定当全力以赴。”陆遥便道:“你可真够贼的,你就是要让袁可立为刘兴祚担保,然后名正言顺的把刘兴祚派到毛文龙那边去,名义上是调和矛盾,其实是配合和催促袁崇焕赶快动手罢了。”朱由检笑道:“知我者先生也,王德化虽然在东江,但不过是个监军而已,行动多有不便,刘兴祚则不同,他曾是鞑子高官,通晓辽东事务,有他暗中配合,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想到这里,崇祯又道:“只是袁崇焕跟毛文龙各执一词,朕也曾多次派员调查无果,虽想亲自前去,又恐劳动边疆,不得成行,爱卿前去,只管大胆去做。”

刘兴祚感激不已道:“罪臣此次回归,颇是惴惴不安,没想到陛下竟然如此信任罪臣,罪臣定当竭尽全力。”崇祯道:“不论成与不成,都不必放在心上,朕给你一道密旨,在东江如果有什么难事,可将密旨亮给东江监军王德化,令其暗中协助与你。”

刘兴祚这才接了密旨,又谢恩不已,当下便跪安而去。陆遥便说:“刘兴祚此去,可以暂时安抚毛文龙,而且刘兴祚跟袁可立关系匪浅,毛文龙必然不会疑心。”朱由检摇摇头说:“这还不够,毛文龙手下有三大得力部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尤其是这耿仲明,乃毛文龙心腹,而且听说此人身材高大,面色黝黑,手掌却洁白如玉,不仅骁勇善战,还以狡猾多智闻名,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啊。”陆遥则说:“如今刘兴祚一去,王德化也算有了帮手,而且过去东江如独立王国,水泼不进,针插不进,这次可不就插进一根针了吗,总比两眼一抹黑的强。”

正在崇祯得意洋洋的时候,六月二十九日,袁可立、黄宗羲、吴襄等人紧急求见崇祯,见了崇祯行过礼后,袁可立便道:“皇上,辽东急报,本月二十五日,宁远兵变了!”

崇祯听后大吃一惊道:“怎么回事!怎么宁远也兵变了!”黄宗羲便忙递上折子道:“孙总督的急奏,称六月二十五日,宁远十三营的蜀、楚士卒,以张正朝、张思顺为首,歃血为盟,攻入州府衙门,捉了知州刘鸿训、辽东布政使朱可贞、按察使孙慎行等,兵变时孙总督并不在宁远,辽东巡抚王之臣发急奏禀告,孙总督这才知晓。”

崇祯大怒道:“混账!一个个的都要造反不成?前儿就反了边镇,现在倒好,宁远都兵变了,是不是鞑子搞的鬼?还有这个张正朝、张思顺是什么人?”黄宗羲便道:“尚不清楚。”崇祯便道:“辽东有折子过来,要及时奏禀!”

又过一日,辽东巡查御史郭允厚急报:“二十五日宁远哗变,十三营推张正朝、张思顺为首,称布政使司衙门克扣军饷,已经三四个月不曾发放粮饷,故而扣押朱可贞。”

朱由检拿着折子沉思道:“朱可贞我是知道的,他父亲做过先帝时候的户部主事,对户部之事也多有了解,根据郭允厚的折子来看,宁远并不是兵变,只是哗变而已,而且矛头直指朱可贞和布政使司衙门,朱可贞可是袁崇焕的铁杆,看来此中必有蹊跷。”

陆遥便问:“难道郭允厚跟袁崇焕有过节?这里边难道还有什么门道?我怎么没看出来呢。”朱由检便解释道:“先生有没有发现,孙承宗的折子里说刘鸿训和孙慎行都被抓了,王之臣身为巡抚,竟然没被抓,不觉得奇怪吗?而且孙慎行不过是按察使,分管刑狱,跟军饷什么的都没关系,抓他干什么?而且到现在为止,只有孙承宗和郭允厚上了折子,虽然巡抚衙门不管军事,但是如此大事,辽东巡抚王之臣竟然竟然没有上折子,岂不是更奇怪。”陆遥这才恍然大悟道:“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的有点问题。”

朱由检便说:“看来此事还得从张正朝、张思顺这边下手。”陆遥便说:“昨天不是就已经下令派锦衣卫宁远百户所去查了,估计今日也该有消息了。”

正说着,骆养性求见,宣进来后,骆养性递上折子道:“陛下,昨日陛下让锦衣卫查的那两人,已经查明,这张正朝乃是辽东盖州卫人士,目前被鞑子攻占,有妻耿氏、还有一子,目前都在鞑子手中;张思顺乃山东临清人,膝下仅有一子,其妻李氏,乃是李应元的胞妹,是毛文龙心腹李九成的女婿!”

崇祯小声嘟囔道:“张正朝之妻姓耿?难道跟耿仲明有关系?难道这两人跟鞑子、跟毛文龙有关系?难道毛文龙跟鞑子也有关系?”

陆遥便说:“看来,这毛文龙的反叛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只怕再怎么安抚也没有用了。”朱由检这才道:“难怪王之臣安然无恙,王之臣之前乃是魏忠贤心腹,毛文龙可是靠着魏忠贤才上来的,自然不会为难王之臣了,而且王之臣跟袁崇焕历来都是有仇的,这个先生也都知道的,这个王之臣,我真是看错他了,没想到真本事没有,当缩头乌龟的本事却不小!”陆遥又好奇的问道:“那这郭允厚又是为什么呢?”

朱由检想了想说:“我想我知道了,天启二年,左都御史邹元标、副都御史冯从吾在北京建首善书院,集合志同道合的人讲学,郭允厚当时还只是给事中,便与给事中朱童蒙、郭兴治等人一起抵制,并上疏弹劾邹元标,最后逼着先帝关了首善书院,还罢了邹元标的官,这邹元标可是东林魁首,郭允厚把东林党得罪透了,如何还会站在孙承宗和袁崇焕这边呢?”陆遥道:“不过他身为巡查御史,倘若如此,岂不是有失公允?”朱由检道:“他们还管的了什么公允不公允的,这就说的通了,难怪郭允厚把兵变说成哗变,又一个劲的说是因为朱可贞贪污军饷所致,这是拼命往袁崇焕身上泼脏水啊,袁崇焕是孙承宗举荐的,袁崇焕若有问题,必然会牵扯到孙承宗,毛文龙果然是打的一手好牌啊。”

陆遥有些担心的说:“我觉得毛文龙不一定有这么多的见识,这些人和事,很多都牵扯到前朝,如果不是底蕴深厚的人未必能知道,毛文龙常年在边关,如何能知道?而且郭允厚去辽东当巡查御史,吏部、都察院少不得要调查清楚,你想,都察院和吏部怎么可能会让一个与总督不合的人去当巡查御史呢?这背后难道没有更大的隐情吗?”

果然是细思极恐,两人越说感觉水越深,这时,王承恩又带来了一个更惊人的消息:“皇上,西厂番子有密奏,张正朝等将朱可贞和刘鸿训秘密关押在州府,孙慎行被带走,下落不明,有可能已经被杀害。”

崇祯大怒道:“混账!他们还真有此胆?敢擅杀大臣?赶快传旨孙承宗,令其务必调查和处理好此事!宁远地位紧要,万万不可有失!另外王之臣身为辽东巡抚,办事不力,着立即革职拿办,递解进京,调毕自肃任辽东巡抚。”

陆遥更加疑惑的问:“怎么其他人都没事,偏偏是这最不应该出事的孙慎行出事了呢?”朱由检想了想道:“我还真不太清楚。”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想到这里,他便问一旁的黄宗羲:“这孙慎行跟魏忠贤过去有仇?”黄宗羲不知道皇上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便想了想说:“不知陛下可曾听说《东林点将录》?”

崇祯便道:“这个自然知道,听说有人仿造《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名号,将东林党诸人一一对号入座,魏忠贤这才乘京察之际,将杨涟、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逮捕杀害,又凭借《三朝要典》毁东林书院,将东林党打翻在地。”

黄宗羲便道:“皇上圣明,这《东林点将录》乃是韩敬所为!”崇祯一脸茫然的问:“刚说孙慎行的事儿呢,怎么又扯到这个韩敬头上了。”黄宗羲便道:“容臣细禀,此事还得从万历三十八年会试说起,当时吏部侍郎王图主持会试,汤宾尹为提调官。这韩敬便是汤宾尹的学生。会试时,韩敬的试卷为其他考官所弃,汤宾尹竟然越房搜得此卷,又与各房互换闱卷,强推韩敬为状元,后来被孙慎行揭发此事,韩敬处处受到鄙视、排挤,在官场实在混不下去,没几年就辞官回家了。”

崇祯才恍然大悟道:“看来这孙慎行却是大大得罪了魏忠贤之流啊。”黄宗羲又道:“不仅如此,孙慎行乃本朝开国功臣燕山忠愍侯、全宁侯之后。其外祖父是抗倭名将唐顺之。唐老将军曾率军攻击倭寇占据的三片沙,于海上发动进攻,大获全胜,消灭倭寇1200人,击沉其兵船13艘,缴获无数战利品。当时,倭寇猖獗,竟然占据松江府崇明岛,据说定王与倭寇勾结,牵涉其中,被罢免王爵,后来先帝慈悲,才又寻找定王后人,改封德王。”

崇祯斜眼道:“爱卿的意思是,孙慎行被害之事,德王也牵扯其中?”黄宗羲忙道:“臣不敢,只是陛下问起,想到了一些旧事,不敢不禀告陛下。”崇祯便挥挥手让黄宗羲退下,心里的疑惑却是更多了。

陆遥便道:“这事越来越诡异了,牵扯的人越来越多了。”朱由检道:“不过这些只是猜测,万一黄宗羲也有什么私心,故意要往德王这边扯呢?再说都这么多年了,定王当年勾结倭寇,无非也是财迷心窍,现在海禁已开,德王何必为这样的陈年旧事而报复孙慎行?”

陆遥道:“你别小看了人的报复心,要不是孙慎行的外祖父,定王可能还代代传承,一下子从顶峰掉到谷地,如何不心生怨恨,如果说因为怨恨,所以现在正好有机会可以报复到仇人的后代身上,所以德王便跟毛文龙勾结,令其趁机杀害孙慎行,我是绝对相信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连朱可贞都活的好好的,反而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孙慎行竟然被杀了呢?这就是典型的借刀杀人!”

朱由检便道:“如果这么说的话,德王必定早已跟毛文龙搭上线了,说不定之前种种也有他参谋其中。”陆遥不由长叹道:“乱,太乱了!说的我的头都大了。”想到这里,崇祯立刻对王承恩说:“让西厂秘密盯住德王府,有任何动静立刻来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