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1636年:田租税粮新政(一)
顾炎武便叹气道:“不瞒杨大人,青州的问题倒是无妨,我也基本理出了一个头绪,本是想着在山东先行推开,查缺补漏、总结经验,进一步补充完善,但是我往巡抚衙门递了几次折子,但抚台大人不知何故,一直不做答复,我也是无可奈何。”杨观光便道:“为何不直接向皇上递折子?”顾炎武叹了一口气说道:“一来我未有密折专奏之权;二来我若越级上折子,奏报此事,那便有弹劾之嫌,若皇上加以查问,山东必局势动荡,不利于新政试点,若皇上不查问,抚台大人必将厌弃于我,日后更加无法开展工作,我不想让皇上左右为难,也是不愿让自己左右为难啊,故而拖延至今。”杨观光笑道:“顾大人聪慧,岂不知拖延就是一种无声的折子,皇上如此重视新政,你这边却迟迟没有动静,皇上岂能不过问?”顾炎武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这不就派大人过来了。”两人相视一笑,颇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杨观光便道:“抚台那边你不用管,你不妨将你的想法先行对我详说一番。”顾炎武便道:“其实青州这里情况还好些,孟家虽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但是一来时间短,二来背景浅,比较好摆布,其他的一些大户,也是不成气候,所以土地核查比较顺利,青州实有人口七十一万七千六百三十六人,田亩为一百一十二万顷,其中皇庄七十五万,自耕农十九顷,佃农十八万顷。”
顾炎武抿了口茶,继续说:“皇庄的银粮,咱们是管不着的,自然有上林苑监司征收,对于自耕农,朝廷也是早就免了赋税徭役,这田租税粮的政策其实主要就是针对佃户来说的,各世家大户占有大量耕地,其下有佃户,朝廷免了赋税徭役,但是佃户对世家大户仍要缴纳粮税,世家大户相当于只进不出,佃户们的负担却没有减轻,山东还好些,这几年还算风调雨顺,西北几省连年的旱涝,世家大户们的赋税却未有减轻,才逼得佃户们起义不断,自高贼、李贼等纷纷而起,皇上几番思量,才发觉这其中的关窍,便是新政的由来了。”
杨观光便叹气说:“顾大人言之有理,天下之苦,百姓尤甚,皇上圣德,免天下农民徭役赋税,但那些世家大户却为富不仁,对于佃户敲骨吸髓,之前听说在青州出了大乱子,未尝没有那些世家在后边拨弄的缘故。”顾炎武便道:“是啊,所以皇上才临时取消了今年就该征收的粮税,命我在青州重新处置,理出一个既能让世家大户们接受,又能减轻佃户负担的新政策出来。”
杨观光也知道此事的艰难,便说:“顾大人不容易啊。”顾炎武便道:“为皇上分忧,本就是咱们做臣子的本分,依我看来,第一,严禁土地买卖。土地一旦造册发籍,便只能租赁,不许买卖,世家大户和佃农们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是雇佣关系,佃农为世家大户耕种,世家大户不但不能征收赋税,反而要为佃农们发饷,当然了,土地所出也都是世家大户们所有,而佃农们的饷则要由官府根据该佃农的户籍人数,划出一个最低的道道出来,若世家大户们不按此发饷,官府一来要予以罚款,二来要给予补贴。”
杨观光道:“妙哉,妙哉,此乃釜底抽薪之计,但是万一官府跟这些世家相互勾结,可怎么是好。”顾炎武便道:“是啊,无论多么好的政策,都是要靠人去执行,靠人执行,便难免有问题,既然政策是好的,便要靠强有力的监督手段,让他们不敢勾结、不能勾结、不想勾结,这便不在你我所想,乃是今后的事了。”杨观光点点头说:“顾大人继续。”
顾炎武继续说:“第二,至于世家大户们需要缴纳的粮税,首先要看这些世家大户们直系亲属的人数,可按每人五亩之数免租抵扣,抵扣过后的田亩数便是需要缴纳赋税的田亩数,可按满十抽二的税率执行,但是家里的奴仆家丁不在抵扣之列,比如有户家中有田一百亩,直系亲属为十人,那此户可抵扣的亩数便是五十亩,多出来的那五十亩便是需要缴税的田亩。”
杨观光便问:“这些我基本听明白了,为何家里奴仆家丁不在抵扣之列呢?”顾炎武笑道:“杨大人只知道那些是奴仆,但是也是劳动力啊,若他们能抵扣田亩,世家大户必定更加广蓄奴仆,这样一来,哪里还有去耕种劳作的人啊,这一政策便是要让他们多多放出一些奴仆出来,如此一来,可以耕种的人不是便增多了吗,便可是开垦更多的农田出来了。”
杨观光不由的大竖拇指道:“此乃开源节流、增人蓄田之策,妙,妙。”顾炎武又道:“此策一开,那些被释放的奴仆便可以由官府安排开垦农田,所开农田即为其私产,恢复其自由之身,又不必缴纳赋税,慢慢的手里有些钱了,便要成家立业、建屋购置,如此一来,便会大大促进商品流通,那些商户们赚的越多,朝廷收上去的商税、关税便会更多,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杨观光道:“所以表面上看朝廷没有直接受益,但是却间接的得了实惠。”
顾炎武便道:“正是如此,第三,对于一些农户想要购置更新的农具,但是却一时没有这些钱,我还建议由朝廷的皇家银行给予无息的贷款,可以约定时间,分期偿付;第四,虽然朝廷已经不再征收赋税,但是我发现,如今很多自耕农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自用之后多余的粮食没有地方处理,所以我建议朝廷可以按市价收购这些粮食,然后建立粮库进行储备,若遇到灾年,朝廷也可用这些粮食赈灾,这样一来,农户得了利,朝廷得了粮,国家有了储备,虽然表面上朝廷先要拿出钱来购买这些粮食,但是长远来看,利大于弊,这就是我所出的新政四策。”
杨观光听后便说:“其实你所说的这第四条,皇上已经开始实行了,朝廷设了皇粮库局,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顾炎武便道:“哦?这事我虽知道,但内情却知之甚少,还请大人教我。”杨观光便道:“这皇粮库局是由农部、户部、实业贸易部共同出资设立的,其中实业贸易部管理人事、农部负责业务指导、户部负责核查账目,其主要职责嘛,一是粮食购买及皇粮库建设与经营;二是对盈余的粮食进行深加工处理;三是负责开设餐馆、客栈什么的,并进行经营管理。”
顾炎武便道:“皇上果然是一代英主,有了皇粮库局的协助,那这新政之效便是事半功倍了。”杨观光也起身冲着顾炎武深深作揖道:“皇上是雄主,顾大人是贤臣啊,这新政是为天下苍生谋福,我先代百姓谢过顾大人了。”
杨观光这一拜,顾炎武倒是慌了手脚,忙扶住道:“使不得,使不得,实在受不起杨大人这一拜啊,咱们都是为皇上分忧罢了。”杨观光便道:“这样吧,劳烦顾大人写个条陈折子交给我,我自当代劳。”顾炎武便道:“条陈折子倒是好写,只是杨大人也最好先让巡抚大人看过,否则若日后巡抚大人知道了,只怕有越级的嫌疑,我倒是无所谓的,怕杨大人日后不好开展工作。”
杨观光笑道:“走通政使的路子自然是不好越级上折子的,不过我走锦衣卫的路子,顾大人不必担心。”顾炎武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原来皇上给了他密折专奏之权,这密折专奏之权锦衣卫有、内监在各军的监军也有,但那些毕竟是皇上的内臣,这权利寻常总督、巡抚也是没有的,除非是皇上极为信任之人,这杨观光不是见罪于皇上吗,怎么皇上如此信任此人?莫非京里的事是一出苦肉计?
顾炎武心里胡思乱想,嘴上却道:“既然杨大人有旁的法子,自然是好,我这几日便将条陈折子呈给杨大人。”送走了杨观光,顾炎武便字斟句酌,一一具表,又反复斟酌了几遍,才命人将条陈折子送到了布政使司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