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1633年:颐和园
十月二十七日,崇祯在东暖阁听政,高弘图便道:“皇上,初定下月初顺天府、北直隶、辽东官员觐见。”崇祯便问:“好山园那边如何了?”许士扬还没来的及回话,王承恩便进来道:“皇上,工部尚书徐大人求见。”崇祯便笑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徐爱卿此来,必是为了此事了,赶快宣吧。”不一会儿徐亮采进来了,行过礼后,崇祯还是问:“可是为了好山园来的?”徐亮采笑道:“皇上圣明,正是,托皇上洪福,好山园整修已经完成。”说着便对王承恩说:“有劳王老公了。”
王承恩便在门前招呼道:“抬进来吧。”只见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内监抬着一个巨大的沙盘走了进来。徐亮采便道:“皇上,这是臣托格物部精心打造的好山园扩修后的沙盘,请皇上御览。”众人纷纷围上来,崇祯也下了龙椅,站立在沙盘前。
高弘图便感慨道:“如此大的沙盘,臣这一辈子也没见过。”徐亮采便笑道:“内相说的是,下官也是头次见,要说起来,还多亏了张稷若大人出的主意,一下子便立体起来了,这可比一般地图有用多了,听说兵部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了。”
崇祯便点点头说:“张大人胸中有丘壑,你们今后要多多向张大人求教才是。”高弘图忙道:“皇上说的极是,臣近来便常去找张大人,确实是获益匪浅。”
崇祯会心的笑着点点头,高弘图心中才稍放下些心,崇祯又道:“徐爱卿,给朕讲讲这好山园吧。”徐亮采才指着一处道:“臣遵旨,皇上请看这里,此处暂名为清漪园,是以"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了三个小岛,曰: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清漪园总体规划以西湖为蓝本,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主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建有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这万寿山清漪园主要是以赏玩为主要功能。”
然后又指着几处道:“这里是园内正殿,暂名为仁寿殿,陛下可在此处处理政务;这里暂名乐寿园,供陛下及宫中诸位娘娘居住之所;此为乐寿堂,乃居住区中的主建筑,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堂前有乘船的码头;此为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
众人不由的啧啧称奇,徐亮采又道:“最壮观的便是这万寿山了,这万寿山原是燕山余脉。院内建筑皆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为蒙古王公修筑的寺庙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山前便是昆明湖。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三仙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摹仿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
等徐亮采说完,商周初便啧啧称奇道:“这园子该有多大?”徐亮采便道:“总占地约六百顷,其中水面约四百五十顷。园中有景点建筑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可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崇祯便连连说:“太过靡费了,太过靡费了。”方以智便道:“这园子耗银四百八十余万两,确实费用不少。”崇祯吓了一跳道:“耗资竟如此巨大,朕心何安?”徐亮采便笑道:“说多确多了些,不过说不多也便不多,这几年开海、开边、开商,仅市舶司一处上缴的款项就过千万,陛下又一向勤俭,这几年户部结余也有近千万两了,这些银子倒算不得什么。”
崇祯还是说:“虽然如此,朕还是觉得多了些。”高弘图便道:“张稷若大人曾对臣说过,财经一学,并非一味收储才是好的,银子都集中在一处,而不令流通,亦是不妙。”崇祯这才道:“果真?”高弘图便道:“臣如何敢诓骗皇上,张大人还说了,这工程都用以工代赈之法,便是这藏富于民的头一条办法,若百姓手里人人都有结余,便会有改善生活的想法,这叫做消费,消费强劲,才能促进工商实业的繁荣,朝廷也才能收上更多的税来。”
崇祯笑道:“看来高爱卿确实没有少去找张先生啊,如今说起这财经之学,也是头头是道了,可以去做户部尚书了。”高弘图便道:“臣不过是现学现卖,借花献佛罢了,不敢当。”
徐亮采便忙打断说:“内相大人说的是呢,前不久黄河决堤,一些难民流落北直隶、京师各处,本以为陈大人整治黄河颇费人力,不想陈大人用治河新法,用不了些许人力,正好趁着整修园子的功夫,募集山东、河南难民近十万人,灾民出了力气,得了银子,朝廷又赈了灾,又修成了园子,可谓一举多得,况且百姓听闻是为陛下修院子,群情激动,有的宁可不要工钱也要为陛下出一份力,此情此景,令臣动容啊,也正因为此,这园子才修的如此之快。”
崇祯这才面露喜色道:“如此看来,若有灾情,朝廷还必要多花些钱了,其他倒是次要,以工代赈才是正经,不过救济的钱粮也少不得,且时至夏季,更要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格物部、医部、户部都不可懈怠。”高弘图便道:“陛下尽可放心,灾后救济,内阁已有成法,只需依例便可。”
崇祯这才点了点头,徐亮采又道:“臣还有一事启奏皇上。”崇祯便道:“讲来。”徐亮采便道:“只是这院子叫什么,还得陛下酌定。”崇祯便问众人:“诸位爱卿说说,这院子叫什么好?”
众人说了几个,崇祯都不觉满意,高弘图便道:“陛下,所谓"宏规岂虚构,颐和祈天福",不若以颐和二字,况且颐和又有开眼解颐之意,又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象征我朝上下和美,内外协调,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崇祯便问:“这也是张大人跟爱卿说的?”高弘图便笑道:“皇上圣明。”崇祯才道:“甚好。”当下便命上文房四宝,挥毫泼墨,题下“颐和园”三个大字,写了后,上下观望,深觉不美,便叹气道:“朕果不善此道,高爱卿,你且代朕提来。”
高弘图乃是明朝数得上的书法大家,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三个大字跃然纸上,崇祯笑道:“好字,好字。”高弘图忙道:“臣献丑了,让皇上见笑。”崇祯又道:“既然颐和园已成,那地方官员的觐见便选在颐和园仁寿殿。”
用过午膳,崇祯想要小憩一番,但却心痒难耐,总觉得看沙盘不够尽兴,便召来王承恩道:“且换了便服,随朕往颐和园一观。”王承恩便跟王拱极换了便服,开神武门,出景山,崇祯换了一顶小轿,王承恩和王拱极便护卫两侧,一路朝颐和园而来。
走了许久,还未到颐和园,便觉得人声鼎沸,热闹起来,崇祯便撩起小轿窗角,放眼望去,只见大街宽阔,中间有一道长长的花坛,将大街分为左右,车马行人俱左右互行,井然有序,街两侧门面鳞次栉比,旌旗招摇,王承恩便道:“这都是亏了皇上当年对京城的整修啊,否则岂有如此景象。”崇祯便道:“京城乃天下首善之地,正该如此。”
正说着,只见远远一地,更是热闹非凡,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崇祯便好奇的问:“前边是什么地方了?”王承恩便道:“看情形,竟像是阳明书院。”崇祯便令停轿,下轿后,崇祯便道:“咱们也看看热闹去。”