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1633年:顾炎武的小心思
三人走到书院前排队的人群那边,王承恩便过去问道:“劳驾打听一下,这书院有什么营生,怎么都在这里排队?”那人道:“你是外地的吧,这都不知道?这阳明书院代写文书状纸、代任私塾,我家老爷让我过来给少爷找个先生呢。”王承恩便问:“您是哪位大人府上啊?”那人颇有些警觉的上下打量道:“你且问来作甚,有这些功夫进去听听先生教的书多好。”说完便不再理他。崇祯便道:“想来这些排队的都是来办事的了,那门前乱作一团的又是作甚?”三人便离了排队的人群,到了书院门口,很多人乱哄哄挤作一团,只见顾炎武正在维持秩序,他喊道:“大家不要急,不要慌,人人都有机会。”人群中有人喊道:“小相公莫要哄我们,我们在这里等了快一个时辰了,先生何时开坛?”
正乱作一团时,听得门里喊道:“先生起来了。”顾炎武便道:“诸公请进吧。”说着让开门口,让大家进来,王拱极便随手抓住一人,那人挣脱不开,正要恼怒,崇祯便问:“小哥莫急,请问今日是哪位先生开坛?”那人便道:“正是心学大师胡时和老先生,不要拉我,去迟了便没有好位置了。”
崇祯便示意王拱极松开手,那人一溜烟的进了书院,崇祯三人也信步进了书院,院子里桂桐满地,三人跟着人群,到了后院正堂,只见堂上各门打开,竹帘垂下,夏日微风习习,正中一老者盘膝而坐,其余的人,有的随着盘膝在一侧的,有的侍立在旁的,有的则在门口蹲着,个个都聚精会神。
崇祯便立在门侧,细细看去,那老者须发皆白,精神抖擞,虽两颊无肉,却精气十足,崇祯知道,此人必是胡时和了,只听胡时和开口道:“阳明先生少时有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自龙场悟道,得心外无物、心既理之道;南赣平匪、江西平叛,知行合一之道入化境之地;凡此种种,证的致良知之学,行世上炼之法。”
众人听得兴起,只听崇祯道:“王阳明说致良知,人人皆有良心,有何新意?”众人不由怒目而视,胡时和抬起头道:“这个问题提的好,不过境界不高,阳明先生所谓良知,并非指良心也,良心不过良知中一隅,岂可同日而语哉。”
崇祯便道:“洗耳恭听。”胡时和笑道:“所谓良知,乃内心光明智慧也,阳明先生曾讲过父子骑驴的故事,说父子赶着毛驴出门,起初父亲骑驴,儿子牵着驴走,便有人议论说:真是个狠心的爹呀,一点都不知心疼孩子。父亲听到议论,便让儿子骑驴,自己行路,结果又有人说:这孩子真不孝啊。于是父子两个便一起下驴步行,又有人说:这爷俩真笨,有驴不骑牵着走,真是傻透了。父子两个无奈便只好一起骑驴,又有人道:你们真不懂爱惜牲畜,看那毛驴都累成什么样了。父子俩便去找了根棍子,将驴抬了起来。结果又有人笑话说:你们笨死了,怎么抬着驴子,干嘛不骑呀。这父子俩真的没有办法了。”
胡时和讲完这个故事,众人不由得哄堂大笑,有人便说:“这父子两个真是没有主心骨,被外物所支配控制。”胡时和这才严肃的说:“是啊,如今世上,又有几人不被外物控制呢?世人迷恋钱财地位名望,执着于此,故而阳明先生说,要警惕"默之贼",为何会有这"默之贼"?便是怕,怕丢了现在已有的,而使自己良知蒙尘。阳明先生所说致良知,并非只是让大家发现自己内心的良善,更是要让大家坚守内心的光明。”
崇祯又道:“敢问先生,这光明从何而来?”胡时和又道:“光明从世间来,所以要世上炼,便是要勘破红尘后,仍有红尘心,亦是返璞归真,亦是一颗初心,不知老朽如此回答,你可知否?”
崇祯听的恍恍惚惚,心中似有所悟,仿佛内心中碰到了一丝什么,胡时和见他似懂非懂,便又道:“当年阳明先生奉旨广西平匪,临行时留下四句心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便又有人道:“请先生赐教。”胡时和便笑道:“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好比黄金虽好,但是若在人腹中,便是要人性命的毒物,故而黄金本身无善无恶,但是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如此便可寻的内心光明。”
崇祯便问:“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胡时和颇有些高兴的说:“孺子可教也!因为此时的心已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但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也就是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所以阳明先生才说心既理。”
众人听的如痴如醉,胡时和又道:“阳明先生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所谓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此乃真乐、真吾之界。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真乐、真吾之界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之间,故而阳明先生临终之时,曾有遗言道:吾心光明,夫复何求。”
胡时和侃侃而谈,一个时辰便悄然过去,他讲完后,众人才依依不舍的离去,崇祯也待离去,便有个年轻人叫住他说:“这位兄弟,我家先生有请。”崇祯便随着他到了胡时和面前,胡时和面带微笑道:“方才老朽讲时,你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是绝妙之问,悟性极高,若习我心学,必有大成。”
崇祯便笑道:“先生谬赞了,不过在下心不在此,还望海涵。”便有一年轻人道:“不知多少人求着拜在我家先生门下,你倒.”胡时和忙止住那年轻人道:“炎文,不可放肆。”崇祯仔细看看那年轻人笑问道:“我看你颇为面善。”那年轻人便作揖道:“在下顾炎文,不过寥寥之人。”
崇祯心中一惊,又细细看去,便道:“你兄长可是顾炎武?”顾炎文惊到:“正是,先生竟知道家兄?”崇祯便道:“听闻贵兄颇有才学,当年便与黄宗羲并称京中神童,故而知之。”顾炎文叹息道:“可惜啊,家兄有雄才大略不为所用。”
崇祯便故意问道:“如今你家兄在何处?”顾炎文道:“家兄如今弃绝科举帖括之学,专门研习心学大道,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便小声嘀咕道:“还给朕整这一出自荐,是想入世想的迷了?”顾炎文问:“先生说什么?”崇祯便道:“无甚,无甚,在下还有要事,告辞了。”
说罢便出了书院,他走后,一人从屏风后踱出,不是别人,正是顾炎武,顾炎武先是冲着胡时和拜了一拜,胡时和便道:“果然是中兴之主。”顾炎武便道:“是啊,中兴之主,亦是自用之主,他坐龙椅一日,只怕我心学便无出头之日。”顾炎文便道:“既然如此,那兄长又为何”
顾炎武笑道:“虽说在本朝我心学无出头之日,但也唯有在此朝,我心学才有出头之日。”顾炎文道:“兄长这话说的糊涂,怎么又有出头之日,又没有出头之日?”顾炎武笑道:“若是真中兴之主,必雄才大略,岂能放心用我心学之人,故而我心学无出头之日;不过也只有真的中兴之主,眼光才不局限在一朝,为千秋万世计较,也必要用我心学,故而我心学必有出头之日。”再说崇祯三人出了阳明书院,便也没了去颐和园的兴致,便打道回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