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634年:不配合的左良玉
二十二日,崇祯又马不停蹄的召见西安府众官员,左良玉率众官员觐见行礼后,西安布政使陈久枢便出列道:“皇上圣安,西安府下辖铜川州、高陵州、泾阳州、咸阳州、户县州五州,根据去年登记人口数为一百六十六万五千六百九十八人;田亩一百零一万顷,其中皇庄七十六万顷,自耕农十一万顷,佃农十四万顷;去年各州县征收商税税银七百一十三万零二十五两,除一百四十二万六千零五两留用外,其余已全部上缴户部。”崇祯点点头道:“前些年宁远兵变,昆山(左良玉,字昆山)牵扯期间,孙先生、马世龙力保,想来必是有些能力的,今日看来,果不其然。”
左良玉忙出列跪拜道:“陛下圣明,臣不敢忘陛下知遇之恩。”崇祯冷笑了两声,赵士锦便道:“听闻左知府不但爱民如子,更是广布善缘,朝中上下人缘颇好,不只孙先生、马大人力保,更有侯大人力荐,北伐立下战功,三边、山陕剿匪,亦是声名赫赫,如今做了知府,也是政绩斐然,如此能臣,陛下必要好好奖赏才是。”
左良玉听他明褒暗贬,也不由得冷下脸来道:“全赖陛下福泽庇佑,下官无才无德,当不起赵大人的夸奖。”崇祯便道:“嗳,既然有功,如何能不赏,前些日子,听王绍徽说左梦庚在青州做的不错,你父子两人皆是朝廷的栋梁啊。”左良玉慌忙道:“为陛下分忧,为朝廷效力,乃我父子莫大的荣幸,实实不敢居功。”崇祯便笑道:“甚好,甚好,一朝父子两贤臣,实乃我朝天下官僚楷模也。”
崇祯话音一转问道:“昆山是哪里人啊?”左良玉忙道:“不敢劳陛下表字垂问,臣山东临清人士。”崇祯便煞有介事的回忆道:“临清啊,天下商贾云集之地,大运河边商贸发达所在啊,朕也曾去过,确实物富民殷啊,不知临清可有什么大户?”
左良玉眼珠子滴溜溜转了几圈道:“回陛下,臣之前久在辽东,后又辗转四处,如今老家亦无甚至亲,陛下所问,臣实不知,不过臣回去定派人留心一下。”崇祯知道他不想配合,便不由的有些不快,正在此时,只见一个小内监从侧门鬼鬼祟祟的绕过来,到了王承恩背后,嘀咕了片刻,王承恩脸色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又冷静下来,微微侧脸看了崇祯几眼,崇祯知道这是有事,便道:“既然如此,爱卿就多多留心一下便是。”说罢便假装更衣,起身转入后堂,王承恩和王拱极便一左一右的随侍在一侧,皇上并未叫散,众人也便只好立在堂上。
到了后堂,王承恩上前来小声道:“大伴,山东巡抚周镳大人昨儿个夜里没了。”崇祯不由的皱皱眉头,又瞪了王承恩一眼,王承恩慌忙道:“大伴,此事与西厂无干。”崇祯便道:“这便怪了,昨日刚跟温璜交待了山东的事,正愁着没有机会调动一番,今日周镳就死了,真的不是你揣度着朕的心意,肆意妄为做下的?”王承恩忙道:“我就是有牛心牛胆子,也不敢做这样的事,好歹着是一省的巡抚,若没有大伴明旨,我就是有一万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啊。”
崇祯这才道:“想来是上天明白朕的难处吧,既然如此,那就不必走左良玉这根线了。”王拱极突然接话道:“陛下!左良玉是吴襄线上的,便是周镳不死,怕也是不能。”
崇祯若有所思的道:“如此机密,你如何得知?”王拱极便道:“彭国器说的。”崇祯笑道:“看来勇卫营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了,朕竟不知。”王拱极便道:“臣不敢隐瞒,勇卫营天地玄黄四镇,天地二镇皆以习弓马骑射,武力见长,玄黄二镇皆以习阴阳五行、情报探档,见机行事为长,且左良玉一直在军中任职,故而知之。”崇祯便点点头道:“恩,先帝去的匆忙,说的不甚详细,朕今日方知。”王拱极便道:“若非陛下发问,末将亦不敢言。”
崇祯便问:“周镳虽说岁数大了,看着还硬朗,怎的忽然没了?”王承恩便道:“就是因为周镳七十多岁了,又曾随着陛下平山东有功,他弟弟当年平定台湾亦有大功,翰林院格外重视,并不敢让他住在客栈,而是从鸿胪寺清扫出驿馆,让他暂住,一应吃用也是无不留心的,昨日周大人起身便道有些不适,正要去请大夫,又嚷嚷着想吃点面点,刚用了半碗面点,又说困了,且要睡一下,没想到这一觉就没醒,大夫门外候了半晌,才觉得不对劲,及到进门,人已经凉了,如今人还停在鸿胪寺里。”
崇祯便小声喃喃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先生果然神人。”王承恩没听清,便问道:“大伴说什么?”崇祯便回过神来道:“没什么,让礼部依例处理后事便是了,之前周道登没有谥号,如今这个口子朕也不好开,还是你替朕去吊唁一下也便是了。”
几人说了一番话,这才又到了前堂,随便闲谈一番,并不继续理会左良玉,这才又赐下午膳,西安府众人见赐了膳,这才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