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636年:给你个教训
顾炎武的折子顺利的从山东到了内阁,因为是关于财税方面的,所以财税部尚书张稷若、户部尚书徐屺、翰林院掌院许士扬三人聚到一起商议,徐屺是崇祯潜邸出身,张稷若更不必说,而许士扬更是崇祯的心腹,所以三人都知道新政的重要性,自然不敢怠慢。张稷若首先说:“此法条理清晰,利国利民,若颁布执行,不出五年,国家的经济形势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可照准。”许士扬也道:“张大人此言甚是,自从免了自耕农的赋税,国家财政全靠市舶司的关税支撑,商税基本都补贴给西北和西南诸省了,而且去年平西南叛乱,又是一笔大开支,如今西北要练兵,西南要重建,东北还要防着鞑子,前几日听说荷兰人又开始蠢蠢欲动,这可都是钱啊,如果再不想出点进项,只怕财政不堪重负。”
徐屺也道:“是啊,幸亏去年没有甚大灾大难,但是亦不得不有所预备,此法一出,最起码各地救济粮有了着落,朝廷不必到处拨粮了,我觉得还应再加上一条,各地征上来的田租粮不必上缴,可在各省选出几个地方修建地方库,用作地方粮食储备;而朝廷购买上来的粮食则作为国家粮食储备;上林苑征上来的粮食则入军粮库,作为战备粮食进行储备,两位大人以为如何?”
张稷若笑道:“徐大人不愧是老户部,自然想的周到,那就添上这一条,另外,对农户的无息贷款和补贴最好是从钦办皇家钱庄拨放,以免有人从中中饱私囊。”徐屺笑道:“张大人放心吧,如今钱庄已经覆盖到了各府和各省、招抚使司省会市,至于其他州市也在积极筹备中。”
张稷若点点头说:“这就好,如果两位大人没有其他意见了,那咱们就批蓝?”徐屺和许士扬都点点头,张稷若将徐屺的意见加了上去,然后写了“照准”。张稷若写完后,合上奏折说:“咱们去见首辅大人吧。”
三人便拿着折子到了阁房,程国祥正闭目而坐,许士扬便上前说:“首辅大人,首辅大人?”程国祥睁开眼,便道:“老了,老了,临近晌午就犯困,倒是让几位见笑了。”徐屺笑道:“首辅大人若乏了,何不出去散散。”程国祥笑道:“如今在禁苑办公,散散倒是也方便,几位今天过来,不是跟老夫说这些的吧。”徐屺便道:“有份折子,我们批了蓝,特让首辅来参详参详。”
程国祥接过折子说:“是什么不得了的折子,让三位大人一起署名批蓝,按说几位拟了,必是极妥当的。”程国祥边说边打开折子,看了后,自然也知道干系重大,他略想了想说:“依老夫看,倒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一处,不知几位大人想到没有。”张稷若忙道:“请首辅大人明示。”
程国祥捋捋胡子说:“这上边只说了耕种之地,耕种有粮,自然可保社会稳定,但若使国家富裕,还必得从商事上着手,而且皇上也是极为重视商事的,几位可以想想,如何能在这上边拿个主意呢?”张稷若恍然大悟道:“首辅大人果然是老成谋国,经验丰富,这么一说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可以再加一条,各世家大户如果拿出一定土地修建厂坊的,亦可折抵田亩。”程国祥笑着问:“如果这一条导致他们把大量土地拿来修建厂坊,从而致使耕地减少,又如何呢?”
张稷若笑道:“如今商品流通领域有商税,但是那些厂坊生产出东西来,却没有征税,可以设一新税,凡是厂坊生产商品出卖的,加征此税,如此一来,财政又多了一项进项,又可以抑制他们占用耕地,首辅大人以为如何?”
程国祥点点头说:“还要加上一项,凡自耕农之地不许修建厂坊。”许士扬便问:“有这必要吗?”程国祥笑道:“你们还是跟他们打交道少啊,那些人都是唯利是图的,若利润为百,他们宁可多交些税,也必要把大量土地用来修建厂坊,不可不防啊。”
许士扬便拱手道:“首辅大人的这几条,查缺补漏,下官钦服。”程国祥摆摆手说:“不过是多活了几年罢了。”三人便将折子拿回去,将程国祥的意见重新加了上去,又交给程国祥看了,程国祥又仔细想想,确定没有问题了,便在下边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后边又加了“照准”二字。
三人这才将折子递进翰林院,阁司郎中陈其赤便召了蒋灿、李献廷几位学士,几人商议后也批了“照准”,这才将折子递到了都督编修郭卫宸这里,郭卫宸看后说:“我在陛下身边伺候,知道陛下极为重视此事,且不可草率,磨勘吧。”
陈其赤便吩咐道:“请内阁、都察院的大人们过来磨勘吧。”不多时,张稷若等人便到了翰林院,翰林院的许士扬、郭卫宸、陈其赤负责询问;通政录档司档案局参议刘宇亮负责录听;御史台御史中丞钱象坤、苏观生负责监督。
所谓磨勘,其实就是翰林院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询问,另一方针对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进一步完善政策。几人有问有答,讨论的比较激烈,但是总体来说,气氛是很正常的,也很积极,最后又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完善,足足进行了将近二个时辰,甚至午饭都是让人送到翰林院,最后许士扬笑道:“辛苦诸位大人了,不过此事关系重大,还请诸位大人体谅。”众人拱手道:“自当如此,自当如此。”
几人走后,郭卫宸这才拿着折子进宫见驾,一路进了宫,到了乾清宫外,内监开了侧门让他进去,郭卫宸进了殿,见王承恩在一旁伺候,另有赵士锦、韩如愈、许鼎臣等在大殿下侧的桌上协助处理政务,王承恩见郭卫宸来了,便对崇祯说:“陛下,郭大人来了。”
崇祯抬起头说:“今日不该爱卿当值,可是有事?”郭卫宸便道:“启奏陛下,青州的《田租税粮新政》折子到了。”崇祯忙道:“哦?快递过来。”王承恩便忙去接过折子递到崇祯手上,崇祯边看边问:“张稷若大人看过了?”郭卫宸便道:“张稷若大人、徐屺大人、许士扬大人联署批蓝,程阁老亦照准批了,臣知道此事关系重大,虽照准批了,但还是破例磨勘,尽量做到尽善尽美。”
崇祯粗略看了一遍,心中不免欣喜,便说:“既然如此,想来是无不妥帖的,那就用印吧。”赵士锦这时站出来说:“皇上,可否让臣看看?”崇祯便挥挥手,王承恩将折子交给赵士锦,赵士锦看后便说:“陛下,臣有一言,并非臣泼冷水,只怕新政颁旨容易,执行难啊。”
崇祯便道:“何出此言?”赵士锦道:“新政是针对世家大族去的,但是地方上大多由世家大族把持,若立刻下旨,全国推开,只怕效果会大打折扣,一旦法律不能有效执行,又必然会挫伤法律的严肃性,增加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感。”崇祯便道:“那依爱卿所言,当如何是好?”赵士锦笑道:“当先在一地试行立威,方可。”崇祯也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也笑道:“此事既然是山东报的,就先在山东试行吧。”
陆遥便说:“如果真要在山东试行,黄道周的态度就极为关键了。”朱由检说:“这是自然,黄中的调令虽然已下,但是流程还没走完,听说黄道周还在积极运作,想把他儿子留下,我岂能让他如愿,之所以这么久了,我也是想看看黄道周的态度,如果他能好好配合,我自然把黄中留下,但是他太让我失望了,这次一定要让他好好长长记性。”
到了晚上,崇祯单独召见赵士锦说:“主意是你出的,你可得负责到底。”赵士锦笑道:“皇上既然召见臣,想必有了主意,臣遵命就是。”崇祯笑道:“滑头,那你就去山东去一趟吧。”赵士锦便问:“可是要臣留在山东?”崇祯摇摇头说:“不用,杨观光足能胜任此事,你且过来,朕与你细说”
几天后,赵士锦揣着圣旨,出了京城,随行的还有其他几人,一行人到了山东境内,赵士锦便命人摆开钦差仪仗,声势浩大的往青州而去,陈演、黄道周等早已在青州城外焚香跪迎钦差,赵士锦并不下轿,亦不理会,便命仪仗进城,陈演等人忙跟在后头,仪仗不入总督府,而是往巡抚衙门而去。
到了巡抚衙门,山东、青州官员大开中门,迎接圣旨,赵士锦下了轿,并不多话,而是直接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顾炎武所上《田租税粮新政》折,实乃利国利民之策,然朕亦不得不谨慎从事,特令在山东先行先试,命山东巡抚黄道周全权办理、山东布政使杨观光协理,钦此。”黄道周心中暗喜,心道:皇上还不是得让我来负责此事?而杨观光和顾炎武则微皱眉头。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赵士锦将第一道圣旨交给黄道周,紧接着又掏出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任赵灵均为山东财税使司财税使;任杨梅言为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原山东按察使沈廷谕调大理寺左少卿;任黄中为朵甘都司西平市长知州,原朵甘都司西平市长知州钱象坤调御史台御史中丞,钦此。”圣旨一下,黄道周不由的心头一颤,杨观光和顾炎武这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